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牛皮癬。
效果:臨床屢用,均有一定效果。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若配用中藥外用塗擦患部,效果更好。
配穴方五大椎、陶道、肝俞、脾俞、第5~6胸椎和第1~2腰椎夾脊穴。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前4穴先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罐,留罐5~10分鍾。起罐後放血0.3~0.5ml,再取夾脊穴,施行電針20分鍾。隔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銀屑病(牛皮癬)。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六大椎、曲池。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大椎、曲池穴,擠血數滴,再於大椎穴處拔罐5~10分鍾,出血1~5ml。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s日。
主治:銀屑病。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本病頗為頑固,根治不易,治療頗費時日,若能配合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可提高療效。
玫瑰糠疹(風癬)
玫瑰糠疹,屬於中醫風癬範疇,是一種急性發疹性皮膚病。本病好發於青壯年男女。
“病因”多因血熱內伏,複感風邪,熱毒凝結,鬱於肌膚,閉塞腠理而發病。或汗出當風,汗農濕塌肌膚所致。
“症狀”皮疹呈淡紅色,表麵有碎鱗屑,伴有輕重不同的癢感。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分兩組:①大椎、風門;②身柱、肩胛岡。皮損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髂、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腎俞、氣海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委中。
方法:每次選用1組穴,另根據病變部位配穴。先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留罐15~20分鍾。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待皮疹大部分消退後,隻取主穴,加皮損局部圍刺,然後拔罐。改為2日1次。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臨床屢用,均有良效。
附記:除按上法治療外,再配用下列2法,效果尤佳。①加用耳穴上、中、下點點刺放血,每日1次;②拔罐後,每次配合中藥熏洗(當歸、生地黃、赤芍各25g,白鮮皮、蛇床子、蟬蛻、荊芥、防風各15g,加水煎,趁熱先熏後洗患部),每日1次。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風門、肩胛岡、肺俞。配穴:耳穴上、中、下點。
方法:主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拔罐,留罐15~20分鍾,以拔罐部位皮膚紅紫並出血0.5~1ml為度。耳穴隻點刺放血少許,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風癬。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忌食辛辣、魚腥食物,避免風寒。多1~2個療程痊愈。
配穴方三主穴:身柱、委中、肝俞、風門。配穴:耳穴上、中、下點。
方法:主穴三棱針點刺放血,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留罐15~20分鍾,以局部紅紫並出血0.5~1ml為度。耳穴隻點刺放血少許。每日治療i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風癬。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痤瘡(粉刺)
痤瘡,中醫稱粉刺或肺風,俗稱青春蕾。係毛囊及皮質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顏麵、前胸、肩背等處,多見於男女青春期,以女性為多。
“病因”多因肺經風熱,或脾胃積熱,血熱鬱滯肌膚所致。也可因化妝品刺激而引起。
“症狀”局部皮膚表麵出現疙瘩,形如粟米、分散,與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頭丘疹。擠之有米粒樣的白色粉汁。此愈彼起,反複發作。一般在28~30歲後可自然消失。
“療法”
配穴方一胸椎1~12兩側旁開0.5~3寸範圍內反應點。
方法:尋準反應點(即挑治點)後,用左手拇指與示指固定施術部位兩側,右手持三棱針挑破表皮,使疹點翻起,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擠出少量血液,然後用酒精棉球消毒,再拔罐5分鍾。起罐後,用酒精棉球覆蓋傷口,膠布固定。每次取1~2個反應點,5~7日治療1次。
主治:粉刺。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7~8次即愈。
附記:①尋找反應點的方法是。讓患者反坐在椅子上,麵向椅背,頭俯下,盡量躬起背部,撩起後衣,充分暴露背部,用手掌在夾脊兩側(按上述確定部位)反複摩擦數次。找到類似丘疹,稍突起於皮膚表麵,針帽大小,呈灰白色(或棕褐色、喑紅色、淺紅色),且壓之不褪色的,即是反應點。②若改用三棱針點刺,或用梅花針叩刺,至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同樣效佳。
配穴方二靈台、委中、大椎、三陰交。肺經風熱者,配身柱、肺俞、風門;脾胃積熱者,配足三裏、大腸俞。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無論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均以微出血為度,然後用閃火法拔罐15~20分鍾。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肺風粉刺。
效果:臨床屢用,效果良好。
附記:引自《外治正要》。一般2~3個療程即可見效或痊愈。
配穴方三大椎、肺俞(雙)、脾俞(雙)。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用三棱針快速點刺或梅花針叩刺,然後拔罐10~15分鍾,均以出血為度。3~5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痤瘡。
效果:屢用皆效。一般2~3個療程即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單用大椎穴拔罐,效果亦佳。
配穴方四分3組:①大椎、肺俞;②脾俞、委中;③身柱、命門。配穴:至陽、筋縮、神道、膈俞、風門亦可隨證加入。
方法:采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主穴每次選用1組,必要時可加配穴1~2個,留罐15~20分鍾。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粉刺。
效果:臨床屢用,均有良效。
附記:程功文經驗。
配穴方五主穴:背部反應點(在脊椎和膀胱經循行於背部的第2行之間,多有紅點)。配穴分3組:①大椎、肺俞;②脾俞、委中;③膈俞、大腸俞。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每次取主穴2個反應點,配穴酌情選用。先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用閃火法拔罐15~20分鍾,以吸出血液0.5~1ml為度。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肺風粉刺。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
附記:僅發於顏麵部的,加第l組配穴;發於前胸的,加第2和第3組配穴;發於肩背或各部均有者,3組配穴均取。
配穴方六大椎。
方法:目前常用施術方法有3:①采用梅花針罐法。先用梅花針重叩後再拔罐,留罐10~15分鍾,每3~5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②采用刺絡拔罐法。先在穴位兩旁開0.1~0.5cm處以三棱針點刺,然後拔罐1個,留罐5~10分鍾。每周1次,連續3~4次後,改為半月1次,再連續施術3次後,改為每月1次,直至痊愈。③采用出針罐法。選用28號毫針刺入1~1.5寸,得氣後用提插撚轉瀉法行針,留針10~15分鍾後再拔罐10分鍾。每周2次,6次為1個療程。
主治:痤瘡。
效果:屢用屢驗,效果均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勤洗臉,少食脂肪、糖類食物。忌食辛辣食物,忌煙酒。
配穴方七大椎、曲池,足三裏、三陰交、豐隆、肺俞、脾俞。
方法:采用刺絡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留罐5~10分鍾;取曲池、足三裏兩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三陰交、豐隆兩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肺俞、脾俞兩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痤瘡。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王啟才經驗。忌擠壓丘疹,忌食辛辣、油膩及高糖類食品,多食水果、蔬菜。
黃褐斑
黃褐斑又稱肝斑,是一種色素代謝異常的疾病。多見於女性青年,兒童和男性青年亦有之,尤以妊娠期女性(妊娠斑)為多。
“病因”多因邪毒壅滯肌膚,經脈失暢;或飲食不潔,蟲積內生,以致蟲毒氣滯,鬱於顏麵肌膚所致。
“症狀”顏麵凸起部位出現形狀、大小不一的黃色褐斑,顏色深淺不一,多呈對稱性。無自覺症狀。
“療法”
配穴方一氣海、腎俞(雙)、肝俞(雙)。
方法:采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後不留針。起針後,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鍾。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5~10分鍾,同時,再用毫針刺迎香(雙),留針15~30分鍾;艾炷灸患部中央3~7壯(無瘢痕灸)。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休息1~3日,再行第2個療程。
主治:黃褐斑。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治療3~4個療程後,有效率可達100%。
配穴方二大椎與兩側肺俞形成的三角區。
方法:采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用梅花針在三角區內叩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用閃火法在3個穴上拔罐,留罐10分鍾,以每穴吸出血量約1ml為度。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或同時配耳穴上、中、下3點,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少許(幣拔罐)。
主治:黃褐斑。
效果: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皮損區(患部)。
方法:先用梅花針輕輕叩刺,然後用藥罐法拔罐(藥煮罐或貯藥罐法)20分鍾。煮罐方藥常用紫草洗方。起罐後,外塗五白散。隔日1次,lO次為1個療程。
主治:黃褐斑。
效果:一般連治2~3個療程即愈。
附記:紫草洗方和五白散可查閱《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
配穴方四華佗夾脊(大椎至命門共11穴)、膈俞、肺俞。
方法:采用針刺後走罐法。先用梅花針叩刺至皮膚潮紅,在華佗夾脊和大椎至命門處用走罐法1~2次,並在膈俞、肺俞留罐15分鍾左右。每日或隔口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5日。
主治:黃褐斑。
效果:屢用有效。久州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張莉經驗。
丹毒
丹毒係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的一種急性皮膚病,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發於頭麵部者,稱抱耳火丹;發於軀幹者,稱內發丹毒;發於兩腿者,稱腿遊風;發於脛踝者,稱流火;新生兒丹毒則稱赤遊風。
“病因”多因血分有熱,火毒侵犯肌膚;或肝脾濕熱下注,化火生毒,客於肌膚所致。若兼濕邪,鬱蒸血分,經常複發,纏綿不愈。發於頭麵、上肢者,多為熱毒;發於下肢者,多兼濕熱。
“症狀”發病急驟,皮膚紅腫疼痛,色如丹塗脂染,邊界分明,多發於顏麵、小腿、前臂等處,且多伴有寒戰、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症狀。
“療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雙)、委中(雙)。發於上部者,配合穀、尺澤;發於下部者配血海、足三裏、解溪、太衝。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快速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鍾,以每穴出血量0.5~1ml為度。其中解溪、太衝點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l~2個療程即愈。
配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剌,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鍾。膈日治療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抬彙要》。臨床驗證15例,經治不足10次,均獲痊愈。
配穴方三大椎、厥陰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以毫針用瀉法針刺,然後拔罐5~10分鍾,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個療程即效或痊愈。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配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穀;下部配陰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變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zo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頭麵部丹毒。
效果:屢用多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腸俞、環跳、次髎、病變區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療15例,經治2~3個療程,均獲痊愈。
附記:忌飲酒及辛辣刺激之飲食。若配用中藥外治,效果更好。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古稱癩皮瘋。是一種慢性炎性皮膚病。本病好發於頭、眼瞼、頸、背、肩、前臂外側、腰和陰部。
“病因”多因濕熱毒,蘊於肌膚,阻滯經絡,日久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所致。
“症狀”局部陣發性皮膚瘙癢,皮膚增厚,皮溝加深,呈多角性丘疹,或苔癬樣變。
“療法”
配穴方一患部脊椎兩側離正中線粹約4cm處。
方法:采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以梅花針用重手法由外向內叩刺至皮膚微出血,然後拔罐5~10分鍾。罐數視病變範圍大小而定,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脊椎神經性皮炎。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附記:若配用藥物外擦,則療效更好。
配穴方二阿是穴(患部)、風門。
方法:先用梅花針由裏向外叩刺阿是穴,用三棱針點刺風門穴,均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5~10分鍾,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神經性皮炎。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風池、曲池、肩髂、血海、百蟲窩、皮損局部。風濕蘊阻、局部糜爛、濕潤,配陰陵泉、足三裏;血虛風燥,瘙癢脫屑,配膈俞、脾俞、腎俞;肝鬱化火,配肝俞、大敦。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每次取主穴3個,加配穴先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然後用閃罐法拔3~5次(其中肝鬱化火型留罐法5~10分鍾;大敦點刺出血,不拔罐)。每開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神經性皮炎。
效果:屢用教佳。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配穴方四分兩組:①大椎、身柱、肺俞;②病灶局部。
方法:每次取①組穴位的其中2個穴位行刺絡拔罐法或留針罐法。病灶局部行梅花針罐法(叩擊滲血),或敷蒜罐法,或2.5%碘酒藥罐法,病區寬者可多拔罐幾個。均留罐10~15分鍾。起罐後在病灶上加艾條溫和灸約15分鍾。每日1次,緩解後隔1~2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神經性皮炎。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治療期間應忌煙、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配穴方五主穴:皮損局部。配穴:風熱夾瘀型,加大椎、血海;血虛風燥型,加脾俞、腎俞、膈俞、風池、曲池。
方法:采用梅花針罐法。先用梅花針在病灶局部(皮損局部)彈刺數下,至皮膚出現散在出血點,立即在局部拔罐,留罐10~15分鍾,拔罐處出血1~2ml,起罐後擦淨皮膚上的血跡。對風熱央瘀型,於大椎穴行刺絡拔罐法,以疏散風熱;於血海穴行單純拔罐法,留罐,以活血化瘀。血虛風燥型,於脾俞、腎俞、膈俞穴處行單純拔罐琺,留罐,或局部旋轉走罐,以養血活血;於風池、曲池穴處行單純拔罐法,留罐,以祛風止癢。每周治療2~3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神經性皮炎。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若配合藥物治療(內服外擦),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配穴方六皮損局部,大椎、三陰交、血海、風市、肺俞、膈俞、脾俞。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皮損局部先用梅花針由內向外螺旋式叩刺,輕者中度叩刺,至局部微紅或潮紅旭無滲血為度;角化程度嚴重者,重度叩刺,至局部滲血較多為宦。然後用排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2~3日1次。取大椎、風市兩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三陰交、血海兩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肺俞、膈俞、脾俞3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