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黃泉路上的盔甲——銀絲網衣(1 / 2)

奇怪的三件套

法國的首都巴黎,素有“世界花都”的美譽。法國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就坐落在巴黎伊艾娜廣場,是法國著名的東方文物收藏中心。集美博物館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數量眾多,其中中國文物多達15000多件,自史前社會到公元十八世紀,跨越了七千年曆史,藏品有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明清家具等等。

鎏金銅冠、鎏金麵具和銀絲網衣 在眾多中國藏品中,有一套奇特的文物十分吸引人們的目光——它由鎏金銅冠,鎏金麵具和銀絲網衣三部分組合而成,與周圍壓製華美的文物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十分另類。

我們以往所見到的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多以瓷器、青銅器、玉器或是明清家具為主,像這樣一套來自中國的服飾文物是比較罕見的。它應該屬於哪一類呢?是做什麼用的呢?

疑竇叢生

初見到它的人,從衣服的材質和造型上判斷它應該是一種作戰時所穿的鎧甲或戰袍,一些喜愛武俠小說的人們會認為這就是傳說中使人刀槍不入的防身寶衣——鎖子甲。在古代的電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和了解到盔甲的樣式、質地以及使用環境。但鎖子甲則並不常見。相傳,鎖子甲又稱“環鎖甲”,不單單用於江湖格鬥,更原始的用途還是在戰場上。

從網衣的外形上看,金屬交錯的結構確實像書中對於鎖子甲的描述,難道它真的是作戰用的戰衣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件流金麵具呢?在硝煙紛飛的沙場上,戴著麵具,使人們又想到了那個曆史上有名的“假麵戰神”——蘭陵王。那這三件衣飾到底和蘭陵王有什麼關係呢?再仔細審視這套文物,似乎又與古代埃及法老入殮時所穿戴的有些相似,莫非這是埃及與中國這兩個文明古國溝通交好時相互饋贈的“禮物”鎏金銅冠和鎏金麵具側麵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斷地在提出,答案也眾說紛紜,似乎隻有回到這件文物的故鄉去,才能夠探尋出其中的玄機。

探訪怪衣的故鄉

1986年7月,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鎮,發掘出一座遼聖宗時期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的合葬墓。墓室內雙雙躺在屍床上的公主和駙馬,從頭到腳被金銀、珍珠、瑪瑙包裹,全身珠光寶氣,穿戴著的銀絲網衣是用精細的單股銀絲扭編成蜂窩狀六角形孔的衣服,分上、下衣,中間用金絲相連,銀絲網衣上綴滿飾物。公主和駙馬頭戴鎏金銀冠,足登鎏金刻花銀靴,所戴項鏈全都是用數根金銀絲串起的無數顆珍珠、瑪瑙管、瑪瑙球、金絲球和琥珀球、琥珀牌,手上戴的銀絲網狀分指手套與現代婦女戴的網狀手套相似,公主的十個手指上都戴有金戒指。墓中還出土了3個2厘米高的水晶杯,杯上有銀蓋和銀鏈;兩組銀質馬具,上麵鑲嵌著羊脂玉雕成的小如手指肚的臥獅、臥狗等數百件造型活潑的小動物。墓主人的屍身早已腐爛,但千餘件珍貴文物大都完好。

原來在中國境內也有類似的網衣,那麼這件網衣與身在法國的那套文物有什麼關聯呢?

公元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二十年代,遼朝與北宋、西夏、金一度並存,四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一度成為我國中世紀後期曆史的主流,同時也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個遼政權就是由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契丹族,在大漠南北廣袤的地域建立了遼代政權。三百餘年間,契丹民族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北方遊牧民族文化,而與眾不同的葬俗就是其中之一。

從考古發掘的遼代墓葬看,遼代契丹貴族非常注重厚葬,死者入葬時大都使用了豐厚考究的葬服,包括衣袍、冠帽、瓔珞、腰帶、配飾等等,而葬服中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就是金屬麵具和網衣。

揭秘怪衣

銀絲網衣的尋宗之路,似乎已經明朗了,但對於這件衣服的穿戴方法,人們仍不解其謎。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銀絲網衣穿在其它絲織品葬服的最裏層。契丹人死後,在穿著網衣之前,先要將身體進行一翻包裹:緊貼著身體先鋪一層薄薄的絲棉,然後用深棕色絲織品由下而上,分別把全身加以緊緊的包裹。身體包好後,再按照身網、臂網、手網、足網、腿網、頭網的順序依次穿著、縫合。然後,再在網衣外麵套上其它絲織品葬服,最後戴上金屬麵具和頭冠。

至於契丹貴族死後,為什麼要頭帶寶冠和麵具,身穿網衣呢?這一點則與契丹人原始的薩滿教有關,他們認為身著這樣的衣服可以保護死者的靈魂不受幹擾,從而形成了這種特殊的葬俗。集美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中國古代喪葬服,可以說非常珍貴。它對於人們研究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裏,這套古老的銀絲網衣就像是一個文化使者,把中華古代契丹文明帶到了西方觀眾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