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戰爆發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反法西斯集體安全體係的基礎和條件,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建立。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的不斷擴大,遭受法西斯國家侵略和威脅的各國終於認識到法西斯是它們共同的敵人,於是,它們從戰勝法西斯的共同目的出發,超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逐漸走向聯合,建立起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租借法案簽訂後,美國與英國已事實上結成反法西斯同盟。雖然美國尚未直接參戰,但是,通過大量包括軍事裝備在內的物資援助,無疑給在西歐與法西斯德國浴血奮戰的英國以巨大鼓舞。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這個重大事件為美英等國家與社會主義蘇聯結成盟友提供了可能,因為沒有任何力量比麵臨共同的敵人更能使兩個不同類型的社會聯合起來。
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蘇德戰爭爆發的消息後,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因為他認為,蘇聯參戰後“我們再也不孤單了”。
此時,德意法西斯不僅占領了歐洲和北非廣大地區,而且企圖在擊敗蘇聯後回師英國;日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後,積極準備南進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英國意識到,它在亞、非與地中海的廣大殖民地和自治領,甚至其本土都受到軸心國的致命威脅。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它急需擺脫孤軍奮戰的局麵,爭取與同其唇齒相依的美蘇等國相互支援與配合。
丘吉爾在蘇德戰爭爆發當晚發表廣播演說,指出:
希特勒派兵入侵俄國,隻不過是企圖入侵不列顛群島的前奏。毫無疑問,他希望這一行動可以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可以在美國的海空軍進行幹涉以前擊敗英國。因此,蘇聯麵臨的危險就是我們和美國麵臨的危險。
他宣布英國將給蘇聯以“我們力所能及的、對蘇聯有益的一切經濟和技術援助”。
蘇德戰爭前,美蘇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交往增多,1941年1月22日,美國宣布取消對蘇聯的“道義禁運”。但是,由於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隔閡,雙方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仍未取得諒解。
後來,國際形勢的發展使美國日益清楚地認識到,德意法西斯一旦奪取歐洲、非洲和中近東,將對美國海外利益構成極大威脅。日本擴大對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侵略並企圖南進,既是對美國的勢力範圍、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嚴重挑戰,也可能導致太平洋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擔心蘇聯過早崩潰會使美英的處境更加不利。因而,它將蘇德戰場視為美英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並從維護本國利益的立場出發,迅速表示支持蘇聯抗擊德國的侵略。
1941年6月23日,副國務卿韋爾斯代表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說:“美國政府認為,任何反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任何反希特勒主義的力量的團結,不論其來曆如何,都會加速當今德國統治者必然敗亡的進程,從而促進我國的國防和安全。今天,希特勒軍隊是美洲大陸的主要危險。”
6月24日,羅斯福總統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美國準備向蘇聯提供援助,撤銷對原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價值3900萬美元的蘇聯資產的凍結。
麵對德國背信棄義的侵略,蘇聯也放棄原有立場,采取新的外交方針,希望與歐美國家結成反法西斯同盟。
7月3日,斯大林在《告蘇聯人民書》中聲明,偉大衛國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保衛蘇維埃國家的自由和獨立,而且要援助那些淪為法西斯侵略者犧牲品的其他各國人民。他還強調指出:
我們為爭取自己祖國的自由而進行的戰爭,定會與歐美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民主自由的鬥爭彙合在一起。這將是所有維護自由、反對希特勒法西斯軍隊奴役和奴役威脅的各國人民的統一戰線。
這樣,蘇美英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開始向結盟道路邁進。由於英國所受的威脅遠遠大於美國,因此英國聯蘇的步子要早於和大於美國。英蘇協定就是兩國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1941年7月初,英國駐蘇大使克裏普斯先後與斯大林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進行會談,商討兩國協定的基本條款。丘吉爾獲知協定草案後致函斯大林,向其表示:
我們完全讚成你所提出的關於英蘇協議宣言的建議。
7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和英國駐莫斯科大使克裏普斯各自全權代表本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了《英蘇關於對德國聯合作戰的協定》。該協定包括兩項條款:
兩國政府保證,在對希特勒德國作戰期間,互相給予一切援助和支持;互相保證,在這次戰爭中,除非經過雙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能談判也不能簽訂停戰協定或和約。兩國政府取得諒解,日後還得用更明細的政治和軍事協定來補充本協定。同時,兩國開始研究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
英蘇協定表明,英蘇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承擔了彼此支援和戰鬥到底的義務。這一協定的簽訂,是英蘇建立盟友關係的標誌,為日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與英國相比,美國因受尚未直接參戰的製約,聯蘇的步子邁得較小。雖然羅斯福奉行援蘇“慢慢來”的政策,但為掌握有關蘇聯實際情況的第一手材料和蘇聯在軍事援助方麵的具體要求,特派他最信任的助手、負責租借援助事務的哈裏·霍普金斯出使莫斯科。
接到總統指令後,正在英國訪問的霍普金斯立即從蘇格蘭抵達莫斯科。
霍普金斯很快受到斯大林的接見。他向斯大林轉達了羅斯福總統關於美國“願意在蘇聯對德作戰中給予援助”的願望。
斯大林也坦率地向他介紹了蘇聯的危急情況和蘇軍的迫切需要,並允許霍普金斯到前線考察。通過考察,霍普金斯親眼看到蘇聯強大的軍事潛力,掌握了蘇軍在許多地方實施反突擊的詳情。
同時,蘇聯軍民堅定的必勝信念和英勇鬥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由此得出結論:蘇聯不僅能經受住德軍的攻擊,而且能給德軍以沉重的回擊。
因此,他向斯大林建議,迅速召開美蘇英三國會議,討論決定援助蘇聯的數量。隨後,他分別向羅斯福和丘吉爾詳細彙報了莫斯科之行,強調援助蘇聯對擊敗德國的重要性。
霍普金斯這次訪蘇是戰時美蘇關係的轉折點。羅斯福聽取他的彙報後,最後確定了采取實際措施援助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方針,堅定了美國參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決心和信心。
1941年8月2日,美國通知蘇聯,決定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將美蘇貿易條約規定的有效期延長一年。10天後,美國向蘇聯派出第一支船隊。
在這一過程中,美英兩國愈發感到有必要修正過去的外交方針,進一步加強兩國間在各種國際問題特別是在對蘇聯關係上的戰略合作。經雙方商定,最後決定在8月舉行美英兩國首腦會議,研討戰略合作問題。
1941年8月9日,丘吉爾率英國海軍上將龐德,在霍普金斯的陪同下,乘坐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抵達紐芬蘭的普拉森舍灣的阿金夏港,受到早一天乘“奧古斯塔號”巡洋艦到達該港的羅斯福總統等一大批軍政官員的歡迎。
為保密起見,8月初,羅斯福就離開華盛頓去進行一次重要的“釣魚旅行”,在新英格蘭沿海的“波托馬克號”遊艇上當眾垂釣,然後,從那裏秘密地駛往紐芬蘭。
阿金夏會談為期4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斯福與丘吉爾的許多會麵中的第一次。
8月9日晚,羅斯福在“奧古斯塔號”巡洋艦上舉行盛大晚宴,歡迎英國朋友。晚餐中,羅斯福與丘吉爾談話的主題是:日益增長的日本侵略威脅,擬議聯合宣言。
次日清晨,羅斯福登上“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兩國首腦及軍政顧問開始正式會談。英國要求美國艦隊駛入地中海,並希望美國海軍擴大為英國船隻護航的範圍,其中包括德國潛艇大批出沒的北大西洋。
但是,美國領導人不願過早直接卷入戰爭,他們反複強調:“他們的職責在於防衛西半球,因而不願討論超過亞速爾、加那利和佛德角群島、達喀爾、法屬摩洛哥和西屬摩洛哥以外的任何事情。”
美國隻答應為英國海上船隻護航至冰島。這是美國作出的唯一具體的軍事承諾。
直至9月份,德國潛艇在冰島附近海域襲擊美軍“格裏爾號”驅逐艦時,羅斯福才公開宣布上述承諾。
在對日政策上,雙方產生很大分歧。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卡多根提出:“美國應明確警告最近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南半部的日本,不許進一步侵略,如果日本進攻英國或荷蘭的東南亞屬地,美國應保證參戰。”
因為擺脫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束縛需要時間與機會,因而羅斯福不同意英國的建議,隻答應與日本繼續談判,希望英國利用日美談判加強在遠東的防務。
關於援蘇問題,雙方很快達成共識。羅斯福原則上同意丘吉爾提出的召開莫斯科會議,與蘇聯人一起商定軍援的建議。
這次最高級會議最著名的成果是關於戰爭目標的聲明——《大西洋憲章》。8月12日會議結束時由兩國政府首腦簽署,正式公布於8月14日。其內容如下: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和聯合王國國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爾經過會晤,認為他們兩國國策中某些共同原則應該予以宣布。他們對於世界所抱有的一個美好未來局麵的希望是以此項政策為根據。
1.兩國並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麵的擴張。
2.凡未經有關民族自由意誌所同意的領土改變,兩國不願其實現。
3.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欲設法予以恢複。
4.兩國將努力促使所有國家有國際貿易和獲得原料的同等機會。
5.兩國希望加強世界範圍的合作,以提高勞動標準,促進經濟進步和社會安全。
6.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後,兩國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國能在其疆土以內安居樂業,並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有自由生活,無所恐懼,也不虞匱乏的保證。
7.在上述環境中,公海上應能自由航行。
8.兩國相信世界所有各國,無論為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國際間仍有國家繼續使用陸海空軍軍備,在邊境以外實施侵略威脅,或有此可能,則未來和平勢難保持。
兩國相信,在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國家軍備之解除,實屬必要。同時,兩國當讚助與鼓勵其他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對於軍備的沉重負擔。
在商討該文件的過程中,雙方發生了爭論,暴露了美英兩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在討論第四條時,英國要求保護其歧視性的帝國特惠製,而美國則堅持塞進其長期鼓吹的“機會均等”原則。雙方各不相讓,幾成僵局。
最後,霍普金斯認為,憲章的宣布與會議本身消息的發表應在同一時候。他擔心曠日持久爭論下去,無益於大局,遂勸說羅斯福與丘吉爾達成妥協。
在討論第八條時,英國擬製的草案有這樣的文字:“兩國所尋求的和平,不僅要永遠推翻納粹暴政,而且要通過有效的國際組織,使一切國家與民族獲得安居樂業的手段。”
但是,羅斯福反對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聯盟大會。他既不願激怒國內的孤立主義者,又不願得罪狂熱的國際主義者,因而刪去丘吉爾提出的“有效的國際組織”一詞,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製度”。
《大西洋憲章》是一篇反法西斯宣言,它體現出一種道義力量,符合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願,幾乎所有反法西斯國家都立即接受了它。
英國認為,“這八點中每一點都是對軸心國行為的挑戰,是它們無法作出有效回答的挑戰。”
在9月24日召開的倫敦15國同盟會議上,包括蘇聯在內的各國代表均表示忠於《大西洋憲章》提出的“共同原則”。因此,《大西洋憲章》不僅是美英兩國政治聯盟的標誌,而且是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綱領,成為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
但是,大西洋會議和《大西洋憲章》也反映出殖民主義的痕跡,暴露了美英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爭奪。在會議期間,兩國就未來世界利益劃分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
羅斯福認為,英國應該把殖民地問題交出來討論。
而丘吉爾卻聲稱,“我當首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該憲章沒有明確提出反法西斯鬥爭參加者以何種方式動員一切力量進行反法西斯鬥爭,也沒有確定戰後如何保障實現所列各項人民民主權利,沒有具體說明殖民地和委任統治地戰後的命運。
丘吉爾事後在英國下院曾說:“在大西洋會議時,我們心中想的,主要是恢複納粹奴役下歐洲國家與民族的主權、自治與民族生活,再就是關於它們的疆界可能有必要作出任何變動的指導原則。”由此可以看出,美英作為帝國主義國家,認識問題的出發點仍是以“歐洲為中心”,而把亞洲、非洲國家排除在它們的“原則”之外。
盡管如此,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大西洋憲章》仍對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敗德意日法西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大西洋會議的一個重要結果是,美英兩國商定援助蘇聯抗擊德國。兩國領導人在聽取曾赴莫斯科考察訪問、並會見斯大林的霍普金斯彙報後,決定派使團前往莫斯科,把霍普金斯同斯大林進行的倉促會談繼續下去。
1941年8月15日,斯大林收到羅斯福和丘吉爾的聯名電報,其主要內容是:
在哈裏·霍普金斯先生從莫斯科回來後,我們曾利用研究他的報告的機會,一起商量了我們兩國如何能對貴國對納粹進攻所進行的輝煌保衛戰給予最大幫助的問題。我們目前正在合作把你們最迫切需要的供應品最大限度地提供給你們。
現在我們必須轉而考慮一個較長期的政策,因為在能夠取得完全勝利以前,還得經曆一段漫長和艱難的路程,如果不取得完全的勝利,那麼我們的努力和犧牲都將是白費的。
為了使我們大家能就我們的共同資源分配問題迅速作出決定,我們建議,我們準備在莫斯科舉行一次會議,我們將派遣一些可以直接和您討論這些問題的高級代表出席。
我們充分認識到,蘇聯的英勇和堅決的抵抗對打敗希特勒主義有著多麼巨大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感到,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在製訂將來分配我們共同資源的計劃這件事情上迅速立即行動起來。
斯大林欣然同意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建議,蘇美英三國開始積極準備有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