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任何倫理法則都必須針對結構差異的事實來處理,不僅對雞和老鼠應如此,對人類亦然。正如謝爾頓在《論脾氣的變化》,和沃裏士在《論人之價值的變化》中所討論的一樣。有些價值是屬於全體(健康)人類所共有,但有些價值卻隻特別屬於某種人,或某些獨特的個人。我所謂的基本需求就可以說是屬於全體人類共同的需求,因此是全體人類共同享有的價值。至於具有個別獨特性質的需求則會導致特殊的價值。
每個人由於結構上的各種差異,均會在有關自我、文化與世界等方麵產生不同的癖好,亦即產生不同的價值。這方麵的研究報告和許多臨床醫生處理個別差異所獲得的普遍經驗,彼此相互支持。這點在人類學的研究上,亦具有真確性。人類學假定每一種文化為了盡其利、隱其蔽,為了讚成或反對,總會在人類各種結構的可能性中擇其適合的一小部分,以便理解文化差異的意義所在。這點與生物學中之事實與理論,與自我實現之理論均如出一轍。所謂自我實現之理論,說明了任何有機係統均會迫使自我表現,簡言之即發揮其功能。肌肉發達的人喜愛使用肌肉,事實上是必須使用肌肉,為了自我實現,也為了獲得主觀上的和諧感,為了在主觀上感到不受壓抑和得以充分發揮功能,而這種感覺對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智慧的人必須使用智慧,有眼睛的人必須使用眼睛,有能力去愛的人便具有愛的趨向與愛的需求,凡此都是為了健康的感覺。愛吵愛鬧的能力必須盡其用,唯有充分運用了吵鬧的能力,才能停止喧嘩吵鬧。也就是說,能力即是需求,因此也是內在的價值。根據各種能力的不同,價值也就有別。
人類不僅具有生理上的需求,也的確具有心理上的需求,二者都是人類內在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需求亦可視為各種欠缺,必須經由外在環境予以恰當地補足,以避免生病,或避免導致主觀上的病懨感。這些需求亦可被稱為基本需求,或生物性的需求,就好比人類對鹽、對鈣,或對維生素的需求一樣,因為——
(a)在這方麵有所欠缺的人,會一直持續不斷地渴望獲得滿足。
(h)這些欠缺會使一個人生病、衰竭。
(c)隻要補足這些欠缺就可治愈,亦即治愈他因欠缺而引起的疾病。
(d)穩定地補給,可以防止疾病發生。
(e)(己獲得滿足的)健康人不會呈現這些欠缺現象。
不過這些需求或價值彼此之間不僅具有層次排列與發展的關係,而且具有強弱與先後的次序。例如,安全的需求先於愛的需求,安全是一種比愛更強烈、更迫切、更屬於生命的需求,而食物的需求則更先於前二者。此外,這些基本需求亦可視為是在人生旅途中純粹為達到普遍自我實現的措施。而所有一切的基本需求又均可含容於自我實現的需求之下。
對這些事實加以斟酌考慮,我們便能解決許多幾世紀以來的哲學家苦思無著的價值問題。首先舉一例來說,人類似乎都有一個終極的價值,一個全人類都戮力以赴的遠程目標,這個目標根據不同的作者而有不同的稱謂:比如自我實現、自我完成、整合、心理健康、個體化、獨立自主、創造力、生產力,不過大家都一致同意,這就等於是要實現個人的潛在力。也就是說,成為完全的人,成就每一個人所能成就的一切。
然而每個人自己並不知道這點,亦是實情。因此,我們一群從事觀察與研究的心理學家便構想出這一概念,以便整合與解說各種不同事實資料。至於個人本身,他隻知道他離不了愛,而且他也認為一旦獲得了愛,他便將會永遠幸福、快樂;他無法進一步了解,這些基本需求的滿足會開啟意識、意識到仍被其他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所宰製。對他而言,所謂絕對、終極的價值就是生命本身的同義字,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宰製他的任何層次的需求。因此這些基本需求或基本價值可以視為目的,亦可視為邁向某一單獨目標的進階。的確有一種單一、終極的價值或生命目標存在,而且我們也的確擁有一套有層次、可發展、且彼此關係複雜的價值體係。
這點亦有助於我們解決由於存有與變化之間的對比情境而在表麵上所顯示的矛盾。的確,人類必須不斷奮鬥以邁向終極而高貴的人性,而人性本身卻是不斷變化、不斷成長,麵貌變化萬千。好像我們命中注定一輩子都在追求一個永遠達不到的境地。還好,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實情並非如此,或者說,至少這種看法並非唯一的真理。尚有其它真理與之並存。像每次絕對存有之暫臨的經驗、各種高峰經驗的境界,都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成就非凡的償報。而各種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均帶給我們多次的高峰經驗,而每一次的高峰經驗都帶給我們絕對的歡悅,它們本身就是完美。需求獲得滿足,本身便足以賦予生命價值,這就是說,不再把天堂看成處於人生旅途目標之外的一個地方。換言之,天堂就在此生之中等著我們,隨時讓我們暫臨其境,並在返回日常生活的奮鬥之前盡情享有。並且,一旦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便終身記取,並以此記憶滋育我們,在危急的時刻裏支持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