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腎髒病常識及其預防(1)(2 / 3)

(4)氣滯血瘀:久病腎虛損及經脈氣血,使其運行不暢,而致脈絡阻滯,血瘀滯留於腰部而發生疼痛。此腰痛為虛實夾雜,腎虛為其本,氣滯血瘀為其標。

2.尿路刺激症

臨床上將尿頻、尿急、尿痛通稱為尿路刺激症。尿路刺激症多見於尿路感染,如膀胱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泌尿係統結石,前列腺炎和腎結核等疾病。

(1)尿頻是指排尿次數增多。正常人在日間排尿4~6次,睡眠後0~1次。尿頻須與多尿相區別,尿頻隻是排尿次頻,但每次尿量不多,其病因與泌尿道炎症刺激、精神因素關係密切,而多尿則不僅排尿次數多,尿量也多,其病因多與糖尿病、尿崩症有關。

(2)尿急是指尿意一來即需立即排尿。尿急常伴有尿頻,但尿頻並不一定有尿急。臨床上我們把尿急分為兩種:①常見於泌尿道炎症,尤其是膀胱三角區黏膜發炎,酸堿度改變的尿液和感染性尿液,對黏膜有較強的刺激,容易產生尿急合並尿痛。②有的患者由於神經因素引起排尿反射異常,產生了無痛性尿急。

(3)尿痛是由於炎症刺激,使膀胱收縮、痙攣,或是尿液流經發炎的尿道而引起。一般來說,如尿痛合並尿急,其炎症刺激部位在膀胱;如尿痛合並排尿困難,則炎症刺激部位在尿道或尿道阻塞。尿痛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詳盡的泌尿係統檢查。

中醫所稱的“淋證”是指小便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症。古人運用取類比象,對本病進行於皎詳盡的描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說明了淋證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

“淋證”是中醫的病名,相當於尿路感染的西醫病名,而不是中醫所指的性病,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疾病,切不可混為一談。

3.少尿與無尿

臨床上將全日24小時尿量少於300毫升稱為少尿,全日尿量少於100毫升者,稱為無尿或尿閉。少尿或無尿多見於:

(1)腎前性因素,如心力衰竭、休克少尿、脫水、重症肝病及重度低蛋白血症。

(2)腎髒因素,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小管一間質炎症及惡性腎硬化。

(3)腎後性因素,如腎結石、腎腫瘤、尿路梗阻、腎囊腫及特發性腹膜後纖維增生症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雙側腎盂積水,嚴重時可引起無尿。少尿與無尿的現象若持續時間較長,則預後不良。

4.夜尿

正常人夜間從晚上8時至次日早晨8時,排尿2—3次,夜尿總量平均約500毫升,相當於全日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若夜尿總量超過白天總量,而且排尿次數增多,特別是入睡後半夜仍需起床排尿者,稱為夜尿。當腎功能不全時,腎小管功能損害,濃縮尿液的能力減退,吸收水分減少,由此使夜尿尿量增多,一般超過750毫升。

5.腎性水腫

水腫的出現是由於液體在組織間隙中瀦留,用指端加壓,維持壓力10秒鍾,皮下水腫部位可出現凹陷。腎性水腫是全身性水腫的一種,它的臨床特點是水腫多從眼瞼、顏麵開始爾後遍及全身。在水腫的同時伴有腎髒病的臨床表現,如蛋白尿、高血壓、管型尿等。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裏就有這樣的描述:“麵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風水與急性腎炎相類似,這裏所說的“麵目腫大”就是腎性水腫的臨床特點。

6.蛋白尿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有的患者拿著化驗單,著急地詢問醫生,自己的尿液裏有蛋白,這是怎麼回事?醫生應該耐心地向患者做出滿意的解釋。正常人原尿中每天含有2~4克蛋白質,主要是白蛋白,但絕大部分已被腎小管吸收了,因此尿中蛋白質的排泄量極微。健康成人每日排泄蛋白僅40~80毫克,故常規定性檢查為陰性結果。

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蛋白尿,為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質,上限為200毫克。病理性蛋白尿,為尿內蛋白增多,排泄增加,每日小便排出蛋白超過200毫克,尿蛋白檢查呈陽性結果。蛋白尿與絕大多數腎病疾患有關,是腎髒病的一項客觀指標。

蛋白尿是腎炎、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中醫認為蛋白尿的發生與“外邪侵襲,脾腎虧損”有著密切的關係。外邪侵襲,可釀濕生熱,蘊結下焦,清濁不分,則尿中便出現了蛋白。此外,風寒所致的反複感冒,風熱而引起的咽痛、乳蛾腫大、爛喉痧及猩紅熱;濕熱而致的各種皮膚感染,均可產生蛋白尿。脾腎虧損也極易產生蛋白尿。中醫理論認為“脾能運化水穀精微”,“脾主升清”,機體精微物質的化身與敷布主要依賴脾的生理功能。從臨床上觀察到,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常與脾虛氣陷有關,因此蛋白尿的產生機理與脾氣虧虛、升清攝精無權密切相關。臨床上還常常觀察到腎炎、腎病患者的蛋白尿與腎氣虛損有關,由於腎虛封藏失職,固精無權,則精微物質流失於外而致蛋白尿。

7.血尿

正常人尿液中無紅細胞,或偶有微量紅細胞。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或久站之後,尿中可能出現一時性紅細胞輕度增多,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