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法”流派以瑞士人瑪薩福瑞的健康中心和台灣的若石健康法研究會為代表。該流派常以教會為基地,廣為傳播,人數多,社會影響大。台灣若石健康法研究會目前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分會。現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地區所流行的腳部按摩方法,多是該研究會所傳播的。
在中國大陸,自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國外有關足部按摩的專著和文獻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進來。1989年,台灣若石健康法研究會會長陳茂鬆、陳茂雄二位先生及香港分會會長陳中幹先生多次來大陸辦講習班;1985年日本醫生吉元昭治博士來中國講學,介紹了足反射療法。從此足部按摩法加入了大陸多種養生保健法及治療的行列。不少醫務工作者把這些新的東西揉進了自己的醫療方法之中;也有人把中國醫學的基本思想、治療方法及手段注入到從外部世界傳回來的足部按摩之中。這就使足部按摩法更加完善和具有中西醫結合的特色。
二、足與健康關係綜述
1.中國古代有關足的論述
古代的中國醫家認為,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中醫認為,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說明鼻、耳、乳僅是人體精氣之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征;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多為病體瘦之人。因此古人在研創的很多防病、治病、抗衰老的氣功和導引術中,都極為重視對腳部的鍛煉。《莊子·大守師篇》說“真人之息以踵”,踵就是腳跟。《行氣玉佩銘》:“行氣、深則蓄、蓄則深、深則下、下則定,下當以腳為最。”馬王堆出土文物《卻穀食氣》曰:“為首重、足輕、體軫、則吻吹之、視利止。”說明古人把頭重足輕看成重要的病理信息。《千金方》、《諸病源候論》中都介紹了大量按摩腳部的治病抗衰老的養生法。
從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中醫經絡學角度講,更能說明雙足和人體的密切關係。經絡學認為:雙足通過經絡係統與整體和各髒腑之間緊密聯屬,構成了足部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通達足部,而足部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陰、三陽六條經脈相聯屬,循行全身。因此,髒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靈樞·動輸篇》說:“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意思是說手足是陰陽經脈氣血會合聯絡的部位。《素部·厥論篇》說:“陽氣起於五趾之表,陰氣起於五趾之裹。”說明雙足與周身陰陽、氣血、經絡有密切聯係。
古人在足部養生保健方麵,也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例如楊尚善撰注的《黃帝內經太素》卷二攝《生篇》裏要求“早起,廣步於庭”。《勿藥元詮》說“肢節宜常搖”,《褚氏遺書》也說“養股趾者常步履”。
古人對足部按摩也很重視,提出“足心宜常擦”,“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向,擦湧泉無數,以汗出為度”。如著名古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每天擦足心、幹洗腳以養生保健,為後人所推崇、仿效。
此外,民間關於按摩腳的種種傳說和故事更不勝枚舉,有一些已反映在現代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著名電影演員馬精武曾對筆者講,多年前他們在甘肅省敦煌地區采風時,發現一本小冊子,其中記載了以銅製小錘叩擊足底使婦女性興奮的方法。此事已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反映出來。影片《一代妖後》中,睡前按摩足底也屬類似鏡頭。
2.赤腳的作用
在偏遠的農村或山區,我們可看到盡管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那裏的小孩子仍然赤著腳,滿山遍野跑著玩,他們不怕寒冷,也很少生病,其原因與他們經常打赤腳有很重要的關係。
在日本,有很多幼兒園和小學讓孩子們過赤腳生活。日本福島縣白河市立關邊小學就是著名的“赤腳學校”。關邊小學自1981年起實行赤腳上學,學生一到學校就必須脫下鞋,赤著腳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及抗病能力。一般學生赤腳活動兩三個月後,適應能力明顯增強,變得不容易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