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學資料。急性細菌性痢疾、霍亂、副霍亂,常有接觸史,並且多發生在夏秋季;集體暴發或同餐多人短期內先後發生腹瀉,多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化學毒物中毒或其他食物中毒。嗜鹽菌性食物中毒有食用汙染的海產品(如魚、蟹)或肉類醃製品史;大手術後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突然發生嚴重腹瀉,須考慮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長期接受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或抗癌藥物治療的衰弱患者,如出現頑固性腹瀉,應注意白色念珠菌性腸炎。甲亢患者出現高熱、心動過速,伴有嘔吐、腹瀉,可提示為甲狀腺危象。
2.排便次數。突然頻排不成形的大便,每日超過10次者,稱為急性腹瀉。多見於急性胃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霍亂、副霍亂、變態反應性胃腸病、急性血吸蟲病等;腹瀉持續或反複超過2個月,每日排便次數不超過10次者,稱為慢性腹瀉。常見於慢性細菌性痢疾、腸菌群失調症、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類癌綜合症、甲亢及糖尿病性腸病等。
3.大便性狀。大便稀薄或水樣,多見於急性腸炎、變態反應性胃腸病;大便有黏液、膿血,以急性細菌性痢疾為多見,阿米巴痢疾的糞便呈暗紅色果醬樣,並有腐敗惡臭味: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呈黃綠色水樣便,內含蛋清樣或黏液樣物質:消化不良,大便呈稀水樣,常常有泡沫;嗜鹽菌性腸炎、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糞便呈洗肉水樣,並具有特殊的腥臭味,而米泔水樣便可見於霍亂、副霍亂與急性砷中毒。
4.發病情況與排便規律的改變。食物過敏性腹瀉往往在進食某些食物(如魚、蟹、蛋類等)後出現;精神性腹瀉,多在精神緊張、精神憂慮時發生或加重;清晨為便感所擾醒者(即五更瀉),多見於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結腸炎:飯後即須排便者,以腸結核、糖吸收不良症為多見;腸道易激綜合症常在清晨發生腹瀉,也易在餐後腹瀉;腹瀉主要發生在晚間者,多提示糖尿病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者多見於腸結核、克隆氏病、結腸憩室炎、結腸癌、不全性腸梗阻等。
5.伴隨症狀。伴痙攣性下腹痛,排便後腹痛減輕或消失,常見於結腸病變,如慢性結腸炎、結腸憩室炎、結腸癌等;腹痛位於臍周或右下腹,排便後腹痛不見緩解者,多為小腸性腹瀉;伴裏急後重,病變在乙狀結腸下端與直腸,如細菌性痢疾、結腸癌、直腸結核、直腸癌等;伴發熱見於傷寒、副傷寒、腸結核、急性血吸蟲病、細菌性痢疾等;伴皮疹可見於傷寒、變態反應性腸病、過敏性紫癜等;伴關節腫痛可見於慢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腸結核等;伴消瘦可見於消化道腫瘤、胰原性腹瀉和腸結核等;伴重度失水者則常見於霍亂、副霍亂及沙門氏菌性食物中毒。
腹脹
正常人胃腸道內存在100毫升~150毫升氣體,主要分布於胃及結腸部位。當胃腸道存在過量的氣體時,稱為腹脹。
引起腹脹的因素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或幾個因素同時存在。腹脹是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應與氣腹(氣體存在於腹腔中)、腹水、腹塊和肥胖等引起的腹脹不適相鑒別。氣腹在臨床上除人工氣腹外,多由胃腸道穿孔後,使胃腸道內的氣體進入腹腔中所致;中老年人或經產婦常有腹壁脂肪積聚,活動較少者尤為顯著;有時亦可特殊地感到腹脹,應加以區別。
1.發病年齡與飲食習慣。兒童多見於消化不良、營養性疾病、腹腔內結核、腸道寄生蟲病及腸梗阻等;中老年人則多見於胃下垂。進食含大量不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芹菜、韭菜、卷心菜等)和豆類(大豆、扁豆等)以及暴飲暴食、習慣用口呼吸、喜嚼口香糖者,也常容易引起腹脹。
2.腹脹的部位。腹部膨隆,位於上腹部,見於幽門梗阻、胃擴張及胃癌;位於左下腹部可能為擴大的結腸,如巨結腸;位於右下腹部可見於闌尾膿腫、回盲部結核和腫瘤、阿米巴或血吸蟲性肉芽腫、克隆氏病等:位於下腹部可見於慢性結腸炎、乙狀結腸癌等;而全腹膨脹可見於腸梗阻、腸麻痹、頑固性便秘、低鉀血症、胃腸神經官能症、吞氣症及服用阿托品類藥物等。
3.伴隨症狀。伴暖氣,常見於吞氣症、胃下垂、慢性胃炎、幽門梗阻;伴矢氣(放屁)多見於結腸脹氣,如腸道功能紊亂等:伴腹痛,可見於機械性腸梗阻、急性腹膜炎、胰腺炎、膽囊炎及腸係膜血管病變;伴嘔吐可見於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低鉀血症等;伴便秘可見於習慣性便秘和腸梗阻;伴腹瀉多見於腸道感染、結腸過敏、慢性膽管與胰腺疾病、肝硬變、不完全性腸梗阻及胃酸缺乏;伴發熱應考慮傷寒、敗血症、腸道感染、腹膜炎等疾患所致的中毒性臌腸:若伴有連續性暖氣與其他神經症狀(如頭痛、失眠、健忘)的患者,多為胃腸神經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