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1 / 3)

談論活佛這個話題對我是極其困難的,大腦裏除了能浮現出神秘這個詞似乎還是神秘。隆務寺裏現今擁有佛學造詣高深的活佛10餘位。其中最大的活佛是寺主第八世夏日倉·旦增久美噶旦大師。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於1607年誕生於隆務家族,被認定為隆務祖師三木旦仁欽的轉世,從此夏日倉活佛係統就延續到了今天。

早晨9點鍾,我如約來到八世夏日倉府邸。高高在上的宮殿金頂紅牆,飛簷高翹。屋頂正脊的三寶瓶,四麵角脊高昂的龍首。宮殿底部的藏式邊瑪牆,上麵裝飾著六字真言銅鏡和盲窗,都使這棟合璧藏漢建築風格的宮殿看上去超凡脫俗,莊重華麗。站在活佛宮殿前的平台上,整個隆務寺盡收眼底。而宮殿下的活佛官邸,經過曆代夏日倉的擴建、重建,規模逐漸擴大,這座含有紅、白、黃、黑、綠五色的二層建築,與活佛宮殿相互映襯,暗示著主人獨特的身份。

在早晨清冽的空氣中,沐浴在這樣的境界裏,等待拜見夏日倉活佛,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大約過了20分鍾,看見大管家站在活佛府邸二樓的走廊上向我招手,意思是說:我可以見活佛了。

八世夏日倉手捧哈達站在接待室門口迎接,這是我生平見到的最大的活佛,不免有點緊張,但這種感覺轉瞬即逝。上午和煦的陽光普照在寬敞的接待室裏,淡淡的酥油芳香在空氣中流動,夏日倉活佛用流利的漢語表述的佛教思想就在這樣安詳的氣息中,一點點地傳入我的耳際。“國土淨、眾生安、天下平是佛心所願。佛法教人正確認識人生和世事,正確對待自己和眾生世界,培養美德和慈悲心,開發明察事物的真智和正確處世為人的方便智慧,達到利眾和利己的目的。佛性就是知性,佛行就是善行,佛佛相傳,善行不已,這是活佛和僧侶的本分。”

1991年10月,是個祥瑞的月份。同仁地區的僧俗群眾親眼目睹了八世夏日倉規模盛大的坐床慶典。12年前,他誕生在七世夏日倉賢侄久美環覺的家裏,據說出生時就顯現出諸多祥瑞。在省城西寧完成的小學學業,為他打下了良好的漢文基礎。被認定為七世夏日倉活佛轉世靈童後,他開始從師學習藏傳佛教文化知識,先後在青海佛學院、北京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深造,係統學習了顯宗、密宗的各類佛學經典。我曾在圖片上看到八世夏日倉在藏地弘法的一些場景,其中最著名的時輪大灌頂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一個盛大佛事活動,對灌頂上師的條件要求非常嚴格。正式法會一般4天時間,但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精心準備。從15歲起到今天,八世夏日倉的時輪大灌頂已經舉辦了7次。其中最大規模聚集了10餘萬人,遼闊的草原上紮滿了色彩斑斕的帳篷,膜拜的信眾排成綿延數裏的長龍,等待八世夏日倉賜灑聖水。據說每一次的時輪灌頂大法會天空都會出現彩虹、花雨等瑞兆。這樣的場麵早已超越了我想象的邊界。

隆務寺每年大小佛事活動很多,可我一次也沒有親曆。很多年裏,我始終感覺那是神的世界,俗人隻能隔岸觀火。具有規模的主要有農曆正月的祈願大法會、三月的尼丹(護法神)法會、九月的降凡節(釋迦牟尼佛祖下凡人間)和十月的五供節(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等。特別是隆務寺的羌姆在青海省格魯派寺院中影響很大。不但帶有節慶的熱鬧,還極有看頭。其中“六臂金剛舞”和“法王舞”,表演者頭戴麵具,身著華麗戲劇服裝,手持如意法寶表演護法、讚神、斬魔等內容,節奏很快,動作幅度較大,即帶有濃厚的說教意味,又有鮮明的青藏高原舞蹈藝術的色彩,不但深受遠近僧俗群眾的喜愛,還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和遊客的眼球。

作為隆務寺最大的活佛,八世夏日倉十分忙碌,我知道自己沒有條件記錄下他一天的生活,隻能憑借他簡單的表述去想象他密集的時間表。每天早晨起床後先做早課,用過早餐後開始學習,11點左右接待源源不斷來訪的客人和請他解決各種問題的群眾。然後他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到各地做法事、講經、參加社會活動。但即使再忙,他也會抽出空來關注新聞和國家大事,他是藏區最早用上電視和電腦的活佛。從交談中我可以感覺到八世夏日倉開明、博學、佛學理論和現代知識造詣深厚。和活佛交談時,你還會不時聽到他埋伏在某些句子後麵的笑聲,單純、快樂,很快就能將你感染。我還準備了一些問題想請教活佛,管家卻推門說:你的時間到了。我隻好起身與活佛告別,看見門外確實有很多人在焦急等候。

我知道我無力講述隆務寺,更無力講述八世夏日倉活佛。隆務寺近千年的冗長曆史,對我猶如無際的大海,那麼深,那麼遠,讓我無法靠近,更無法觸摸到它的內核。這些文字,隻能算作站在俗界裏的我對這個神異之地的一種感覺、一瞥充滿敬意的目光,或者可以說隻是我了解藏傳佛教的一個神秘入口。

金紅蘭:1963年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1986年中央民族大學朝文專業畢業。2003年魯迅文學院第二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主編班)結業。創作小說、隨筆、紀實文學等,多次獲得各種文學獎和編輯獎。出版文學作品集《今晚咖啡香濃》《永流之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吉林市朝鮮族群眾藝術館副館長,《道拉吉》雜誌社總編。

血燕窩

我曾在高級賓館的餐廳受到過朋友熱情的款待。那天各種菜肴中有一道菜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擺在我麵前的第一道菜“血燕窩”。這道菜本身包含的故事把我帶到了一片遙遠而美麗的風景之中。

“血燕窩,就是帶有血跡的燕子窩。我們這兒的燕子窩是用泥土築成的,所以不能吃。而海邊的燕子們是用唾液把海裏的海藻壓緊後在岩石縫裏或絕壁上築窩,所以能吃。白色的是純魚肉,稱作雪燕,屬於高級品種;灰色或摻有羽毛的叫做毛燕,屬於低級品種。可是,像眼前這種呈現紅色的,是燕子們在築窩的過程中實在是太累而痛苦得流出鮮血,並與白色的海藻攪拌在一起,形成了血燕。血燕窩屬於中國最高級的菜肴,據說還能化痰止咳。”

朋友沒有忘記對菜肴附加了詳細的說明。

血燕窩靜靜地躺臥在泰國產的木瓜中間,作為燕窩材料的白色魚肉清澈透明,柔軟的身子沉浸在靜默之中,燕子痛苦的鮮血染紅的湯水,仿佛靜謐的湖水安睡在木瓜之中。

我懷著虔敬的心情舀了一匙血燕窩送入口中。既像是吞下了燕子的血淚,又像是感覺到了燕子為家人作出的巨大犧牲,使我不能不慎之又慎。

血燕窩不僅看上去極富美感,而且味道也極佳,香甜、醇美、爽口。仿佛是被燕子的精誠所感動,就連木瓜的瓤子也熟透了,呈現出淡淡的紅色。那天,我第一次體驗到了淡紅的顏色也能讓人感到如此溫馨和香甜。

我連一匙都沒剩下,把血燕窩全都吃了。就連木瓜的紅瓤也都一匙一匙地吃進了肚子。這是我平生頭一次吃到的高檔珍饈,而且菜肴本身所擁有的超高價值,更是包含了巨大的意義。因此,雖然吃得過飽,但還是滿足了我膨脹的欲望。從那天以後,在我如此充實的心裏,總會浮動著朋友真誠的心意和燕子可敬的愛意。

這麼看來,我遠離燕子和燕窩生活得似乎已經很久了。過去小時候,在故鄉家裏的屋簷下很容易見到燕子和燕窩,在朋友家外屋的天棚上也築有燕窩,因此就像好朋友一樣熟悉。據說燕子都在心地善良的人家築窩,還會給家裏帶來福氣,所以,人們一般都不輕易毀壞燕窩。盡管也有燕子糞便到處跌落帶來的麻煩,但是,人們依然像一家人那樣親切相待。每年春天,飛到江南去的燕子重新回來熱心築窩。沒過多久,小燕子們就會從窩裏探出頭來唧唧喳喳叫個不停,燕子一家過得溫馨快活。燕窩的確是鄉下一道含情脈脈的風景。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曾經與人們親如一家的燕窩逐漸從我們的周圍銷聲匿跡了。有人說,這是因為瓦房取代了草屋,所以燕子都飛到遠方去了。據說,燕子的習性更適合草屋,即用泥土抹的牆和用沒有塗過油的椽木、稻草等覆蓋的屋頂。也就是說,瓦房不適合燕子們築窩安家。雖然瓦房是人們日子富裕的象征,然而,是否花錢買來的磚瓦和水泥缺少了人的溫情,或者說遠離了自然的生態環境?

今天,在我們的故鄉不僅是燕窩,就連人們曾經生活的“窩”也正在一個個地失去生氣。拋棄了原先被認為是家庭根基和根源的故鄉的家,為了掙錢,為了把日子過得更好,一家人各自分散得七零八落,再也無法找到曾在一個屋頂下享有的家庭溫暖和情義。一家人相聚一堂,如今似乎變得像摘取天上的星星一樣困難。

房子蓋得再漂亮,沒有人住的話就會逐漸破損。過去一家人歡聚一起享受愛情和幸福的房子,一旦失去主人空閑起來的話,總有一天會無聲地垮塌。我們的房子正在這樣垮塌,我們的家庭正在這樣解體,就像燕窩消失一樣。如果我們都以燕子流血築窩那樣的精誠組成了家庭,就有必須保護它的義務。

在頭一次見麵的聚會上,朋友告訴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四點是不應該忘記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忘記生養自己的人和自己生養的人。當朋友請我吃“血燕窩”的時候,是否想到了自己說過的這些話呢?我從心裏想著燕窩開始,就明白了在朋友的心裏早就已經築起了燕窩。當我看到朋友夫婦悉心照料因患腦出血後遺症而行動不便的老母親時,總會覺得是那麼美。經過討論,妻子打消了被一致看好的企業家的夢想,下定決心專門伺候患病的老母親。他們容易嗎?他們正在以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信條。

吃了“血燕窩”不久以後,我去延吉出差,在那裏一家有名的狗肉館的窗戶上方看見了一個燕窩,在深感吃驚的同時覺得心裏一陣溫暖。(原來在城裏燕子也能像這樣築窩啊!)能在城市中心的樓房窗戶上見到燕窩,自然感到十分新奇,而似乎看到了狗肉館火熱的情意,更讓我高興。他們與燕子一起相處的情景顯得更加溫暖和富有情趣。雖然生活在熱鬧的城裏,但是,狗肉館老板似乎與自然十分貼近,更像是珍藏著一顆淳樸的心,為此,飲食也更接近於生態,味道也更加鮮美,也會有更多的客人找上門來。

木瓜按照燕窩的模樣被切成稍長的兩半,“血燕窩”就放置在半個木瓜裏。整個菜肴宛如一個完整的燕窩,一個完整的家庭,一種完整的愛。我似乎明白了朋友在特別的日子裏以特別的含義請我品嚐“血燕窩”的意圖,就是為了讓我學習親情學習愛。

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永遠記憶的“血燕窩”!

冬青

十幾年前,我曾陪同韓國客人登過龍潭山。冬天的龍潭山,白雪覆蓋,樹木蕭瑟,寒風嗚嗚,幾乎杳無人跡,如同冰山一般荒蕪寂寥。就在我心懷恐懼,默默地安慰自己孤身一人決不上山的時候,韓國客人指著凋零的樹枝問我那是什麼東西。瞧著那模樣像喜鵲窩一樣的東西,我原以為是長在樹上的樹瘤,怎麼可能知道它實際上是什麼東西呢?

“你看它綠茸茸的樣子,肯定是生命體。一定是冬青,一種附著在樹枝上維持生命的寄生物。不過,近年來它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寶貝。聽說它有治療癌症的功效,在韓國成了眾人求購的稀罕之物,還出現了許多專門采摘冬青掙錢的商販。”

這麼一看,這種綠色的植物的確在冬天灰色的樹枝間呈現出異樣的色彩。了解了它真正的價值以後再仔細打量,冬青在我的眼裏頓時變成了寶貝。

當我認識冬青以後,它就深情地占有了我內心的一角。從那時起,撲入我眼簾的冬青就顯得十分親切。在談論藥效之前,它首先是一種美好的生命體。在生命枯竭的冬天裏,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中,它毫無疲憊之意,孤高地綻放著綠色,頑強地炫耀著果實。在這抗爭強壓的精神麵前,我感到了人類自身的寒磣和慚愧。剛到冬天,我們不就畏懼寒冷,穿上兩三層冬衣,套上棉鞋皮帽,全副武裝,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嗎?

雖然為冬青事實上是一種寄生物而感到惋惜,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在寄生物中是程度較弱的半寄生植物。其實,它從寄主那裏吸取水分和礦物質等養分,又把葉子和枝子中生成的一部分養分返還寄主。就好像人租借了房子,向房主交付水費、電費和煤氣費一樣。更讓人吃驚的是,冬青返還的養分遠遠超過了從寄主那裏吸取的養分。這也許就是冬青隱含的魅力吧。

我們人類也有許多靠從父母、老師、前輩那裏獲取或吸取為生的例子。從被賦予生命到撫養成長,我們從父母那裏獲取了許多許多。然而,都說是“愛隻對下而不對上”,因此,子女返還父母的根本不能與獲取的相比。對父母來說,子女的存在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然而,逐漸年邁的父母對始終疼愛有加的子女來說,卻淪落為討厭的存在,不僅受到慢待,還不得不孤獨而居。這不就是我們的現實嗎!

對於從老師那裏獲得的恩惠,學生們甚至連說一聲“謝謝”也做不到。這同樣是我們的現實。

如此看來,我們人類其實有著許多不如冬青的地方。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大多是互為利用的關係。必要時拉攏利用、不必要時撇置一邊的冷漠的人際關係,實在是令人寒心和失望。

區區一介寄生植物冬青尚懂得守信和報恩,而被稱之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竟然如此貶視信義,輕易忘卻恩惠,實在是應該在冬青麵前自慚弗如。

冬青的葉子始終如一地伸向天空,冬青的果實熟得像要爆裂,看上去是那麼的壯觀,完全看不出作為寄生植物的卑微樣子,而是充滿著頑強的生命力。

在大部分草木凋謝的冬天,唯有冬青格外引人注目。自古以來,冬青就被我們的祖先認為是神聖的植物,並且相信寄生在村子裏麵和周圍樹木上的冬青一定能夠保衛村子免遭災禍。據說,當長在村子旁邊的栗子樹上布滿冬青的話,我們的祖先對保全冬青的關心甚至勝過了對栗子樹本身的關心。部分民族把冬青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神藥,而中醫治療腰痛、婦女產後病,以及凍傷時,都會把冬青用作藥物。

盡管冬青從我們人類這裏沒有絲毫索取,但是卻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有形無形的有益幫助。今天,冬青是否依然樸實謙卑地居住在人的手夠不著的高山闊葉林的樹枝上,默默地釀造著返還寄主的養分呢?

冬天裏最引人注目的冬青,在這個冬天裏一定還在實現著自我價值。冬天的樹林因為有了這樣的冬青,看上去不再是那麼荒蕪和孤獨。冬青是冬天樹林的生命,有了冬青的冬天樹林是冬天裏一道美麗的風景。

溫遠輝:廣東普寧人,生於海南。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係,結業於魯迅文學院第二期高級研修班(主編班)。先後於華南師大、廣東省作家協會、羊城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文學創作一級。

情到深處人孤獨

重讀這篇小說時,正是黃昏,南國初春的雨季,隻有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籠著輕霧,淒清、濕冷,仿佛小說裏憂傷的氣氛彌漫到現實裏來了。初讀這部台灣陳啟佑的小小說《永遠的蝴蝶》,還是八十年代初的大學時代,在學生宿舍寒磣的天台上,兩位女同學靜靜地反複地讀著,我們圍坐,屏息而聽。月光如水,將所有的麵龐在那一刻,洗得格外蒼白。後來,我給學生講寫作課時,專門賞析了這篇小說,可容百人的偌大的課室,鴉雀無聲,隻有我竭力平緩的聲音在空曠中拖曳,空洞的無法抵擋憂傷和濕冷的侵襲,我看見憂傷和濕冷,讓許多眼睛潮濕起來。我說,這是一篇叫人傷感的小說,那麼美麗,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美麗的散文來讀。隻要你讀過它,不管過去多少年,你都不會忘記的,不會忘記這樣美麗的懷念和懷念中的那份美麗,不會忘記那個悲傷的人物,不會忘記白色風衣下,裹著的那茫然和悲愴。

懷人悼亡的作品,習慣上,是要頌禱亡靈的功德,要寫得悲情慟慟,要洋洋灑灑以示追思無限。這篇小說卻短,僅五百餘字。全篇未著“悲傷”二字,卻將悲傷和哀痛寫透;未著“愛”一字,卻將刻骨銘心的愛寫到極致;未著“思念”如何深,卻將深深的思念定格成永遠的美麗的意象。女主人公的美麗和善解人意,男主人公的用情至深和懊悔哀痛,美好愛情卻結局不幸的淒美悱惻,都予讀者以深刻印象。不能不說,小說作者具有極高明的藝術表現力,現代小說諸多表現技巧,被他熔於一爐,繁複、多義、層層推衍、環環相扣、顯得不露痕跡,自然妥帖,真可以說是:事單而味濃,言少而情深。

內省者自言自語的口吻,看似平緩而實則凝重的追敘筆法,平靜克製卻內蘊至情的基調,都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心態和感覺相切合。

小說寫的是甜美幸福愛情遭遇悲劇的那一片刻,寫悲劇發生的一霎,對作者心靈永遠的噬咬,寫作者對戀人櫻子再也無法述說的刻骨銘心的愛,和無力消解的哀痛,以及超越時空的永遠的追悔。“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麵濕冷冷的,還閃爍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麵。”小說一開頭,作者就把讀者帶進場景裏,帶到他身邊,和他一起處在一種難以言說的心境裏,感受郵筒的孤獨和雨夜的濕冷。“那時候”是什麼時候呢,讀者無法知道,時間朦朧,地點也不明確,仿佛那場雨把一切都攪亂了。這不太符合小說敘述故事的常規,倒像是作者以記憶的恒河中,艱難地撿出這一枚寶石,正慢慢地審視和回憶,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此時已沒有意義,因為這一刻的審視和回憶,打破一切時間的藩籬,它是永恒的。這時候的作者,仿佛又回到了當時,正穿著那襲白色的風衣,佇立在騎樓下,靜靜地等待曆史鏡頭的重現。也許他曾哀痛萬分,現在卻是曆盡滄桑,麻木呆滯了。他平靜地回憶每一個細節,平靜地檢視每一分感受。他似乎已孤獨太久了,禁不住要緩緩地講述,講給櫻子聽,講給所有願意聆聽的心靈:櫻子撐傘穿過馬路去為我寄信,“隨著一陣拔尖的刹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麵,好像一隻夜晚的蝴蝶……”一個美麗的生命,真的就這樣悄悄幻化了嗎?我茫然無言,眼裏裹著滾燙的淚水。那一刻,“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來”,“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更大的雨點終於濺到我的生命裏來,我懊悔,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隻帶了一把雨傘,我不知道年輕的櫻子知不知道,她舍了生命寄出的那封信裏,寫的是這樣一句話——“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小說到此戛然而止,恰如低沉輕訴的老唱機,在唱出最重要的一句後便啞然無聲,隻留下無窮的餘味。是的,不知道,誰都無法知道,就算櫻子知道了,留給作者的傷痛就會減少嗎?香消玉殞,天人永隔,唯有愛、追憶、哀痛和孤獨,將永伴殘生。上窮碧落下黃泉,所有對刻骨銘心的愛的思憶,這其中的滋味,隻能主人公自己去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守護了。“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讀罷全文,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地老天荒般的愛,愛之中的哀痛,哀痛之下的美麗和至情後的孤獨,禁不住想執手相慰。

小說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寫了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獨,卻沒有去渲染和宣泄痛苦和孤獨,他把有關櫻子的一切回憶,都看得無比珍貴和美麗,他絕不允許有任何一點的褻瀆。於是,櫻子鮮血四濺的死亡不再恐怖,而是幻化成夜晚的蝴蝶,輕輕地飛起,緩緩地飄落。這是采用了幻覺的表現手法,正符合回憶的口吻,它是小說的“文眼”,猶如雕塑中一瞬的把握。作者正是通過將所有刻骨銘心的懷念,濃縮成一個美麗的剪影,並借助超時空的結構方式,外表平靜冷淡的口吻,暗示櫻子一生的美麗,暗示他和櫻子愛情的美麗,以及他對櫻子的至情。情節被淡化了,凸現的是氛圍和情緒,讀者通過咀嚼它,感受到了撼人心扉的美麗。優秀的作品應該是由作者和讀者來共同完成,它需要讀者在閱讀時,融進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審美想象。這篇小說正是如此,我們隨作者一起走進了那片天地,同樣感受到了那氛圍,同樣觸碰到了那美麗和憂傷。

現代小說表現手法有意識的密度的運用,擴大了作品的容量,拓展了藝術想象的境界,有利於在尺幅之間而包蘊複雜的情思。

首先是虛實的結合。這篇小說在總體情緒和情節的發展上,帶有邃變和虛化成分。時間和地點不實寫,細節則寫得很細致實在:一把傘;櫻子的話語;刹車聲;濺在眼鏡片上的雨珠;給母親的信……這樣的藝術處理,符合人物當時的感受和情緒發展變化的需要。其次是反複采用幻覺和錯覺,強化作品的情緒氛圍感受:櫻子幻化成蝴蝶;季節霎時顛倒了,感覺到了寒意;“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來,人潮擁向馬路中央”;“然而我又看到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靜靜地過馬路了”;“我茫然站在騎樓下,我又看到永遠的櫻子走到街心……”這種感覺的往複變化,將哀傷推向了極致,獲得更大的藝術共鳴。再次是象征性意象的多次出現,擴大了語言的張力。比如雨的意象:“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裏來”,“其實雨下得並不大,卻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還有象征櫻子的美麗的蝴蝶意象,等等。總之,小說寫了撕心裂肺的哀傷和痛悔,寫了愛的淒美,卻沒有采用強烈呼告的抒情方式,隻借助層疊起來的意象,借助兩個自言自語式的設問句,最後披露給母親信的內容,借助結局這種裂帛穿金式的效果,將愛和記憶的疊片炸開,飛濺進讀者心裏,留下擦痕,甚至痛楚。

這篇小說的成功還在於細節運用嚴密。隻共用一把傘,暗示是一對戀人;又正因為僅有一把傘,櫻子才要獨自穿過馬路,才遭遇不幸;櫻子遭遇不幸的刹那,“我”沒看見,是因為“從她傘骨滲下來的小雨點濺在我的眼鏡玻璃上”,正如此,“我”隻能聽見拔尖的刹車聲,才會在茫然中幻覺櫻子成了夜晚的蝴蝶……這些細節表現,都是情節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對它們獨具匠心的處理,為閱讀審美想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小說中,這樣的表現例子有很多,即便名字設計這樣的細小地方,作者也照顧到了全篇情感基調的需要,女主人公“櫻子”這個名字,不是容易讓讀者聯想到一種美麗而開放短暫的花,一種淡淡憂傷的美麗嗎?說“櫻子”是“永遠的”、“年輕的”,正暗示了作者自感永遠的衰老,而風衣是白色的,不同樣有著純潔的、憂傷的基調嗎?此外,交錯、複遝手法的運用,結局的巧妙安排,都表現出作者構思嚴謹、文筆功夫深厚。正因為作者將諸多的現代小說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自然妥帖,才給讀者帶來真切新鮮的感覺,才使讀者能夠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小說的精煉優美,感受到簡單故事中蘊藏的那份至情、那永遠的哀痛和懷念。

一篇讀罷雨猶稠。放眼窗外,已是燈火次第,便恍若仍置身於那街市,仿佛見到一襲白色風衣的身影,仍佇立在雨中,仿佛櫻子撐著傘走過來,忽然幻化成無數的蝴蝶,翩飛著,遮天幕地……這時候,還能憶起的隻有一句老話:情到深處人孤獨。是嗬,地老天荒的事,除了叫人孤獨,還能剩下什麼!

魯二屆學員方文,1966年生於北京。《中國作家》雜誌社編輯。現為《中國作家》編輯部副主任。

讓我們像孩子

20世紀對於人類來說,悲哀肯定大於喜悅。無論你生活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總能看到大群的人們被驅趕、被放逐、被殺害。同時,另一群人們,仿佛發了狂,自以為有權剝奪別人的思維權利、生存權利,乃至死亡的權利。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甚至外層空間,從自然界、肉體到意識形態,自由的生命被摧殘,無辜的死者數以億計,也就是說,在現今全球60億幸存者中,每50個人就會有1人死於非命,更別說風暴蕩滌之後留下的更多的行屍走肉了。

現在離新世紀愈來愈近了,我們幾乎能數清所餘的每分每秒。我希望眾人和我一起,安靜下來,回憶往昔。不是將來,不是新的千年,而是我們的來路。在各自經曆的長短不等的春秋中,如果曾有痛苦,我們就大聲訴說;如果曾有喜悅,我們就高聲歡笑;如果曾有驕傲,我們就對萬有宣告;如果曾有悲哀,我們就放聲大哭。但有一點最重要,如果曾有仇恨,讓我們去嚐試遺忘。

我希望自2001年1月1日起,讓我們像孩子。生活對於我們,如同一張白紙。讓我們在意識深處,像人類本初一樣,恢複自由的本性。讓全人類在這僅有的藍色家園裏,盡情地玩耍,承繼並且發揚先人那些純樸的、真正有益的、偉大和高尚的文化精神。別再出現企圖引導大眾的所謂思想家,以人類現有的科技能力,幾乎已無法抵禦另一個希特勒或極端思想了。人類並非迷途的羔羊,而是無沿生長的青草。其中每一棵草兒,其生存和思考的權利,皆神聖不可侵犯。所有的草兒連綿起來,就是孩子一樣的我們。別把我們拯救到刻意打造的方舟中,地球——這藍色家園就是我們唯一的方舟。

讓我們像孩子,把哭泣留下,把苦難留下、把戰爭留下、把滅絕留下,把仇恨留下,留給一去不返的20世紀。

關於閱讀

當我們結束一天的緊張工作,安排好親人的日常起居,餘下的時間我們會享受快樂。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感的方式很多,但至少有一種古老的方式卻離我們越來越遠,那就是閱讀文學作品。

亞裏士多德把藝術的感染力歸結為“宣泄、陶冶、淨化”,我信奉一位值得尊敬的評論家所言,優秀的文學作品要具備三個層次:曆史、哲學、詩情。

所謂曆史,是指文學作品要真實地再現其描寫的時代的精神、物質形態,成為那個時代的風格化的社會曆史文獻。在人類所有的榮耀中,沒有任何事物比我們自身的曆史更榮耀的了。漫長的歲月裏,人類通過勞動得到進化、發展,建設了我們今天璀璨的世界,並確立了犧牲、勇敢、同情和憐憫之心等種種美德。閱讀具有曆史感的文學作品,可以使我們鬱積於平凡的日常中的情感得到宣泄,仿佛是在鏡中,更真切地看到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所謂哲學,是指文學作品在描寫真實的基礎上,還要表現深刻。通過作品中人物的境遇和言行,傳達創作者睿智的人生體會和善惡觀念。讓我們在關注作品情節發展、人物命運的同時,心靈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如一盞明燈,可以照亮我們的來路和歸途。

最後是詩情。這是文學作品最本質的要素。幾千年來,記載、表達、總結人類行為、思想的文字有許多種形式,來自於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曆史學家等等,在人類發展的曆程中,在人類麵臨抉擇的轉折點,這些文字指導著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但在成千上萬種形式中,有一種力量使文學作品獨立於所有形式,成為人類不朽的文化遺產,就是文學作品中處處洋溢著的詩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位卑未敢忘憂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無數白天與夜晚,這些高尚、智慧、詩情勃發的文字陪伴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淨化著我們。

如果我們不僅僅滿足於低俗的娛樂,試圖在得到快感的同時,使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得到“宣泄、陶冶、淨化”的時候,不妨用人類這種古老的獲取愉悅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並且,注意找尋作品中傳達的可能已被我們淡忘的,曾令我們屹立於世界東方,榮耀千年的中國人的曆史、哲學和詩情。

魯順民,山西河曲人。曆任《山西文學》編輯部編輯、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主編。2003年入魯迅文學院參加第二屆高級研修班學習。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