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黃泉路上的盔甲——銀絲網衣(2 / 2)

神秘的契丹習俗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初,散居在遼河兩岸、長白山下的契丹族各部落,聚集在威振四方的軍事酋長耶律阿保機及其後裔的大旗下,東掠西征,北伐南侵,金戈鐵馬直逼淮水之濱,使北宋王朝的八代君主常常坐不穩金鑾殿,契丹人在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舞台上活躍了200 餘年,便迅速失去了蹤跡,完全融合在中華民族這偉大的軀體之中了。

契丹族物換星移,人世滄桑。契丹人留給我們許多不解之謎,除了難以捉摸的古怪文字外,更令人疑惑的要數他們特殊的喪葬習俗了。

宋人文惟簡著《虜廷事實》,對契丹人的葬俗曾有所記:“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彩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皮膚,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麵具,銅絲絡其手足。”此記屬於軼聞野史之類,在曆代史書中均無憑據,似亦為正宗學者所不屑一顧。這些描述,似乎與我們以往了解到的古代埃及製作木乃伊的工藝有些相似,但在我國的考古曆史上並不常見。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軼聞是杜撰出來的。

然而,解放前後數十年的考古發掘中,契丹貴族的墓葬越來越證實了上述軼聞並非虛構。在遼寧的義縣、錦西、新民、法庫,在內蒙古的昭烏達盟、烏蘭察布盟及吉林、河北等地的遼代契丹人墓葬中,都先後發現了“用金銀為麵具,銅絲絡其手足”的古屍,有的還全身穿著銅絲編織的衣、褲等。人們對此迷惑不解。曆史學家們保持緘默,考古學家們在缺乏文字資料的情況下,試圖對這種奇怪的葬俗作出各種說明,但一切闡述均屬猜測,時至今日,仍沒有令人滿意的回答。

我們再回來看那組收藏於法國國巴黎集美博物館的銀絲網衣,神秘的網衣一如神秘的中國曆史。如今,銀絲網衣的用途已經揭曉了,但是,對神秘的東方古國,謎團仍未解開。

品物賞寶

喪葬服“名稱”喪葬服(鎏金銅冠,鎏金麵具和銀絲網絡)

“年代”遼代(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現藏地”法國集美博物館

“簡介”法國集美博物館展出的這件中國古代銀絲網衣,保存比較完整,但由於年代久遠,如今足部的網絡已經殘缺不全了。

相關鏈接

鎖子甲

鎖子甲

鎖子甲:皮甲問世以來的一次重大革新。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一件連頭套的長衣,罩在貼身的衣物外麵。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擔,可以有效的防護揮砍類利器的攻擊,主要的作用還有對弓弩的防禦,但威爾士長弓和中國連弩等強悍的弓弩還是可以侵徹貫穿鎖子甲。弱點是其柔軟。對於鈍器猛砸或用鋒利劍或矛刺,穿著鎖子甲一樣難以幸免。製作相當複雜繁瑣,造價高昂。一般來講,鐵環越細小防護性能越好,每個鐵環都要焊接相連,工作量可想而知。

金縷玉衣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金縷玉衣陳國公主及其墓葬

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於1986年發掘,是迄今惟一幸存、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皇室墓葬。位於奈曼旗青龍山鎮東北10公裏斯布格圖村西的廟子山南坡上,地處遼西山地北緣的淺山丘陵地帶。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頭冠與金麵具 墓中出土墓誌1合,據墓誌記載,陳國公主(1001年—1018年),耶律氏,遼景宗皇帝孫女、秦晉國王遼聖宗皇太弟耶律隆慶之女、吳國公主之妹,18歲病死,於開泰7年(1018年)追封為陳國公主,同年與其夫駙馬都尉蕭紹矩合葬。盡管死時才年僅十八歲,但因為家世地位高貴顯赫,死後則給以厚葬。駙馬都尉蕭紹矩,遼仁德皇後之兄,為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師,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陳國公主與駙馬墓的發現,為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契丹民族的習俗發展等方麵,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是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被公布為全國“七五”期間考古十大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