目前,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有關人類疾病與健康的新觀念,我覺得這是一項令人十分興奮、且又充滿奇妙遠景的心理學。因此,盡管它尚未經過驗證與確認,尚不能稱之為確定可靠的科學知識,但我仍迫不及待地要將它公諸於世。
這一新觀念的基本假設是:
1.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本性,這一內在本性本質上是屬於生物性的,並且在某種程度內是“自然的、內在固有的、天賦給予的。同時,就某種特定意義而言,它是不可改變的,或至少是不變的。
2.每個人的內在本性,一部分是自身所獨有的,另一部分則是人類所共有的。
3.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種內在本性,並且發現它的本質,這是可能的事。
4.根據我們目前所知,這種內在本性,就其真正內在或其原始性及必然性而言,並不是惡的。人類的基本需求(諸如生命、安全與保障、歸屬與愛情、尊重與自尊、自我實現)、人類的基本情緒、人類的基本能力,表麵上都是中性的、先於道德的,或純然是善的。破壞、虐待、殘忍、惡毒等,似乎都不是內在固有的,而是人們為了使內在的需求、情緒和能力免受挫折,因而產生強烈反應。憤怒本身不是惡,恐懼、懶惰、甚至無知也都不是惡。雖然它們可能會,也的確會導向惡的行為,但是它們並不需要非如此不可。其結果並不具有內在的必然性。人的本性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壞。事實上,我們也可能說,人類本性的各種可能早已被我們習慣性地予以廉價出賣了。
5.由於內在本性是好的或是中性的,所以更要實現它、鼓舞它,而不應該壓抑它。如果能允許內在本性來引導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健康、成功,並因而幸福。
6.一個人的這種基本核心一旦遭受否定或被壓抑,他就會生病。有時可能明顯地看出他病了,有時則變成潛伏的疾病;有人隨即病倒,也有人要很久以後才會發病。
7.此種內在本性並不像動物的本能一般那麼明顯、強烈且難以抗拒。它柔弱、纖細而微妙。我們的習慣、文化壓力和錯誤的態度,很容易就會將之壓服。
8.它雖然柔弱,但在正常人身上卻難以消失——甚至在病人身上才不會消失。即使遭受否定,它也會隱在暗處,永遠堅持著要求實現。
9.總之,以上這些論點必然會與紀律、損失、挫折、痛苦、悲劇相提並論。不過,隻要這些經驗能啟發、培養並實現我們的內在本性,便是有價值的經驗。而且,由於這些經驗與成就感、自我的強忍性休戚相關,因此便與健康的自尊感和自信息息相關,這也是日愈明顯的事實。一個人如果沒有過征服、忍受和克勝的經驗,便會一直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在麵對外在的危難之時如此,在控製及緩和自我衝動,並因而無懼於衝動這方麵,也會感到無能為力。
我們觀察到,如果這些假設得以證實為真,便可據以成立一門科學的倫理學,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體係,以及一個判定善與惡、對與錯的最高上訴法庭。我們越是熟悉人類的自然傾向,我們便越能從容地告訴人們如何為善、如何獲取幸福、如何才能有效益、如何尊重自我、如何去愛、如何實現自己最大的潛在力。這就等於自動解決了未來人格上的許多問題。而最重要的似乎應該是,去發現一個人作為人類的一份子、同時又作為獨特的個體,其內在最深刻的真相究竟如何。
對自我實現的人加以研究,可以教導我們認清自己的錯誤、缺點以及成長的正確方向。除了我們這個時代,任何時代都有它自己的典型與理想。我們的文化早已放棄了聖人、英雄、君子、武士、神秘家這一切理想的典型。我們所剩餘的,隻是適應良好、毫無問題、既蒼白又令人迷惑的替代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能以那些完全成長與完全自我實現的人作為我們的指南與典型,在這種人身上,他的潛在力獲得了完全的發展,他的內在本性得以自由表現,而未加以束縛、壓抑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