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健康人的體溫通常維持在37℃或稍低的水平(指口腔溫度;肛門溫度比此高0.3℃~0.5℃;腋下體溫比此約低0.5℃),每日的波動不超過1℃。體溫的穩定,主要是通過產熱和散熱兩種作用互相協調。在大腦皮質的控製下,視丘下部體溫調節中樞通過各種反射作用,進行體溫的調節。嬰兒由於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全,體溫的調節機製不夠完善,故微小的刺激就容易引起發熱。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感染性發熱,常由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以及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感染所引起的,如細菌性痢疾、結核病、流感、流腦、支原體肺炎、斑疹傷寒、回歸熱、瘧疾等:另一類是非感染性發熱,是由組織損傷或壞死、內分泌疾病、變態反應及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所引起,如燒傷、腫瘤、風濕熱、甲亢、中風等。
由於發熱大多數為感染性疾病的表現,通常可從分析感染著手,但不可忽視非感染性疾病。
1.低熱。多見於慢性疾病,如結核病、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甲亢、惡性腫瘤、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病灶感染(如慢性扁桃體炎、中耳炎及乳突炎、鼻旁竇炎、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和各種功能性低熱(夏季低熱、感染後低熱、手術後低熱、神經性低熱)。
2.中至高熱。最常見,主要從流行病學資料、熱型及伴隨症狀作進一步分析。
①流行病學資料。布氏杆菌病見於飼養、放牧和皮毛加工人員;絲蟲病、黑熱病、血吸蟲病及流行性出血熱,均有明顯的地區性:上感、流感、流腦多發生於冬春季,而夏秋季則常見外科感染、乙型腦炎及細菌性痢疾;接觸過處於傳染期的某種傳染病患者,則有可能發生該種傳染病。如沒患過也沒注射過麻疹疫苗的小兒接觸麻疹患兒10日後開始發熱,則首先應考慮為麻疹。
②熱型。許多發熱性疾病可表現為一定的熱型(即體溫曲線)。第一,稽留熱。體溫常在39℃以上,每日波動範圍不超過1℃,可見於傷寒、斑疹傷寒、大葉性肺炎等。第二,弛張熱。體溫早晚相差在1℃以上,但不降至正常,可見於敗血症。第三,消耗熱。一日間體溫波動很大,高時達40℃以上,低時可低於正常,見於重症結核病及嚴重的敗血症。第四,間歇熱。每隔1~2日發熱一次,見於瘧疾。第五,再發熱。突然高熱約1周後體溫驟降至正常,間歇7~10日後又有高熱,如此反複出現者見於回歸熱。第六,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2~3周後逐漸下降,10餘日後又再度上升,呈波浪狀,見於布魯氏菌病。
③伴隨症狀。伴有寒戰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膽囊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腎盂腎炎和瘧疾等;伴有皮疹可見於猩紅熱、麻疹、風疹、水痘、幼兒急疹和藥物疹等;伴有黃疸常見於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膽囊炎和膽石症、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等;伴有出血現象可見於流行性出血熱、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重症肝炎、敗血症等;伴有淋巴結腫大可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結結核、淋巴瘤、布氏杆菌病等;伴有肝脾腫大可見於敗血症、傷寒、瘧疾、黑熱病、急性血吸蟲病等;伴有腹痛可見於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伴有關節腫痛可見於風濕熱、急性痛風和布氏杆菌病;伴有咳嗽多見於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和大葉性肺炎等;伴有咯血可見於肺結核和支氣管擴張等;伴有昏迷者可見於流腦、乙型腦炎、腦型瘧疾和中毒性細菌性痢疾等。
3.超高熱。較為少見,一般可見於中暑、病毒性腦炎、輸液反應、小兒高熱及臨終前高熱等。
頭痛
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其原因比較複雜。頭部本身的疾病,固然可引起頭痛;頭部以外或全身性的疾病,也可引起頭痛,但也許是某些疾病的一種信號。
1.頭痛起病的急緩。發病急而伴有發熱者,多為急性感染;不發熱而有嘔吐及意識障礙者,常提示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可能;發病緩慢的頭痛,可見於顱內外多種慢性疾病,如腦部腫瘤或膿腫、結核性腦膜炎、硬腦膜下血腫、腦震蕩、貧血、高血壓、失眠等;若頭痛進行性加劇,可能為顱內占位性病變(如腫瘤),但以血管性頭痛、緊張性頭痛和鼻原性頭痛較為常見:慢性複發性頭痛則多見於偏頭痛及頭痛性癲癇。
2.頭痛的部位。前額痛多見於屈光不正、青光眼及副鼻竇炎;一側頭痛常見於偏頭痛、急性中耳炎、乳突炎等;頭頂部脹痛如帽狀壓迫感者多見幹神經衰弱:硬膜下血腫引起的疼痛多在額頂部,而後顱凹腫瘤引起的頭痛,則以枕部為主,有時也向額部放射;急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頭痛,多呈彌漫性全頭痛。
3.頭痛的程度。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腦膜刺激所致的頭痛,一般最為劇烈,有時神經功能性頭痛也相當嚴重;眼原、鼻原、齒原性頭痛一般較輕;腫瘤引起的頭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可能不重。
4.頭痛的性質。劇烈頭痛多見於腦膜炎及顱內占位性病變(如腦瘤、腦膿腫、顱內血腫等)引起的急、慢性顱內壓增高;脹痛、鈍痛或搏動性跳痛多為高血壓、神經官能症、血管性頭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