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
雨聲漸漸地住了,窗簾後隱隱的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熒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麼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裏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裏;一片幽輝,隻浸著牆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仿佛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台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湧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裏的水,淳淳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裏。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有仿佛是那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湧出十年的一個印象。——茅簷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門前的麥隴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一會兒好不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兒看見月兒從海麵上來了。猛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裏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我微微的笑。
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遊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裏,看不分明了。
【賞析】
1921年冰心加入文學研究會,並於當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冰心曾說:“《往事》就是放大的《繁星》、《春水》”。冰心在《往事》中用詩性的文字寫下自己對生命“往事”的回憶,在回憶中,抒發自己對生命、自然的熱愛,對母親的依戀及對人生未來的美好憧憬。她心中滿懷著愛,就仿佛裝著一個天堂。在這樣的情懷下,寫下散文《笑》這樣優美的文章。難怪幾十年前就得到鬱達夫的稱讚:“冰心女士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好算是獨一無二的作家了……”
冰心散文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是得到共同認證的,《笑》就是這樣的典範作品。七百字的一篇短文,不加藻飾,不加雕琢,隻是隨意點染,便勾畫出三個畫麵:一位畫中的安琪兒,一位路旁的孩子,一位茅屋裏的老婦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三個畫麵由同樣的“抱著花兒”而連竄起來。三束白花,襯托著真誠、純淨而自然的“笑容”。三幅畫麵,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獨獨無聲。然而,萬籟俱寂中,又分明隱約傳來一支宛轉輕盈的抒情樂曲。人心悠悠然不自覺地隨之步入一片靜謐澄澈的天地中,深深沉醉。然而待你定神尋覓時,又驀然消滅,盈盈婉婉中隻見三張笑靨,三束白花,一片空靈。空靈中依然飄蕩著若即若離的笑聲,輕柔而甜美,鑽入你的心裏,引出無限純真的愛。
七百字的散文,每一個字都如同珍珠般潤澤。它們不僅帶給我們思想的啟迪,心靈的淨化,更是美感上的享受,它們是彌足珍貴的。冰心的文字是美的化身,由現實的情景:雨後的月夜、清新、恬靜,構成“一幅清美的圖畫”,充滿詩意。這幅清美的圖畫,是“安琪兒”出現的背景,在這裏,愛與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對那神秘的笑容追憶,由兩句“這笑容仿佛在哪兒看見過似的”慢慢牽引出來,自然而順暢。對“五年前的一個印象”和“十年前的一個印象”的勾畫,看似輕描淡寫,卻意蘊深長。冰心用這樣兩幅畫,兩張虛幻的笑臉與讀者作心與心的交流,使愛與美融為一體。細細品味這其中的“笑”,除了“愛”之外,還可譯為“美好”、“美妙”。
文章由“一幅清美的圖畫”起筆,一麵布置一個賞心悅目的背景,一麵為安琪兒的出現作鋪墊;安琪兒的出現又為後麵的兩個普通平凡的生活印象作鋪陳。“向著我微微的笑”,將三個場景緊密粘連起來。文中對三個場景的描寫中,多次用到一模一樣的字句,使三幅畫麵更有機的聯係了起來。
“笑”是串連全文的主線,三次寫笑,意義各不相同。但三個笑統一在一起,都是為了表達愛。作者精心的安排每一次的笑,使整體更合乎邏輯,更自然的發展。同時作者的感情也在這三次笑中,漸次升華。第一階段,作者心緒不寧,回見安琪兒,若有所思,微露情感;第二階段,在“默默的笑想中”,作者心裏似乎明白了什麼;第三階段,作者總覽三個笑,心裏豁然開朗,感悟到笑中隱藏的愛的主題,感情推向高潮。由模糊到澄清,情感層層遞進。情感由此成了全文的另一條暗線。
本文的一個重要的寫作特點是語言和意境都非常美。通過優美的語言來表現美妙的情懷,清新自然。用蘇軾的一句“天工與清新”來評價《笑》的語言藝術最為貼切。
而在遣詞造句上,本文化用古今,並取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長處。將地道的口語和化用過的文言詞句天衣無縫的組合在一起。文章的另一個特色則是對疊詞的運用,如“漸漸”、“隱隱”、“閃閃爍爍”、“微微”、“潺潺”等,更有分寸和形象的表達出內心微妙的感受,很好的表現了現代散文的語言藝術。
在這一張清新美妙的畫卷中,陷入無限遐思。“如登佩界,如歸故鄉”恍惚間,便找到真善美——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