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戰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保持中立。
1939年9月5日,他簽署了《中立宣言》,宣布禁止向交戰國輸出軍火和軍用物資。實際上,羅斯福政府既不相信美國能置身於戰爭之外,也不願真正恪守中立立場。
美國決策者們認識到,美洲已不是一片世外桃源,其他大陸的衝突或戰爭必定會波及美國,特別是大西洋如被敵對國家控製,對美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麵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從東西兩麵步步進逼,美國隨時有兩洋作戰的危險。一旦陷入兩線作戰,美國的海軍力量將無法單獨承擔西半球的防務,隻有英法兩國才能為美國提供有效支援。
因此,美國決策階層有一個共識,即美國和西半球的安全有賴於英法的存在,援助英法符合美國的利益。事實上,羅斯福在9月3日的講話中也說得很清楚:
隻要有什麼地方的和平遭到破壞,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和平都受到威脅。空中傳來的每一句話,大洋中航行的每艘船,互相爭奪的每一個戰役,都會影響到美國的未來。
我不能要求每個美國人都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即使是中立者,也有考慮事實的權力。即使是中立者,也不應要求他閉目塞聽和瞞昧天良。
於是,羅斯福政府在加強美國自身戰爭準備與防務的同時,積極爭取修改或取消1935年出台幾經修訂的《中立法》。
當德軍進攻勢如破竹,波軍不斷潰敗之時,美國輿論普遍認為,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是法國和英國,但若沒有美國的援助,法英將麵臨滅頂之災,它們一旦戰敗,美國的安全就會受到直接威脅。
因而,國會對《中立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讚成以“現購自運”為原則的議員不斷增加。但是,這並不表明修改《中立法》已水到渠成,事實上修改《中立法》的阻力仍很大。
美國輿論雖然普遍同情英法,大多數人讚成援助英法,但他們堅決反對任何可能使美國卷入戰爭的援助。
孤立主義者掀起一場全國性廣播宣傳運動。參議員博拉指責廢除《中立法》就是幹涉;參議員範登堡則說,美國不可能成為一方的兵工廠而不成為另一方的攻擊目標。孤立主義集團領袖決定在國會辯論中堅持“投票讚成廢除中立就是投票讚成戰爭”的立場。
為對付孤立主義者的挑戰,打消公眾的懷疑和憂慮,羅斯福把兩黨精誠合作和使國家避免戰爭作為爭取修改《中立法》的基調。
國會開會前一天,羅斯福邀請兩黨領袖以及1936年共和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蘭登和諾克斯參加白宮的一次會議,呼籲兩黨在緊急關頭精誠合作,一致行動,取消《中立法》。與會者同意取消禁運,實行“現購自運”,並不向交戰國提供貸款。
1939年9月21日,美國國會召開有關《中立法》問題的特別會議,羅斯福在發表演說時強調:“《中立法》的禁運條款對於美國的中立與安全,尤其是美國的和平有致命的威脅。廢除禁運,美國或許比保持現行法律更能保持和平,現購自運是提供安全的積極做法。”
幾天後,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皮特曼提出一項修正的《中立法》,規定取消禁運,實行現購自運原則,禁止美國船隻和美國公民進入總統指定的交戰區,禁止向交戰國提供貸款。
國會經過近一個月的辯論,擁護修改《中立法》的一派戰勝了反對派。11月4日,羅斯福總統簽署這一法案,並發布使法案規定生效的必要公告修正的《中立法》取消了向交戰國輸出軍火的禁令,為美國援助英法開辟了道路。
為使援助順利有效地進行,《中立法》修改後第三天便成立了由阿瑟·珀維斯領導的英國采購委員會。此後,法國也成立了由讓·布洛赫·萊內領導的采購代表團。
12月6日,羅斯福下令成立由陸軍部、海軍部和財政部采購司的代表組成的聯絡委員會,由財政部長摩根索領導,幫助執行外國的采購計劃。
在《中立法》修改前,為英法製造飛機和武器的美國廠商已根據對方原先的訂貨單進行生產。《中立法》修改後,便馬上恢複交貨,援助物資不斷運往英國。
1939年12月,美國還向英國派出第一批專家,協助其裝配購買的飛機。
由於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還未調整到大規模生產的程度,以及在“奇怪的戰爭”期間英法錯誤地認為戰爭會拖延3年之久,它們有充裕的時間加強自身的武裝力量,對美國的訂貨要求並不緊迫,因而在法國淪陷前,美國對英法援助的規模較小。
德軍攻占丹麥和挪威後,取得了從海上進攻英國的前哨陣地,英國麵臨入侵的嚴重威脅。
溫斯頓·丘吉爾出任首相後,英國在對德國采取海上封鎖、空中轟炸等戰略的同時,把贏得戰爭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國身上,因而把爭取美援和促使美國參戰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
1940年5月25日,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一份形勢評估報告中斷定,英國未來的希望在於,“英國能夠依賴美國在經濟和財政上的全力支援,可能還要發展到美國參加到我方作戰”。
為此,丘吉爾不斷向美國陳述英國的困境及英國戰敗對美國的災難性影響,以尋求美國的援助。他上台後第五天便致電羅斯福說:
我相信你會認識到,如果美國的意見和力量壓抑得過久,也許將會毫無作用。一個完全被征服的納粹化的歐洲很快就會出現在你眼前,這種壓力也許是我們承受不了的。
我現在所要求的是,你宣布美國處於非交戰狀態,這即是說,美國除了不實際派遣武裝部隊參戰外,將盡一切力量支援我們。
丘吉爾要求的援助包括:提供四五十艘驅逐艦、數百架新式飛機、防空設備與彈藥、戰略原料,派遣艦隊訪問愛爾蘭港口,利用新加坡基地,以遏製德國和日本。
1940年6月4日,丘吉爾發表演說,明確重申英國將戰鬥到底,並首次向美國發出求救呼籲。
德軍在歐洲的一個接一個的勝利,特別是對馬奇諾防線的突破,使羅斯福及其三軍參謀長認識到:“聯合王國和任何殘存的法國政權的生死存亡,取決於美國能為它們生產和輸送多少軍需物資了。”
因此,羅斯福積極呼籲加強對英援助。但是,美國當時軍事工業生產能力有限,飛機、槍炮和軍火供應不足,無法大規模擴大對英法的援助。
此外,在援助英國問題上仍有不少反對者或懷疑者。孤立主義仍在叫喊歐洲戰事與美國無關;戰爭悲觀論者懾於納粹德國閃擊戰的空前威力,認為英法已無法挽救,若把武器送到英法,還不如留著保衛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