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作為藥用起始較晚,大約在明代,可能先用於戰場救治傷員,然後才傳入民間正式藥用。它是後起之秀,在治療刀槍傷,跌打損傷,以及內傷各種出血證,獨領風騷!李時珍在評論三七時說:“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雲有奇功。”還說:“或雲本名山漆,謂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金不換,貴重之稱也。”
三七與人參是同類植物,故又有“參三七”之異名;其原產地在廣西田陽有“田七、田三七”之稱謂。
哪裏出產地道的三七藥材?——三七藥材、商品均為人工栽培,集中在西南及華南一些省區,其他地區不產。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四川、江西、福建等地亦有栽培。以雲南、廣西兩省所產量大質優,為地道藥材。雲南雲山、硯山、馬關、廣南、西疇、麻栗坡、富寧、邱北及廣西靖西、德保、淩雲、那坡等為主要栽培地區。
市場上最常見的三七:
三七藥材——略呈紡錘形或類圓錐形,長1~6厘米,直徑1~4厘米。表麵灰黃色(俗稱“鐵皮”)或灰棕色(俗稱“銅皮”),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俗稱“獅子頭”,側麵有支根痕。質堅實,擊碎後皮部與木部常分離。橫切麵灰綠、黃綠或灰白色(俗稱“鐵骨”),皮部有細小棕色小點,稱樹脂道,皮部與木部分離。氣微,味苦而後微甜。
三七飲片——為不規則薄片,切麵灰綠、黃綠或灰白色,皮部與木部常分離,皮層內可見棕色小點,質堅實。
另外,還有具體的關於三七的“筋條”(支根)、“剪口”(蘆頭或莖基)的一些專業鑒別特征,可以請專家進行鑒別。三七藥材規格等級一般以500克重的三七個數分等級。
三七花——很多小花密集呈傘狀排列在花葶的頂端,綠色。
三七藥材是怎麼來的?——一般在立秋前後采收生長3年以上的三七植株。起挖前10天先要剪去地上莖葉,選擇晴天起挖,防止損傷主根,起挖後除去莖杆並洗淨,剪下須根,曬2~3天,發軟時,剪下支根,稱“筋條”,再剪下蘆頭,稱“筋口”,分別曬幹。主根叫“七根”,經揉搓,曝曬至半幹,再搓揉,反複7~8次至堅實全幹。再拌上粗糠、稻穀或蠟塊裝在麻袋中撞,以增加光潔度,這就是為什麼三七藥材表麵油光發亮的原因。
立秋前後采收的三七稱“春三七”或“春七”,質量好;而在12月至翌年1月開花結果後采挖者稱“冬七”,質量較次。
活血止血——三七成就了雲南白藥
據傳,我國抗日八年期間,由於日本侵略者對我國嚴密封鎖,加之國內原本很少的製藥廠多數遭到破壞,導致前線浴血抗日的將士們嚴重缺少藥品,尤其用於醫治槍傷刀傷的藥品更加奇缺。這個時候,正是生長在我國大後方雲南、廣西的三七,救急於危難,大立奇功,醫治好了無以計數刀傷槍傷的抗日將士,挽救了數以萬計抗日勇士的生命!
三七味甘、微苦,性溫。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良好功效。李時珍還將三七用於治療赤目癰腫,虎咬蛇傷。現在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內外諸出血證三七是止血要藥,出血不論有無瘀血均好用,內出血包括吐血、咯血、衄血、崩漏、便血、尿血,可用單味三七粉,用米湯或水送服;外出血包括刀傷、槍傷、創傷、跌打損傷的出血,可三七粉外敷內服,亦可配伍血竭、龍骨等藥同用。
2.跌打損傷,筋骨折傷,瘀血腫痛三七是傷科聖藥,可單味用酒調服,同時用三七粉外敷。很多治療傷痛及筋骨疼痛的中成藥中均有三七。
3.瘡瘍腫毒,目赤腫痛三七有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李時珍治療癰疽腫痛,常用醋調三七粉外敷。治褥瘡,用醋調三七粉亦有較好效果。
4.冠心病心絞痛三七有較好的化瘀止痛的作用,很多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成藥中含有三七,如複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
5.虛損勞傷三七有補益作用。特別是身體虛弱而有皮下出血的患者服之更好。
6.高脂血症三七有降血脂的功效。
三七治病方
1.三七散(《瀕湖集簡方》)——三七粉3克,用米湯送服,治療吐血衄血;三七粉10克,用米泔水調服,治療赤痢血痢;或三七粉3~6克,用淡白酒調服,治療大腸下血;三七粉3克,用米湯送服。治療婦女血崩,產後血多;米醋調塗三七粉,治療無名腫毒;米湯送服三七粉,並嚼塗之,治療虎咬蛇傷。
2.活血止痛散(同仁堂製藥廠)——由土鱉蟲、三七、當歸、乳香加工製包括刀傷、槍傷、創傷、跌打損傷的出血,可三七粉外敷內服,亦可配伍血竭龍骨等藥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