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會稽山麓的英雄葬地(1 / 2)

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廟三大建築群組成。禹陵的入口處有一塊青石牌坊,高12米、寬14米,高大古樸。牌坊頂為雙鳳朝陽,莊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為古越人崇拜的神鳥鳩。

在牌坊前,有一橫臥的青銅柱子,名龍杠。龍杠上有“宿禹之域,禮禹之區”的銘文。龍杠兩側各有一柱,名拴馬樁。

凡進入陵區拜謁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須在此下馬、下轎,步行入內,以示對大禹的尊崇。

龍杠後是一條長100餘米的神道,神道兩旁安放著由整塊石頭雕塑的熊、野豬、三足鱉、九尾狐、應龍。相傳這些神獸都是幫助過大禹治水的神奇動物或大禹自己所變。

從神道經過禹陵廣場,跨過禹貢大橋,在甬道前古樸簡潔的欞星門下,就能望見大禹陵碑亭。高大肅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3字是1540年紹興知府南大吉楷書並勒石,字體豪放而雄渾,有頂天立地的氣概。

石碑漆了朱紅色,耀眼奪目。碑前的兩棵百年盤槐,夏天碧綠蔥蘢,冬則虯枝如鐵。碑後就是禹王山,相傳大禹就葬在這裏。

大禹陵碑的右側,是鹹若亭、碑廊和菲飲泉亭。鹹若亭為1164年所建的一石結構亭,六角、攢尖、三層、鏤空雕飾,極具特色。

“鹹若”一詞,來源於我國最古老的曆史文獻《尚書·皋陶謨》中。據記載,大禹與司法官皋陶討論如何實行德政、治理國家時,大禹說:

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

意思就是,萬物若能順其自身的規律,就能得到它的好處。

鹹若亭上麵有“好生遺化”4個字。建此亭,不僅是頌揚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達了人們對他的美好期望。

碑廊陳列著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會稽刻石》等。

菲飲泉的泉水四季不涸,清涼甘洌,人們飲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聖人孔子評價禹的話“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而命名此泉為“菲飲”,用來紀念、緬懷大禹。

位於禹陵左側的是禹祠,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

第一進內陳列著《大禹治水》、《稽功封賞》磚雕;第二進內有大禹塑像,還陳列著大禹在紹興的遺跡照片和《姒氏世譜》及記載曆代祭禹情況的《祀禹錄》等。

廊下壁間嵌有清代毛奇齡《禹穴辯》和昝尉林所書“禹穴”碑。

在禹祠的左側有一井,名為“禹井”,相傳是禹開鑿的。這裏還有個亭子名叫“禹井亭”,其楹聯是後人補書,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