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粒腫
麥粒腫,中醫謂偷針眼。
“病因”多因風熱毒邪外襲胞瞼,或過食辛辣之物,積熱蘊壅脾胃,以致氣血凝滯,風邪熱毒蘊積胞瞼所致。
“症狀”眼瞼邊緣有局限性硬結,初起形如麥粒,微癢微腫。繼之紅腫痛。輕者數日內自行消散,重者經過3~5日後於眼瞼緣的毛根,或瞼內出現黃白色的膿點,自破而愈。若膿點久不潰破,遺留腫核者,則稱胞生痰核,需按痰核處理。
“療法”
配穴方一脊椎兩側反應點(多有小紅點出現)。
方法:每次取1~2個反應點(左眼,取脊椎右側反應點;右眼,取脊椎左側反應點),用三棱針點刺,然後拔火罐5~10分鍾,至吸出少量血液為度。每日治療1次。
主治:麥粒腫。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二大椎、風池、合穀、第1~7胸椎兩側的皮疹反應點。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用梅花針叩刺至微出血,然後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
主治:急性麥粒腫。
效果:臨床多年,多1次即愈。
配穴方三大椎、肺俞、脾俞、太陽。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少許,然後拔罐10分鍾。急性每日1次,慢性3日1次。
主治:急、慢性麥粒腫。
效果:臨床多年,多1次即愈。
配穴方四身柱、肺俞、肝俞、脾俞、胸椎1~12兩側。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用梅花針叩刺至皮膚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20分鍾。2~4日治療1次。
主治:慢性麥粒腫。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五分2組。①背部兩肩胛區之皮疹反應點;②第1~2胸椎至腋後淺範圍內反應點。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用留針拔罐法。任取1組穴,每次取1~2個反應點(左眼取右側,右眼取左側)。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罐,或用毫針刺人後留針拔罐,均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
主治:麥粒腫。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l~2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肩胛區的反應點為粟米大小的皮疹,淡紅色,壓之不褪色。如難以確定,可用木梳背或塑料梳背輕刮幾道,數分鍾後皮疹即顯現出來。在治療期間或麥粒腫消失10日內,忌食辣椒、大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此外,保持大便通暢,亦十分重要。
配穴方六阿是穴(在兩側肺俞、膏肓俞附近或肩胛區尋找粟粒大小淡紅色皮疹,或皮下小結節,壓痛點為至穴。單側發病亦需雙側施術),大椎為配穴。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單純拔罐法。若為複發性者,其中主穴宜用挑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麥粒腫。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2~4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結膜炎(天行赤眼)
結膜炎,屬於祖國醫學天行赤眼、暴發火眼等病範疇。多發生在夏秋兩季,兒童較成人為多。且能迅速傳染,故常引起暴發流行。
“病因”中醫認為,多因感受天行時令之疫氣所致。或由感染而起。
“症狀”白睛赤紅,或有點狀、片狀溢血,刺癢交作,淚熱如湯,怕熱羞明,眼眵黏稠。可一眼發病,也可兩眼齊發。急性伴有發熱、流涕、咽痛等全身症狀。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大椎、風池、太陽(患側)。配穴:印堂、合穀、攢竹(均取患側)。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點刺主穴,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鍾。同時以毫針用瀉法刺配穴,不留針,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暴發火眼。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3次即效或痊愈。
配穴方二分兩組:①大椎、心俞、太陽;②身柱、膈俞、肝俞。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每次選1組穴。先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5~20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性結膜炎。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個療程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分兩組:①大椎、左心俞、右肝俞;②身柱、右心俞、左肝俞。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每次選1組穴,先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5~20分鍾。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慢性結膜炎。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一醫友經驗。驗之臨床,治療15例,均獲良效。
配穴方四肝俞、大椎及兩側旁開0.5寸處、太陽(患側)。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然後拔罐15~20分鍾。每日治療1次,待症狀緩解後改為隔日治療1次。
主治:結膜炎。
效果:一般急性結膜炎2~5次,慢性結膜炎5~10次即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五主穴:太陽、合穀。配穴:上星、攢竹、魚腰、少商。
方法:以毫針用瀉法針刺主穴,針後拔罐5~10分鍾。同時用三棱針點刺配穴出血少許(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結膜炎。
效果:臨床多年,治驗甚多,多1次見效,3~5次痊愈。總有效率達100%,治愈率為90%。
配穴方六分兩組:①風池、太陽、合穀;②攢竹、睛明、光明。
方法:兩組穴均用毫針刺,用中刺激。然後在1組穴拔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急性結膜炎。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5次即愈。
附記:每日以硼酸水或淡鹽水衝洗患眼,並以紗布夾棉花護眼,避免冷風與強光刺激,忌食辛辣之物,有利於提高和鞏固療效。
配穴方七大椎、肩髂、太陽(患側)。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然後拔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天行赤眼。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2~5次即愈。
附記:程功文經驗。
配穴方八主穴:大椎、肩髃、合穀。配穴:少澤(雙)、耳穴、眼點穴(雙)。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主穴和配穴均用三棱針點刺放血1~2滴,然後在主穴上拔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結膜炎。
效果:屢用皆效,一般1~5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九主穴:大椎、太陽、大腸俞、肝俞。配穴:少澤(雙)、百會、攢竹、鼻通。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在主穴和配穴均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2滴,然後在主穴上拔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慢性結膜炎。
效果: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配穴方十少澤、眼點穴、大椎。
方法:用三棱針對準少澤、眼點穴快速刺入,一般刺入0.3cm,立即出針,出血數滴後,用藥棉球壓迫穴位,使之血止。如果針刺不出血,可用手擠捏或再刺,不拔罐。
大椎穴可刺入0.5~1cm,擠捏出血後。在該穴位處進行拔罐,留罐15~20分鍾,以視見流出暗紅或紫黑色血液、皮膚呈瘀血狀為度,每次出血量不超過(成人)10ml。每日刺絡拔罐1次。在針刺拔罐的同時,可用0.05%氯黴素眼藥水和醋酸可的鬆滴眼液交替點眼。
主治:流行性急性結膜炎。
效果:治療1025例,分別治療1~5次。痊愈987例,有效27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8.93%。治愈987例中,1次治愈893例,2次84例,3次10例。
附記:引自《陝西中醫》。無效的患者多是經過其他醫療單位治療無效而轉成慢性結膜炎的患者。
配穴方十一大椎及其兩側旁開0.5寸處,太陽、印堂、攢竹(印堂與攢竹穴交替使用)。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留罐20~30分鍾(其中大椎穴留罐約15分鍾)。每日1次,待症狀明顯緩解後改為隔日施術1次。
主治: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眼外傷。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連用3~5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若是電光性眼炎,可配合取新鮮人乳(新擠的)滴數滴入眼,每日1~2次,效果很好。
配穴方十二分兩組:①太陽、大椎;②太陽、印堂、攢竹(印堂與攢竹交替使用)、合穀。
方法:上列兩組穴可任選一組穴使用。方①用刺絡拔罐法。先用75%乙醇常規消毒,再用三棱針刺破表皮,拔罐。大椎穴點刺放血時,由紫暗放至鮮紅為止,一般出血量以3~4ml為宜。太陽穴亦可采用水罐法,用帶鋁蓋的青黴素小瓶去掉底部後磨光,內盛75%乙醇3~5ml,扣於穴位上,用注射器針頭自橡皮塞一端刺入小瓶內,抽盡空氣,小瓶即緊貼在皮膚上。閉目休息30分鍾後取下,每日1次。多數患者2~3日即可痊愈。方②采用刺絡拔罐法或挑痧罐法,留罐20~30分鍾,每日1次。
主治:急性結膜炎,方②兼治電光性眼炎、眼外傷。
效果:屢用屢驗,一般連治2~5日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在治療期間,忌食辛辣葷腥之物,忌煙、酒,並注意勤洗手。
溢淚症(迎風流淚)
溢淚症,中醫稱迎風流淚。是一種不由自主的經常有眼淚流出的眼病。風吹後更加厲害。年老患者較多。
“病因”多因肝腎陰虛,腎氣不納,外受冷風刺激所引起。
“症狀”眼睛不紅不腫,一遇風吹,眼淚直流,淚水清稀不黏稠,入冬流淚加重,脈沉而無力,尺部尤弱,或沉弦細。
“療法”
配穴方一太陽(患側)。
方法: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直刺約1寸,留針20~30分鍾,起針後拔罐10~15分鍾。起罐後,再貼傷濕止痛膏。1~5日治療1次。
主治:溢淚症。
效果:治療病程3個月至30年的溢淚症27例(共51隻眼),痊愈22例(41隻眼),好轉3例(6隻眼),無效2例(4隻眼)。
附記:引自《中醫雜誌》。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肺俞、肝俞、腎俞。配穴:睛明、承泣、鼻通。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用梅花針叩刺主穴至微出血,然後用閃火法拔罐15分鍾。同時以毫針用瀉法刺配穴,不留針,不拔罐,隔日治療1次。
主治:迎風流淚。
效果: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分兩組:①攢竹、睛明、四白、陽白;②肝俞、三焦俞、角孫。
方法:第1組穴用毫針做輕刺激,不拔罐;第2組穴用灸罐法,即先拔罐5~10分鍾,起罐後,再用小艾炷各灸5壯(角孫穴隻灸,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淚囊炎。
效果:屢用皆效。急性效佳,慢性次之。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對患眼每日用溫硼酸水衝洗,保持清潔。慢性需配合藥物治療,徐徐調治,療效始著。
配穴方四主穴:太陽(患側)、風池、神闕、命門。配穴:鼻通、攢竹。
方法:用針刺後拔罐法。主穴用毫針直刺0.5~1寸,留針15分鍾。起針後,用閃火法拔罐15分鍾。其中神闕穴不針刺,隻拔罐,起罐後,再加用隔藥墊灸。藥墊灸方法是由防風、蟬蛻、白附子、白蒺藜、蔓荊子、五倍子各15g,共研細末。用時,每取5~10g,與麵粉1~2g以米醋適量調和成一藥餅,貼於肚臍上,再行溫灸(艾炷)3~5壯。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迎風流淚。
效果:治療87例,痊愈62例,顯效15例,有效9例,無效1例。
配穴方五背部第10胸椎以上異常反應點。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背部毛細血管瘀滯充盈處和棕褐色疹點即為病變異點。先用三棱針由上至下逐一點刺擠捏出血,然後進行拔罐,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溢淚症。
效果:屢用效佳,多1次見效,5次收功。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鞏膜炎
鞏膜炎是一種白睛深部組織的眼病。屬中醫火疳、白珠青藍範疇。
“病因”多因脾胃虛弱,陽氣不足,外受風邪所束,抑鬱於內,氣血失暢,熱毒火灼上攻於目所致。
“症狀”一般分表層和深層兩種。最初鞏膜深部向外隆起圓形或橢圓形結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深層(白睛青藍),鞏膜患處略呈隆起,呈暗紅色。多此愈彼起,反複發作。極易並發渾濁,瞳孔縮小,均可嚴重影響視力。
“療法”
配穴方一背部第3~7胸椎(相當於肺俞穴至膈俞穴之間)
兩側各旁開1.5寸處。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用梅花針叩刺(由輕到重叩刺)至皮膚發紅、輕微出血為度,然後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鍾。隔日1次。
主治:鞏膜炎。
效果:治療35例(65隻眼),痊愈51隻眼,顯效13隻眼,無效1隻眼。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此法對各類鞏膜炎均有效,尤以淺層鞏膜炎療效最佳。
配穴方二大椎、肺俞、膈俞、肝俞、太陽。
方法:用針刺後拔罐法。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15分鍾。起針後,用閃火法拔罐15分鍾,隔日治療1次。
主治:鞏膜炎。
效果: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青光眼
青光眼,中醫稱綠風內障,是一種較常見的眼病,治療頗難。
“病因”多因精神緊張,受過度刺激,或思慮過度,肝膽之火上擾;或外感風熱,誘動內風等而導致氣血不和,脈絡受阻,終至房水瘀滯,眼壓增高,瞳孔散大;或勞神過度,真陽耗損,而致肝腎陰虧,目失所養所致。
“症狀”初起患眼劇痛,或視力急劇下降,瞳孔散大,眼瞼水腫,視野漸漸縮小,視力障礙,逐漸加重,嚴重時僅有光感,至晚期可失明。
“療法”
配穴方一大椎、膽俞、心俞、太陽。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點刺至輕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5~20分鍾。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青光眼。
效果:久治有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根治尚難。
配穴方二身柱、風門、肝俞、膈俞。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點刺至輕微出血,然後拔罐15分鍾。或以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0~15分鍾,起針後,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鍾。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青光眼(綠風內障)。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尚佳。
配穴方三風池、絲竹空、攢竹。惡心嘔吐配中脘、內關、足三裏;頭昏痛或眼壓高時配合穀、光明、三陰交。
方法:用針刺後拔罐法。以毫針用平補平瀉法針刺,留針20~30分鍾,起針後,拔罐15~20分鍾。絲竹空、攢竹、光明隻針刺,不拔罐。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青光眼(陰虛陽亢型)。
效果:臨床屢用,均有一定效果。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四太陽、風池、肝俞、心俞、印堂、魚腰。肝火盛者,配太衝、光明;心火盛者,配內關;腎虛配腎俞。
方法:虛證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起罐後加溫灸5~10分鍾。熱證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拔罐15~20分鍾。印堂、魚腰、光明、太衝隻刺血或溫灸,不拔罐。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青光眼。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較好。
配穴方五肝俞、脾俞、腎俞、胃俞。
方法:采用走罐法和坐罐法。患者俯臥,背部塗潤滑介質,用大號玻璃罐,沿足太陽膀胱經的上述穴位處行旋轉走罐,5~10分鍾。然後再於上穴坐罐,留罐10~15分鍾。每周2次,連續治療5個月。
主治:青光眼。
效果:堅持治療,均有一定效果。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病為慢性,根治不易,必須堅持治療,始有療效。若能配合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如配合針刺睛明、陽白、承泣、絲竹空等穴治療等,可提高療效。
電光性眼炎
電光性眼炎是一種職業性眼疾,尤以電焊工為多見。
“病因”多因電燈光源,尤其是電焊光源過度刺激眼睛而引起。
“症狀”雙目充血發炎,視物模糊不清,視力下降等。
“療法”
配穴方一太陽、印堂、大椎。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對上述穴位,先進行常規消毒,再用三棱針各點刺數下,然後用閃火法迅速將大小適宜的玻璃火罐拔於穴位上,出血數滴,留罐10~15分鍾後起罐。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主治:電光性眼炎。
效果:屢用效佳,通常1~3個療程即可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在治療期間,盡量避免接觸電光源,忌食辛辣、油膩之物,忌煙酒。
配穴方二太陽(患側)、大椎。配穴:耳尖(患側)、少商(雙側)。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和刺血法。先用三棱針在太陽、大椎穴上各點刺3下,再拔罐,留罐5~10分鍾。然後用三棱針在配穴上各點刺放血2~3滴。隔2~3日1次。
主治:電光性眼炎。
效果:治療50例(98眼),經本療法治療1次後痊愈37例(74眼),2次後痊愈11例(22眼),3次後痊愈、2例(3眼)。
附記:引自《醫學筆記》。
近視
近視是臨床常見的眼病,尤以兒童及青少年居多。
“病因”多是後天形成的。多因學齡兒童及青少年時在光線不足處學習(看書)或工作,閱讀體位不正,或病後目力未複和用眼過度所致。
“症狀”外眼無異常發現,視遠不清,移近則清楚,故又稱能近怯遠症。而症有輕重之分,一般分輕度、中度、高度近視三種。
“療法”
配穴方一臂臑、足三裏、光明、三陰交、肝俞、腎俞。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光明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臂臑、足三裏、三陰交3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肝俞、腎俞2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假性近視。
效果:屢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假性近視不宜配眼鏡治療,更不宜進行手術矯正。
配穴方二①神門、合穀、外關、光明、足三裏、三陰交、關元、心俞、肝俞、腎俞。②睛明、承泣、攢竹、太陽。
方法:①組穴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光明、三陰交兩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神門、合穀、外關、足三裏、關元5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心俞、肝俞、腎俞3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方②用常規針法,行平補平瀉法或補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或①組穴罐後加用艾灸。
主治:近視。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筆者經驗。同時要糾正致因,保護眼睛,堅持做眼保健操,每日1次,有利於提高和鞏固治療效果。
斜視
斜視屬中醫目偏視,神珠轉反等病範疇。現代醫學稱之為眼肌麻痹。是眼球轉動受限的一種眼病。
“病因”多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外受風寒侵襲所致。
“症狀”目斜視。
“療法”
配穴方一太陽、陽白、四白、合穀。風邪中絡加外關;肝風內動加太衝;筋絡脆嫩加三陰交、足三裏;外傷瘀滯加膈俞、肝俞。
方法:采用針後拔罐法。針刺得氣並留針,起針後拔罐,留罐5分鍾。或上穴分兩組,交替作用。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麻痹性斜視。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二)。張莉經驗。
配穴方二四白、太陽、合穀、風池、肝俞、華佗夾脊(胸椎1~腰椎2)。
方法:采用留罐和走罐法。取四白、太陽、合穀3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風池、肝俞兩穴和華佗夾脊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紅色瘀斑為止,並罐後加用艾條溫和灸各5分鍾。
主治:斜視。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急、慢性鼻炎(傷風、鼻窒)
鼻炎,屬於祖國醫學傷風、鼻窒範疇,是臨床常見多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