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皮膚科疾病(1 / 3)

白癜風

白癜風又稱白駁風,是因皮膚色素脫失而發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本病好發於青壯年,兒童亦有之。

“病因”多因七情內傷,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複感風濕之邪,搏於肌膚,致氣血失和,血不榮膚所致。

“症狀”皮膚突然出現色素脫失斑,以後逐漸擴大,呈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白斑,單發或多發。無癢痛等自覺症狀。

“療法”

配穴方一俠下(肱二頭肌外側沿中1/3與下1/3交界處稍上方)。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白癜風。

效果:屢角有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二病變部位、脾俞、中脘。

方法:病變部位用梅花針叩刺,然後用旋轉移動拔罐至皮膚充血發紅;脾俞、中脘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起罐後,均用艾條溫灸5~10分鍾。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白癜風。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尚屬滿意。

配穴方三皮損區、孔最、足三裏、三陰交。

方法:用拔藥罐法,用棉球在藥酒(川芎、木香、荊芥各10g,白蒺藜、丹參、當歸、赤芍各15g,雞血藤20g,靈磁石30g,放入95%乙醇中浸泡10日,取汁100ml)中浸濕,貼於火罐壁中段,點燃拔於上述穴位,留罐15~20分鍾。每日1次。每側穴位,連續拔罐10次。若白斑範圍較小者,可於皮損區拔罐;若範圍較大者,可於皮損邊緣處拔罐;若皮損在眼瞼等腔竅處,拔罐部位可離開腔竅一定距離;若皮損在頭麵等肌肉較少部位,可用麵粉揉成條狀圍成火罐口大小圓圈,貼於拔罐部位。起罐後,皮損區塗以中藥酊劑(紅花、白蒺藜、川芎各等份,用30%乙醇浸泡)。配合日曬。

主治:白癜風。

效果:治療40例,痊愈13例,顯效9例,進步14例,無效4例。

附記:引自《中國針灸》。此病較為頑固,須堅持治療始效。一般治療3個月左右,即可見效或痊愈。

配穴方四皮損區。

方法:先用三棱針由外向內淺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20分鍾,或在皮膚區先塗以骨白酊(補骨脂30g,紅花、白蒺藜各10g,浸於91%或30%乙醇中浸泡7日),然後拔罐15~20分鍾。或拔罐後再塗亦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白癜風。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尚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堅持治療,確有較好的療效。

配穴方五分3組:①俠白、白癜風穴;②風池、合穀、氣海、足三裏、三陰交;③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胃俞、腎俞。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每次選用1組穴,交替使用,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拔火罐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白癜風。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高淥紋經驗。貴在堅持,久治始效。

配穴方六第3~12胸椎兩旁(尋找小丘疹)、皮損區、白癜風穴(掌側中指末節指橫紋中心至中衝穴連線的中下1/3交點處)。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點刺(或挑刺)出血,然後拔火罐10~15分鍾。每隔日或3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白癜風。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治療2~3個月即可見效或痊愈。

附記:拔罐後,若配用去白散塗擦皮損區,效果尤佳。去白散係筆者祖傳秘方,由枯礬、白附子、硫黃各30g,密陀僧60g,冰片、輕粉各5g,共研細末而成(貯瓶備用,勿泄氣)。用時,取本散適量,用地塞米鬆霜調勻成軟膏狀,塗擦患處,每日擦3次。治白癜風有特效。

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古稱癮疹。是臨床常見多發皮膚病。

“病因”多因內有蘊熱伏濕,或血虛、複感風寒濕熱外邪侵襲,客於肌膚所致。

“症狀”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小如麻粒,大如豆瓣,扁平隆起,時隱時現,劇癢,灼熱,或如蟲行皮中,抓之增大增多,甚則融合成環狀等各種形狀。慢性可反複發作,日久不愈。

“療法”

配穴方一神闕(肚臍)。

方法:取塑料瓶蓋1隻,將大頭針插在瓶蓋中央,再將酒精棉球安在針尖上,置於神厥穴,然後點燃酒精棉球,隨即扣上玻璃罐具,待吸力不緊時取下,如此連續拔3次。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主治:蕁麻疹。

效果:治療795例慢性蕁麻疹,全部有效。輕者1~2次,重者4療程即獲痊愈。

附記:引自《中醫雜誌》。又據《新中醫》報道,用閃火法在神闕穴上拔罐,吸力不緊時取下,連拔3下,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隔3~5日再行第2個療程。治療174例,輕者1~4次,重者2~3個療程,全部治愈。無一人複發。據臨床觀察,凡由藥粉、油漆、冷空氣、食物過敏、蛔蟲或受潮濕即起病者,都可用此法治療。治愈後,再接觸過敏源而不再致病。

配穴方二肺俞、曲池、大腸俞(均取雙側穴)。

方法:用藥罐法。取麻黃、連翹、薄荷、荊芥各15g,水煎成30%藥溶液,每次用20~40ml,在上述穴位拔罐20~40分鍾。每日1次。

主治:蕁麻疹(慢性)。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民間療法》。

配穴方三大椎、血海、肺俞。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拔罐,留罐15~20分鍾,隔日1次。

主治:蕁麻疹(急性)。

效果:臨床屢用,總有效率達100%。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四大椎、神闕。疹發上肢者配曲池;疹發下肢者配血海、風市、委中;頑固性者配脾俞、肺俞;疹發背部者配膈俞、風門。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5分鍾。神闕穴可用閃火法拔罐,連拔3次。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慢性蕁麻疹。

效果:治驗甚多,有效率達100%。

配穴方五分3組:①曲池、大椎、肺俞;②血海、足三裏、腎俞;③大腸俞、中府、神闕。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每次選用1組穴,交替使用,留罐15~20分鍾,每日1次。

主治:蕁麻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六曲池、肺俞、大腸俞、中府、血海、足三裏、大椎、脾俞、腎俞、膈俞。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每次選用3~4個穴位。疹發上部者,重點拔曲池、大椎、肺俞;疹發下部者,重點拔血海、足三裏、大腸俞;疹發背部者,重點拔膈俞、肺俞、大椎;頑固性者,重點拔大腸俞、膈俞、腎俞、脾俞,每日1次。也可用刺絡拔罐法,或拔罐後加溫灸。

主治:蕁麻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患者在治療期間,應避免接觸過敏性物品、食物或藥物,忌食魚腥蝦蟹、酒類、咖啡及蔥蒜等刺激物,保持大便通暢。

配穴方七大椎。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30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急、慢性蕁麻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配穴方八大椎、曲池、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留罐20分鍾,每日1次。

主治:蕁麻疹。

效果:臨床屢用,均有良效。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九肺俞、膈俞、天樞、合穀、足三裏、三陰交。

方法:肺俞、膈俞穴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每穴點刺2~3次,然後拔罐,使出血l~3ml為佳。其他穴位用毫針刺法,留針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主治:胃腸道型蕁麻疹。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較為理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十曲池、三陰交、血海、肺俞、膈俞、脾俞。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取曲池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20餘次;取三陰交、血海二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肺俞、膈俞、脾俞3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急性蕁麻疹每日1次,慢性蕁麻疹2~3日1次。

主治:蕁麻疹。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王啟才經驗。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中醫多根據發病部位而命名。發於腰部的,稱纏腰火丹或蛇串瘡;發於頭麵或其他部位的,稱蛇丹或火丹。本病好發於腰脅、胸部和頭麵部。以春秋季節發病較多。

“病因”多因肝膽風熱,或濕熱內蘊,客於肌膚所致。

“症狀”局部皮膚出現綠豆或黃豆樣大小水皰,累如貫球,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形成索狀,刺痛灼熱。初起多伴有全身症狀。一般幹者色紅、多屬肝膽風熱;濕者色黃,多屬肝脾濕熱。

“療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皮損位)、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之夾脊穴)。

方法:先用梅花針叩刺阿是穴,再用三棱針點刺夾脊穴,均以微出血為度,然後將藥煮竹罐(板惰根、紫草、黃芩、銀花各15g,當歸、延胡索各log,包在布袋中,放人容器內,加清水5000ml,煮沸10分鍾,放入竹罐10個,煮2~3分鍾即可用)拔皮損區兩端和夾脊穴,先拔陽經,後拔陰經;先拔上部,後拔下部。留罐15~20分鍾。起罐後,塗以甲紫。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治療176例,均獲痊愈。

附記:引自《中國針灸》。

配穴方二按發病部位取穴。病變在頭麵部者取患側風池、太陽、攢竹、下關、頰車、合穀、外關穴;在胸脅部者取該肋間同側相應之夾脊穴或背俞穴、支溝、陽陵泉;在腰腹部者取腰部同側相應之夾脊穴或背俞穴、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若病變範圍較大、症狀較重者,加大椎、靈台。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高淥紋經驗。

配穴方三阿是穴(皮損區)。病變在頭麵部者,配太陽、頰車;在頸部、上肢或合並頸神經根處者,配大椎、肩井、少商、龍眼(半握拳時小手指橫紋頭處);在胸脅部者,配委中、膈俞;在腰部以下者,配相應部位的夾脊穴。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鍾。其中太陽、少商、龍眼穴隻點刺放血,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四皮損區。

方法:介紹幾種常用施術方法。

①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以梅花針叩刺皮損區,手法由輕到重,均勻叩擊患部,至皮膚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火罐,吸出水性分泌物及少量血液。起罐後塗以甲紫。拔罐少則1~2罐,多則4~5罐,每罐留2~3分鍾。遍布全身者亦不得遺漏。如此操作,療效始著。

②單純拔罐法。用閃火法在皮損區端拔罐,然後沿帶狀分布將火罐依次扣在皰疹集簇處,罐數以排滿為度,留罐15分鍾,每日1次。

③刺絡拔罐法。取原始疹發點,用三棱針點刺3~5次,以微出血為度,再用閃火法拔罐10分鍾,以罐內出現瘀血及黃水為度,每日1次。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甚佳。

附記:引自《外治亡要》。

配穴方五主穴:阿是穴(皮損區);配穴:膻中、玉堂、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心俞(雙)、肝俞(雙)。

方法:采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用梅花針先叩刺開始部位·再刺病變的尾端,然後拔罐5~10分鍾。並用瀉法針刺雙神門、內關,留針15分鍾。效果欠佳,加配穴,每取2~5個,用針刺後拔罐法,留罐5~10分鍾。均每日1次。

主治:帶狀皰疹(左胸背部)。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次即效,5~7次即愈。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配穴方六阿是穴(局部皮損區)。

方法:用閃火拔罐法。先在皮損兩端拔罐,然後沿帶狀分布將火罐依次拔在皰疹集簇處。火罐要求拔緊,鬆弛不緊者,重新吸拔。留罐15分鍾。留罐期問出現水皰,不必介意。罐後水皰破潰者,塗以甲紫藥水。一般每日1次,直至痊愈為止。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治療111例,均獲痊愈。平均治愈時間4.2日,無一例後遺症。

附記:引自《中國針灸》。

配穴方七支溝、陽陵泉、三陰交、背俞(根據病變部位選用相應肋間的背俞穴)。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支溝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陽陵泉、三陰交兩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背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每日1~2次。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連用1~2周即可見效,4~6周可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王啟才經驗。

配穴方八皮損局部及相應節段夾脊穴。

方法:采用刺後加藥罐法。先用梅花針叩刺皮損局部。三棱針點刺夾脊穴後,再用藥罐(將板藍根15g,紫草15g,黃芩15g,金銀花15g,當歸10g;延胡索10g包在藥袋中,放入5000mI水中煮煎20分鍾,放入竹罐10個,煮2~3分鍾)吸拔於皮損兩端和皮損局部,按先陽經,後陰經,先上後下的原則,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1日1次,直至症狀消失。

主治:帶狀皰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二)。張莉經驗。

銀屑病(牛皮癬)

銀屑病屬於祖國醫學的牛皮癬、鬆花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病多纏綿,根治頗難。本病好發於頸項部、肘彎、膕彎、上眼瞼、會陰及大腿內側,但十之八九在項部,無論男女老幼皆可發病。

“病因”多因風、濕、熱之邪蘊阻肌膚,或營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養而成。且常與情緒波動有關。

“症狀”局部皮膚(皮損區)始如扁平丘疹,幹燥而結實,皮色正常或灰褐色,久之丘疹融合成片,逐漸增大、增厚,狀如牛皮,厚而且堅,附有多層銀白色鱗屑,有陣發性奇癢,搔之不知痛楚;或皮損潮紅、糜爛;脈濡數或濡細,苔薄或黃膩;情緒波動時,瘙癢加劇。且易複發。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大椎、陶道。病變在背部及上肢者,配肩胛岡、肩髃、兩側肩胛岡中點;在上臂無皮損或皮損已消退的情況下,配曲池;在頭部者,配百會、四神聰、上星、頭維或皮損區周圍,若在背部無皮損或皮損已消退的情況下,根據病位配耳穴的上點(位於耳尖部,主治臂以下病變),中點(位於上點與下點之間的耳輪處,主治軀幹、上肢病變),下點(位於耳垂底端,主治頭、頸、麵部病變);在腰以下者,配腎俞;在臂部以下者配環跳(尾骨尖旁開3寸處);在大腿以下者配血海、梁丘、陽陵泉;在頸項者,配翳明;在顏麵者,配聽宮前(聽宮前1寸)。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每次取主穴和有關配穴。先用三棱針點刺後(除百會、四神聰、上星、頭維、皮損處周圍、耳穴外),然後拔罐10~15分鍾。每穴以吸出0.3~0.6ml血液為度。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經治療後,皮損已大部分消退時,可沿皮損周圍和中間進行雀啄樣點刺或梅花針叩刺,然後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

主治:銀屑病。

效果:治療662例,有效率為86.37%。平均治療43次。

附記:引自《新醫藥學雜誌》。

配穴方二分3組。①大椎、陶道、曲池;②腎俞、肝俞、脾俞(均取雙側);③胸椎5~6、腰椎1~2之華佗夾脊穴。

方法:每次選用1組穴。第1組與第2組穴用三棱針點刺,第3組穴用梅花針叩剌,均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鍾。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主治:銀屑病。

效果:臨床屢用,堅持治療,效果良好。

配穴方三大椎、陶道、曲池、腎俞、皮損區。

方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牛皮癬。

效果:堅持治療,均有一定效果。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四皮損區。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留罐10~15分鍾。起罐後,在皮損處四周用毫針向中心斜刺人,留針通電10~15分鍾。隔日治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