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鬥茶講究四個環境條件,即泉甘、器潔、天色好、客人佳。蘇軾《石塔寺試茶》:“樣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就言此。比試茶技而以坐客佳為條件,反映了鬥茶是一種高雅脫俗的活動。鬥茶也有自帶泉水的,相傳蔡襄與蘇舜欽鬥茶,舜欽初鬥不勝,換自己所帶另一種水再鬥,便鬥勝了。上述四個條件,最重要的就是準備上品茶,宋人謂“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可見擇茶之精。
鬥茶所用器具有燒水爐、水壺(時多稱湯瓶)、水杯(時稱茶盞)、茶筅(攪動杯中水的竹片或湯匙)。以建茶為鬥茶品時,還是外加茶碾、茶羅。因為建茶為餅狀,須先將其碾碎,用羅篩過,取其茶末。參加鬥茶者先把茶末放入茶盞,注少許水,使茶末濕透,再先後點湯七次,使水注滿茶盞,邊注邊用茶筅攪動,使茶水浮出白色湯花。鬥茶的勝負,據蔡襄《茶錄》“視其麵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誰的茶盞內先出現水痕,誰就輸了。輸一次稱一水,晁補之詩“建安一水去兩水,相較豈如涇和渭?”(《次韻魯直謝李左丞送茶》)隻在微末差異之間,即決出勝負。宋人有許多描寫鬥茶的詩作,其中最受人稱道的是範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其中“黃金碾畔緣塵飛,紫玉甌心翠濤起”,是描述鬥者點茶的,而“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則是描寫參試者心態的。鬥茶者勝同登仙輸同敗將,說明了人們對鬥茶的看重。
宋代風行的運動
當我看到現代球迷們為球星的出色表演而歡呼呐喊,便聯想到中國古代的蹴鞠,聯想到《水滸傳》中高俅的所作所為,也聯想到《東京夢華錄》中“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的記述。看來,球類運動能使人著迷發狂是古今相同的。
《水滸傳》中的高俅,可能是在宋人王明清《揮麈錄》有關記述基礎上演繹出來的。至於王明清的記述是否準確可靠,史料稀少,已難知曉。《水滸傳》中把高俅描述為一個壞得出奇的惡棍,這可能帶有不小的藝術誇張的成分。王明清對高俅的記述較為客觀,特別是記述了他的一些可取處,如對舊主蘇軾後代如何照顧等。高俅很可能比童貫、楊戩、朱勱等稍好些,修《史》者未將高俅列入佞幸傳,北宋末年童貫、朱勱等都因民憤過大被處死,高俅卻得幸免,或與此有關。
蹴鞠不始於宋代,有說始於黃帝者,有說始於戰國時期者,總之是曆史久遠。但宋代蹴鞠頗盛,又有據記載起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擊鞠(即馬球)和宋代首創的捶丸,球類運動之盛或許是空前的。高俅擅長的是踢球,即蹴鞠。宋代蹴鞠玩法是多樣的:有搞分隊對抗賽者,有單純技藝表演性質者(與雜技項目並列),有日常遊戲性質者。後者頗多見,無比賽那種競爭味道,婦女也參加,大約視之為踢毽子、蕩秋千一類活動。現存的宋代銅鏡中,有些鑄有男女相對踢球的紋飾。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陶枕,上麵有民間少女踢球的圖案。這些都反映了蹴鞠的廣泛流行。
宋代又流行擊鞠,即馬球。官方舉行盛大典禮,往往同時舉行馬球賽助興,軍隊則以開展馬球運動促進軍事訓練。宋代馬匹缺乏,馬球出現改弦更張之變,或騎驢、或騎騾、或徒步。
《水滸傳》講宋徽宗酷愛蹴鞠,大體近實。高俅之外,他任命的宰相中有一位是浪蕩公子李邦彥,此人自誇“踢盡天下球”,似也是徽宗的球友。愛玩球的皇帝在宋代不止徽宗一人,元人錢選畫了一幅宋太祖、太宗、趙普三人一起蹴鞠的圖畫,不知是否有根據。然而,《宋史?郭從儀傳》卻記宋太祖曾批評郭從儀,說他擊鞠技藝雖精,“然非將相所為”,讓郭氏鬧了個大紅臉。
宋太祖對球類運動態度是個懸案,宋太宗提倡馬球卻是見諸史冊的。《宋史?禮誌》載,他親令議定皇帝參加擊鞠的禮儀:皇帝親自騎馬下場發球,親王、近臣、武臣節度使以下都可參賽,“馳馬爭擊”。皇帝若是進了球,場上人須山呼萬歲,其他人進了球,場上人須叫好助興。書中也附載“有步擊者、乘驢騾擊者”一條,對此筆者頗有疑問:官方擊鞠,若參賽者都騎驢,豈不滑稽?然亦不敢斷言其無。
宋神宗也喜歡蹴鞠、擊鞠,他曾在宮內設“打球供奉”,應是專門陪他玩球的。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有一次宋神宗和弟弟岐王顥、嘉王頹一起打球(不詳是蹴鞠還是擊鞠),神宗提議打賭,賭一條玉帶。嘉王郡卻講:“我若贏了,不想要您的玉帶,隻求您廢罷青苗法和市易法。”宋神宗立時變了臉色,兄弟之間鬧得頗不愉快。
在宋朝皇帝中,熱衷球類運動,似乎宋孝宗的名氣超過宋徽宗。在存留至今的宋人奏疏和史籍記載裏,勸諫宋孝宗不要迷戀擊鞠者頗不少。見於記載者有陳俊卿、單時、劉夙、薛季宣、王十朋等,還有些名不見經傳者。宋孝宗愛好打球,可能與他尚武、幻想恢複中原等有關。有一次宋孝宗親自參加馬球賽,馬驚了,突然從一低矮建築物下鑽過,孝宗急中生智,雙手抓住建築物的楣木,終於脫險,隨行者個個嚇出了一身冷汗。但此後孝宗並未停止參加打球,還讓皇太子也學習馬球。
士大夫中喜歡打球的也不少,才子加奸佞的丁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總結出“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進前行兩步,蹺腳立多時”等口訣,可知是行家裏手。他當權時,有名柳三複者想巴結他,知他嗜球,就頭頂著球去見他。柳氏向丁謂跪拜,每次伏下球就滾到後背,起立時球又回到頭頂,球始終不落地。丁謂拍手稱絕,便納柳氏為門下客。
又據載,滕元發自幼才華出眾,受到範仲淹的賞識。但滕元發迷戀打球,常常耽誤學習。一次範仲淹搶過球令仆人當場用鐵錘擊碎,不料球是牛角所製,一錘打偏,高高蹦起,擊在仆人臉上。滕元發見狀擊掌稱快,範仲淹氣得說不出話來。不過滕氏畢竟沒有辜負範仲淹栽培,後來他以文臣出任邊帥,為國家作了不少實事。
南宋時期有個著名的蹴鞠社團,稱齊雲社,又稱圓社。時人有《滿庭芳》詞讚之:“若論風流,無過圓社,拐賺蹬躡齊全。門庭富貴,曾到禦簾前。灌口二郎為首,趙皇風流上下傳,人都道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
花前並月,全身繡帶,偷側雙肩。更高而不遠,一搭打秋千。球落處,圓光臁。拐雙佩劍,側躡相連。高人處翻身結伴,天下總呼圓。”齊雲社的活動詳情已難確知,想來應和近代西方的足球俱樂部有些相像吧。宋人汪雲程撰有《蹴鞠譜》,不知是否是世界最早的足球專著?
捶丸似是由馬球步擊轉化而成的。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有捶丸圖。元初人著有《丸經》,詳細介紹其比賽規則和玩法。不少專家指出,捶丸與近代西方高爾夫球頗相像,如兩者都有球穴,都用球杖擊球等。人們正在探討:高爾夫球是不是由中國古代的捶丸發展、演變而成的。
活躍的伎藝人
宋代的“伎藝”包括各種表演藝術,用當時人的術語,它包括嘌唱、說史、傀儡、影戲、相撲、球杖、踢弄、舞旋、大曲、散樂、商謎、說渾話、雜扮、諸官調、雜劇等。用現今的講法,大體包括音樂(含器樂、聲樂)、舞蹈、木偶戲、皮影戲、雜技和戲劇。說到伎藝,應當首先述及教坊,它是官方所設演出機構。宋代教坊成形於宋太宗時,有三四百人,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演員,即所謂“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中”,教坊的首腦是教坊使,他通常也是伎藝人出身。宋代最著名的教坊使名叫丁仙(先)現,主要活動於宋神宗至宋徽宗在位時期。他“捷才知音”,精通樂律,又是一名出色的雜劇演員和編劇。然而,丁仙現最難得的是,他身在末流,卻不枉自輕賤,理想甚高,律己甚嚴,頗有操守,具有超乎尋常人的品格。他在演出時,以卓絕的技法和詼諧的言語,逗得台下人捧腹大笑。但演出之餘,“則容貌儼然如士大夫”。他堅持編劇、演出都要“以達下情”為原則,要反映百姓的疾苦和要求。宋神宗時王安石行新法,弊病百出,多有殘民之政。他便編寫並命教坊演出揭露新法弊病的節目。例如,熙寧年中,負責水利事務的都水監侯叔獻推行農田水利法倉促上馬,決堤引汴河水淤田,結果措置失當,造成兩縣農田遭洪水淹沒。丁仙現就編了戲在皇帝誕辰那天公開演出,予以抨擊。由於丁仙現屢次讓教坊演出諷刺新法弊病的戲,激怒了宰相王安石,他下令要逮捕丁仙現。宋神宗考慮到宋朝允許優人諫諍(稱演戲諫諍者為“無過蟲”)的傳統,便暗地下令把丁仙現藏起來避難。當時台諫官員對新法弊病很少有敢於揭露的人,而丁仙現敢於如此不怕風險地勇敢揭露,受到時人的讚揚,所以有“台官不如伶官”的諺語。丁仙現晚年,盡管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仍時時惦念不能“無補朝廷”,期望能作些益國益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