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基本的認識(3)(2 / 2)

兒童和青少年許多不安的情形,都可理解為是因成年人對他們自己的價值不確定的結果。因此,在美國有許多年輕人所信奉的不是成年人的價值,卻是青少年的價值,而這些價值當然都是不成熟的、幼稚的,而且受到青少年的混亂需求所決定。這些青少年價值最突出的表現情形就是牛仔、“西部”電影、或結黨成群耍太保。

30.在自我實現的層次,許多二分對立的情形都得以化解,相反的對立物被視為一體之二麵,而全然二分化的思維方法則被認為是不成熟。自我實現的人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要把自私與無私二者融合為一較高層次,較非尋常的統一體。傾向於視工作如同遊戲,職業與娛樂不分軒輊。當責任就是享樂,享樂充滿責任之時,二者便喪失其分裂性與對立性了。我們發現最高度的成熟應含蘊著某種赤子之情的特質,而健康的孩童也擁有成熟之自我實現的某些特質。內外之分,我他之別的情形,逐漸模糊,漸不尖銳,且眼見二者在人格發展的最高層次相互穿透。現在二分對立的情形似乎是人格發展與心理功能處於較低層次時的特征,同時它亦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與結果。

31.在自我實現的人身上有一項特殊且重要的研究發現,他們都傾向於整合弗洛伊德的二分與三分的內容,亦即將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以及本我即欲望我、自我、超我)三者加以整合。對他們而言,弗洛伊德的謂的“本能”與防衛不再彼此尖銳地相互對立分裂。衝動比較能表達出來,而較少受到控製,而控製則較不嚴格、較具彈性、較不受尤懼所左右。而超我亦較不嚴厲、較不具處罰性、較不與自我分裂對立。原始的與次要的認知曆程較為同具可資使用性,較具有同樣的價值(而並不將原始曆程苛責為病態)。事實上,在“高峰經驗”中,其間的牆垣將會全麵倒塌。

這點與早期弗洛伊德的立場形成尖銳的對比,在早期弗洛伊德的立場中,這些力量彼此尖銳地二分對立而形成以下情形:(a)互相排斥,(b)各自具有互不相容的敵對的圓心重點,也就是它們是互不相容的敵對力量,而不是互相補足或可互相合作的力量,(c)其中某一力量“較優”於其他力量。

再者,此處我們暗示著(有時候)一種健康的潛意識和可欲求的退縮。此外,我們也暗示一種理性與非理性的整合,並因此認為非理性就其本位而言,也可以被視為健康的、可欲求的、甚至是必要的。

32.在其他方麵,健康的人也比較整合。在健康人身上,意欲、認知、情感與動機,彼此之間沒那麼經渭分明,也較為同心協力。換言之,為了同一目標合作無間、毫無衝突。理性且審慎的思維所導出的結論,很容易與較容易導向盲目的癖好,所導出的結論不謀而合。這種人所希望和所享有的,很容易就剛好是對他有益的。他發自本性的自然反應是那麼精幹、有效、和正確,儼然是他早就設想周到的。其各種感生的與動機的反應彼此較為密切相關,其各種感知態彼此也較為相聯(麵相學的感知)。此外,我們也己習知在曆史悠遠的理性主義係統中所具有的種種困難與危險。在理性主義係統中,各種能力與理性的關係是以二分對立的層次排列法來予以思考與安排的,理性高高在上,而不是在整合作用之中。

33.這種朝向健康潛意識、健康非理性概念的發展,更使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純粹抽象思考、字麵思考以及分析性思考的限度。如果我們希望的是描述世界整體,則先於文字的、不可言喻的、隱喻的、原始的曆程,則具體的經驗、直觀式的和美感式的認知,均有其必要的地位。因為實在界中有許多方麵,是無法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方式被認知的。即使在科學之中,這點也是真確的,畢竟我們己知道:(1)創造性在非理性中有其源,(2)語言是而且必定終是不足以描述整體實在界的,(3)任何概念都會遺漏大部分的實在界,(4)我們所謂的“知識”(通常是經過高度抽象化和文字化且予以嚴格定義的知識)常使我們對抽象作用所顧不及的某部分實在界盲然無所知。換言之,它越使我們能明了某些事情,則它越無法使我們明了其他的事情。抽象作用有其可用之處,也有其危險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