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自我實現與創造力(2)(2 / 3)

一般所謂的“常識”、適應良好、與適應力正常都意味著要不斷揚棄人類心靈深處的認知與意念的本性。所謂順應現實世界,乃暗含著個人的不斷分裂;意指個人必須背棄自己內在的許多東西,因為這些是危險的。但他們這麼做,反而會失去更多。因為這些心靈的內在深處也正是他一切歡樂的源泉,是他能夠遊戲、能夠歡笑、能夠愛的能力來源,而對我們尤其重要的是,它是使我們能夠具有創造力的根源。如果他努力保護自己免得墜入內在的深淵,那麼他也就把自己隔絕於內心的天堂之外。最極端的例子要數有強迫性傾向的人了,他呆滯、僵硬、苛酷、自我控製、而又戒慎恐懼,他不會笑、不會遊戲、不會愛、更不會傻裏傻氣、不會信任他人,也不會天真似孩子,他的想像力、直覺觀察力、柔性、情緒都己受壓抑、或是被曲解了。

心理分析式的治療法,其目標是為了整合。其所努力以赴的,是要通過內在的省視為治療此種基本的分裂,使被壓抑的部分成為可覺察的意識,或使之呈現於意識之前。這種方法,我們可在此略作修正,以作為研究創造力深處根源的成果。我們與原始曆程的關係,並非在各方麵部與我們和各種無法被接受的願望之間的關係完全相同。就我所了解,其間最大的差異乃是,我們的原始曆程並不像被壓抑的衝動一般具有危險性。它有相當大的程度不是被壓抑、或是被審查的,而是“被遺忘了”或被誤導他方;就在我們向一個艱困的現實妥協,向一個要求我們做有目的性的、有實用性的奮鬥(而不是充滿夢想、詩情畫意與遊戲)的現實妥協,這時候,原始曆程就被我們抹煞了(而不是被我們壓抑了)。或者換個方式來說,在一個豐富多元的社會裏,我們對原始思想曆程的抵製也一定比較少。如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曆程對於“本能”所受的壓抑,幾乎不曾設法予以解除。我期望我們的教育曆程能幫助我們接納原始曆程,並將之整合於我們的意識及前意識的生活中。原則上,藝術的教育及詩和舞蹈的教育在這方麵實在大有可為。而動態心理學的教育亦是如此。比如德意曲與穆爾菲所著“臨床會晤”,用的就是原始曆程的語言,就可以看成是一種詩。瑪莉安·末納所作的絕妙佳著《論無力作畫》,便完全合乎我的觀點。

我所嚐試勾畫出的這種創造力,最佳的例證乃是表現在像爵士樂、或兒童畫這種藝術的即興創作之中,而不是表現於那些被指稱為“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中。

首先,偉大的藝術作品需要偉大的才能,而這偉大的才能,正如我們所見,並不是我們所關心的論點。其次,偉大的作品不僅需要靈光一現的靈感、巧思、高峰經驗,它還需要繁重的工作、長期的訓練,冷靜的批判和完美無瑕的標準尺度。換句話說,繼自然放任之後的必是深思熟慮的計劃;全盤接受之後繼之而來必是批判思想;直觀之後繼之而來的是嚴格的思考;大膽之後繼之而來的是謹慎;而幻想與想像之後繼之而來則是對現實的考察。因此就會有如下的問題出現:“這是真的嗎?”“別人也能了解嗎?”“其結構恰當嗎?”“它經得起邏輯的考驗嗎?”“在現實世界它會怎樣呢?”“我能證明嗎?”現在便產生了各種比較、判斷、評估、冷靜地運作思想、選擇,並作舍棄。

次要的曆程此時便取代了原始曆程,阿波羅式的理性力取代了酒神戴奧尼修斯的原始動力,“男性的”象征了“女性的”象征。在自我深處的任性沉溺從此結束。靈感巧思,或是高峰經驗所必要的被動力與容受力從此讓位給活動,控製於繁重的工作。如果說一個人的高峰經驗乃是悄然蒞臨其身的,那麼一個人的偉大成就則有待他努力去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