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取消了節度等使後,為了彌補在朝廷與州郡之間管理層次上的斷裂,宋太祖和他的繼承者宋太宗又在路(大體相當於唐朝的道)一級設立轉運使。轉運司與唐代藩鎮(節度使等)的主要區別是沒有軍權。它通常被稱為“漕司”,說明它的主要職責是調運財賦,因而它不是一級完整的理財層次。它又被稱為“監司”,說明它兼有監察州縣官吏的職能,但僅僅是監察,而不是完全的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因而,它不是一級完整的行政層次。這樣轉運司既無軍權,財權、行政權又是不完整的,要在所轄範圍內割據就是難上加難了。
應當承認,宋太祖通過嚴格控製軍權來加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宋朝避免了五代時那種短時期內就被別的朝代取代的命運,避免了動輒出現割據的情況,君主對軍權的控製起了關鍵性作用。但是,隨著國家和政權的穩定,本應糾正君主控製軍權方麵存在的某些過頭作法,然而曆史卻走了相反的道路。自太宗以後,宋朝各代皇帝仍舊在不斷加強對軍權的控製。君主出陣圖在千裏之外遙控指揮打仗,委派宦官作監軍、作大帥,不許將帥與士兵之間彼此熟悉,過分地分散兵權,諸如此類,鬧出許多笑話。宋朝軍隊打仗勝少而敗多,與軍權措施失當有直接關係。後人評論此事,追根尋源,往往責怪宋太祖,其實是不公平的。宋太祖因時立製,即便有過頭處,主要部分卻是好的。錯誤在於他的繼承者們不知因時立製的道理,隻知墨守所謂“祖宗家法”,沿著錯誤道路愈走愈遠。這才是應當受到責備的。
太宗繼位的疑案
宋太祖死得突然(死前不久尚在處理國事,死時年方五十),死後不是由兒子(死時長子二十六歲,次子十八歲)繼承皇位,而是由弟弟趙光義繼位,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
宋太宗即位以後,令人起疑的事又一件接一件地發生。
首先,依照慣例,老皇帝故去,新皇帝須轉年才改年號,而太宗於十一月即位,十二月即改元。
太宗即位後七年,太宗弟趙廷美(光美)被告“驕恣”、“陰謀竊發”,因而被逐出東京,隨後,趙廷美又被指控“不悔過”、“怨望”,被安置到房州,次年,他“因憂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趙廷美死後,太宗還不罷休,競向眾人講,趙廷美是自己乳母(奶媽)的私生子,並說他如何陰謀作亂事。真宗、仁宗時期,逐漸為趙廷美平反,把陷害他的事,歸罪於趙普。其次,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在太宗即位後不久也都先後死去。太宗即位後第四年趙德昭跟隨他北伐契丹。一天夜裏有人報警,軍營裏頓時大亂,慌亂中找不到宋太宗,有人便提議立趙德昭為皇帝。此事讓宋太宗知道了,很不高興。回來後,有人提議給有功將士獎賞,宋太宗拖著不辦,趙德昭好言相勸,宋太宗卻厲聲喝道:“等你當了皇帝再行賞也不算遲。”次日,人們便發現趙德昭已自殺身亡。二年後,他的弟弟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病死,年僅二十三歲。
至道元年(995)四月,宋太祖寡妻孝章宋皇後去世,時年四十四歲。宋太宗不為他的寡嫂舉行國葬,而隻把她草草殯在普濟禪寺內,直到兩年後他自己病重將死時才將她葬人皇陵。大臣王禹傅曾對此有所批評,太宗立即指責他訕謗,貶黜遠地。後來有人透露說太宗薄待寡嫂,是因為宋後在得知太祖去世後,令人召長子德昭入內,圖謀讓德昭作皇帝。而宦官們知道太祖素來想讓太宗當皇帝,私下通知了太宗,他才得以繼位。此種說法雖說明了太宗為什麼嫉恨寡嫂,卻使人生出新的疑問:宦官們怎麼知道太祖一定想把皇位傳給太宗?宋後此舉是否真的違背丈夫意願?
撰《宋史》者認為上述四件事(“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後世不能無議焉”。其實何止後世人有議論,當時人已經私下議論紛紛。所以,官方試圖用二種說法來消弭疑問。一是所謂“金匱之盟”的說法:宋太祖母親昭憲太後臨死,問太祖:“你知道你怎麼得天下嗎?”太祖答:“托您和我爹的福。”太後笑著說:“不然。實因後周柴氏讓一個小孩子當皇帝才給你造成機會。”接著又囑咐太祖:“你死後要把皇位傳給你弟弟趙光義,那樣你的兒子也可得到保全。”太祖磕頭應允。太後就命宰相趙普於病榻前寫下誓書,藏在金匱之內。此後許多年,太宗有一次聽信讒言,把趙普逐出京城,偶然發現金匱,打開一看回想起當時情景,又把趙普重新召回任為宰相。
此種說法實難令人置信。因為杜太後死時宋太祖三十五歲,大兒子德昭已十一歲,二兒子德芳三歲,她怎麼知道宋太祖死時他的兒子一定尚年幼呢?事實上太祖死時兒子也並不年幼啊!
又有一種宋太宗即位是上應天命的說法:宋初有神降於百姓張守真家,自稱是玉帝派來的尊神,號黑殺大將軍。此後張守真即出家作了道士,常常傳達黑殺大將軍的意旨。乾德年中,宋太宗(當時是晉王)曾請他做法事,張守真傳達尊神的話:“你將來要做太平君主,宋朝的第二個皇帝,請你當了皇帝後修一座上清太平宮。”(太宗即位後確實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上清官。)後來宋太祖也請張守真做法事。天神又講了如下的話:“天上官闕已成,雲鎖開,晉王有仁心。”次日太祖就死了。這種用神仙意旨來解釋太宗繼承太祖皇位的說法最多隻能使人將信將疑,況且其中述及的道士張守真又是先與太宗接觸,後被太祖接見的呢!
本來,上述情況正使人們疑問叢出,而北宋的一位和尚文瑩又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燭影斧聲”的描述,其原文如下:“有道士言此夜若陰雪,太祖將歸天,而忽降大雪。太祖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日: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近臣……贍聖體,玉色瑩然。”這一記述,又使人們產生了一種猜測:因為根據記述,太祖死時,太宗就在官內(另有北宋人蔡悖的記述也可證明),那麼太祖會不會就是太宗害死的呢?須知太祖身邊宦官首領王繼恩、入宮作法事的道士張守真等都與太宗關係非同尋常呀。講“聖體玉色瑩然”,是不是為洗刷罪證作了處理呢?於是“燭影斧聲”便成了宋太宗是否謀害宋太祖這一疑案的專用名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爭論了數百年。為宋太宗辯白者有之,抨擊宋太宗害死宋太祖罪行者有之,認為宋太宗未害死太祖而篡奪了皇位者亦有之。直到目前,訖無定論。
不管宋太祖是否為宋太宗害死,但通過宋太宗把宋太祖的二個兒子及自己弟弟迫害致死的事實,我們總可以體會到古代皇室內部圍繞皇位的鬥爭的殘酷。
天書降瑞助真宗
按道理說,一個王朝,它最初的二個皇帝通常是打天下、立武功的皇帝,第三個皇帝則應是興文治、發展經濟的皇帝。但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卻不是這樣,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到邪門歪道上去了。
宋真宗獲得帝位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依照“金匱之盟”,宋太祖既傳於弟弟太宗,太宗本應傳位於自己的弟弟或太祖之後的。但是太宗把這些本該繼承皇位的人都整死了。太宗的長子在骨肉殘殺中受了刺激,得了精神病,次子被人毒死,這才輪到宋真宗來作皇帝。然而太宗病重之際,又出現了參知政事李昌齡等謀立楚王元佐事,使得真宗越發感到皇位不穩。
宋真宗很想幹點大事以立威信、鞏固皇位,然而鹹平三年(1000),親自征遼無功而回,景德元年(1004)再次親征,卻與遼朝訂立屈辱的城下之盟,答應向遼輸送歲幣。事後他越想越懊惱,正在愁苦之際,善體人意的王欽若來提醒真宗:“您可以舉行一次盛大的封禪禮,就能鎮服海內,威懾外夷。”搞封禪得事出有因,真宗疑惑地問王欽若:“眼下未有大的瑞慶之事,如何封禪?”王欽若反問真宗:“您以為史書上的河出圖、洛出書都是實有其事嗎?”真宗心扉頓開,一場天書降、聖祖臨的鬧劇由此拉開了序幕。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初,真宗召見宰相王旦以及王欽若,對他們說:“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我剛入睡,忽然看到一位戴星冠、服紅袍的神仙來到我麵前,說:‘你應當在皇宮正殿建一個月的黃篆道場,上天將賜予你大中祥符天書三篇,勿泄天機。’我按神仙的囑咐暗地裏舉建了道場。剛才接到皇城司的奏報,講左承天門的屋角上發現有一束黃帛,大約二丈,其上還係著一件物品。”王旦等趕忙跪下磕頭賀喜。真宗卻一本正經地對他們說:“天書的內容若是批評國政,你們和我都要虛心改過。若是批評我個人,我也願意公諸於眾,讓大家監督我改過。”隨後真宗即率王旦等人來到左承天門處,發現黃帛所係天書一封。真宗令執政大臣陳堯叟開啟天書。隻見黃帛上書:“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恒(真宗名字)。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封內天書三幅,文字頗多,“辭類《尚書·洪範》、《老子道德經》,始言上能以至孝至道紹世,次諭以清淨簡儉,終述世祚延永之意”。這是第一次天書降,這一天後來命名為天慶節,同年四月,又有第二次天書降。六月,又有第三次天書降,不過與前二次不同,這次降臨地點在泰山。
與天書降直接關聯的兩件大事一是建玉清昭應宮和天慶官觀,二是舉行泰山封禪。大中祥符元年,為了報答上天的恩賜,真宗下令於京師建玉清昭應官。此宮規模之大,共三千六百一十區,設施之豪華富麗,當時人認為都超過了秦朝阿房官。原計劃在十四年內修成,因主持這項工程的丁謂督促施工人員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工作,結果用了七年時間。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又下令各州府軍監關縣建天慶宮觀。玉清昭應宮、天慶宮觀都是遵照道教教義建的,且有道士在其內作法事,這樣,道教因此得到推廣,南宋史學家李燾謂:以前人們對道教不太感興趣,信奉者頗少,自此“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既有天書(瑞貺)屢降,封禪就可舉行了。於是先於大中祥符元年有泰山腳下父老_千二百八十七人及參加科舉的貢士八百四十六人一起到皇宮門前,上書請求行封禪禮。隨後又有宰相王旦率軍民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人上書請求封禪。真宗不願違背“民意”,於是當年十月在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禪禮。接著又到汾陰祀後土,到亳州朝謁太清官太上老君,大抵也是迎合“民意”。
聖祖降臨是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在這之前,據真宗講,他夢見曾經宣布天書將臨的神仙又來到他麵前,向他傳達玉皇的命令:“趙氏祖先上卿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將要降臨。你要像唐朝尊崇太上老君那樣尊崇他。”之後的夜裏,真宗又夢見那位神仙向他傳達天尊的意旨,要他為自己及六位侍從準備座位。準備工作做好後,聖祖便“真的”降臨了,聖祖對真宗說:“我是九位人皇中的一位,是趙氏始祖,先後幾次下凡,最後一次是在後唐年間,玉皇派我給趙氏天下作主,你要妥善撫育萬民,莫要辜負我的期望。”說罷乘雲而去。
由於聖祖降臨,宋真宗下令在玉清昭應宮內建聖祖殿,又在相傳聖祖降生地兗州壽邱和京師兩處建景靈宮(祀聖祖)、太極觀(祀聖祖母),令文人們編撰了五十卷的《降聖記》。宋真宗又親自撰寫了《聖祖降臨記》,記述此事。
王旦與寇準的遺憾
自從所謂天書降之後,各地大興土木建造道教宮觀,還不斷地啟建道場。宋真宗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勞民傷財,給百姓造成極大痛苦,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晚年農業災害不斷,除了氣候的原因之外,人為的原因也占很大比重。宋朝攻滅諸割據勢力後,經濟發展遲緩與宋真宗的倒行逆施有很大的關係。
從天書初降到真宗去世的十三四年時間裏,真宗與臣民們迎天書、封泰山、祀汾陰、尊聖祖、崇五嶽、謁老子、拜玉帝、建宮觀、撰文章,簡直是忙個不停。用撰《宋史》者的話說:“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在眾人都如醉如癡的狂潮中,難道就沒有頭腦清醒的人嗎?有的,而且並不算少。但敢於站出來反對的卻不多,因為是明擺著與皇帝作對。這樣的硬骨頭雖少畢竟有,孫爽就是最出色的一個。
孫爽在天書初降時的官階為工部郎中,職務為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寺,有龍圖閣待製的帖職,品級不是很高,但也不低,屬於侍從大臣一類。當時孫爽以熟知儒家經典而聞名於世。天書初降之後,不少被時人認為是知識淵博者,如丁謂、杜鎬、陳彭年等,紛紛引經據典證明天書降臨事古已有之,乃非常慶瑞,但當宋真宗征求孫爽意見時,他卻答稱:“我很愚鈍,隻曉得孑L子講:‘天何言哉?’上天不會用言語來引導人們,哪裏會有什麼天書?”令宋真宗下不了台。
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在東封泰山之後,又想西祀汾陰。孫爽上《十不可疏》,提出十條反對意見。宋真宗派內侍安撫他,他又再上書補充說明不應祀汾陰,並公開批評朝廷不思“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反而“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把宋真宗的伎倆幾乎揭露無遺。三年後,宋真宗擬祠太清官,孫爽又上書反對,並明確指責宋真宗效法唐明皇,迫使他不得不作《解疑論》來為自己開脫。此後,孫爽又上書批評裝神弄鬼浪費財物、揭露天禧天書為偽造。從記載上看,他是唯一自始至終反對宋真宗天書降天尊現等活動的人。他的錚錚鐵骨,受到後世人的讚揚。這裏要附帶言及,宋真宗還不算太糊塗,他對孫爽采取了容忍的態度,這確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