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大禹“啟劈石門”的故事(1 / 2)

相傳,大禹治水變熊,塗山嬌誤化為石,大禹擊石求子,石破北方而啟生。塗山嬌之妹塗山姚聞知這一消息,來此替姐養子,給大禹減輕負擔,並居住在大禹宮內。一日,大禹治水回家,見兒子啟舉著他的斧子玩,大禹有意想看看兒子的本領,便對啟說:“爾到山上一試,吾斧爾能用否。”

頑皮的啟,扛著大斧出大禹宮向東行,見到一塊大石頭,就在上麵磨了磨斧子,又向前走,來到石門溝的巨石上試了試斧子,一斧下去,這塊巨石一裂三瓣。啟見斧落石開,欣喜若狂。隨即便轉身,掄起大斧朝崇高山萬歲峰東側劈去,手起斧落,隻聽“哢嚓”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大山一裂兩開。大禹見啟小小年紀,能一斧劈開石門溝,甚為高興。難怪大禹駕崩後,大臣們推舉啟繼父帝位。

這個傳說故事,有證可考。在啟母石東北約200米的山坡上,還遺留有磨斧石,這塊石頭,長約4米,高約70厘米,呈灰白色。石兩端高,中間凹,整個石麵,十分光滑。但現在,這塊磨斧石已失去原來的模樣。據知情者說,這是1998年因附近群眾把此石當作采石料,將其劈為兩截。但沒成材料,不能被其所用,就扔在山下,不再管了,使這塊具有觀賞價值,或說是曆史見證的石頭已無法完整。

離開磨斧石,沿山坡向東南下行300米左右,在石門溝口,薛家門村東,還可看到試斧石。這塊巨石高約3米,長寬均有5米,巨石裂為三瓣,石縫內長出一棵梨樹,約有四把多粗。令人賞之,玩味無窮。

沿石門溝北上,萬歲峰和獅子峰,兩山夾峙,山石相對,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門。這便是石門溝內三道門的第一道門。進得石門來,但見兩邊山峰,高聳雲天,山峰絕壁上,奇石嶙峋,千姿百態,有如石龜迎賓,有如馬踏龍雀,有如仙翁醉酒。秀美多姿,蔚為壯觀。東西相望兩山峰各有豁口,豁口內林木茂盛,當地人稱其為東馬槽、西馬槽。

沿溝北上,約100餘米,第二道石門便映人眼簾。進得第二道石門,在迎麵的石崖上可觀到一個天然石洞。此洞穴有15平方米大,洞內有一塊方石如桌,坐在方石上南望,透過二道門的縫隙,恰恰望到高家樓,即現在的高家莊。人稱此洞為豬八戒望高老莊洞,此洞堪稱嵩山景觀中一絕。然而就是這道美麗的景觀,在1997年,被薛家門村的一村民開山炸石所毀。這富有浪漫和傳奇色彩的景觀將永遠成為曆史。

走過二道門,再進三道門,猶如闖了三道關。石門的形狀大同小異,而門內的景觀各不相同,獨具特色。各個石門內是群山環拱,林木濃鬱,高崖絕壁,挺拔峻秀,樹木長在崖畔,將每個山峰陪襯得恰到好處,猶如一幅幅極富詩意的天然畫卷,色澤清淡而典雅明麗。三道石門好似鎖住了三個人間仙境,置身於此,猶如走進世外桃源,令人美不勝收。

相傳,啟劈開這道溝後,因石門緊閉,人進不得此溝,便成了各路神仙在此聚會棲居的地方。他們或在此談天論道,或煉丹修身,或植木育果,或生息養性,或指點人間迷津。

有一天,一個來自南方的風水先生(人稱南蠻子),因趕風水,查地脈來到此溝。他見溝有一石門,頓時茅塞頓開,屈指一算,斷定此處為風水寶地,石門內肯定有許多寶物。他想,如此風水寶地,嵩山一帶定會出大人物了,不如將其寶地壞掉,將脈氣趕往南方他的家鄉。於是就推算打開石門、壞風水的方法。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推算,終於有了玄妙的魔法。他推斷:要在此正南方,千步之遙的菜地,種一棵生長百日的瓠子,作為鑰匙插入石門旁的鎖孔內,石門便可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