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作為藥用,最早起始於唐代,當時叫交藤,傳說是由於一位叫何首烏的人吃了此物後頭發由白變黑,因而更名為何首烏。
古代著名醫生蘇頌在著書中記載:此藥本名交藤,因何首烏服而得名也。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傳此事,李翱乃著何首烏傳雲,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本名田兒,生而閹弱,年五十八,無妻子,常慕道術,隨師在山。一日醉臥山野,忽見有藤二株,相去三尺餘,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田兒驚訝其異,至旦遂掘其根歸。問諸人,無識者。後有山老忽來,示之。答曰: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遂杵為末,空心酒服一錢。七日而思人道,數月似強健,因此常服,又加至二錢。經年舊疾皆愈,發烏容少。十年之內,即生數男,乃改名能嗣。又與其子延秀服,皆壽百六十歲。延秀生首烏,首烏服藥,亦生數子,年百三十歲,發猶黑。有李安期者,與首烏鄉裏親善,竊得方服,其壽亦長。遂敘其事傳之雲。
何首烏是蓼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主要為野生,全國大部地區都有生長,主產於河南、雲南、廣西、廣東以及華東各省。常生長在山區農村的地邊、路邊以及丘陵地帶,多生長在地邊的籬笆間,莖藤纏繞,很是好看。
一般於秋末冬初或初春時期采挖何首烏,削去兩端,洗淨。個大的一般切成塊,曬幹後即為何首烏藥材。
市場上最常見的何首烏
何首烏藥材隻有1種,何首烏中藥飲片則有生何首烏與製何首烏兩種。何首烏商品一
般為統貨,不分等級。
何首烏藥材:
整個的呈不規則紡錘形,大小不等,大者直徑長達15厘米,橫徑12厘米;切成塊的則為團塊狀。表麵紅棕或紅褐色,皺縮不平,有淺溝紋及細的根疤;切斷麵淺黃色或淺紅棕色,在皮層部位可見到4~11個類圓形雲彩狀花紋,這是何首烏最明顯的識別特征,中心部位木部較大,木部與皮層之間有一圈兒明顯的形成層環紋。氣微,味微苦而澀。
何首烏飲片:
(1)生何首烏片:最大特征是切麵淺黃色或淺紅棕色,有類圓形雲彩狀花紋,質堅實,粉性,味微苦澀。辨認時,找找有無雲彩花紋,嚐嚐有無澀味。
(2)製何首烏片:是由生何首烏片經蒸製加工而成。表麵黑褐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辨認時要多找幾片,尋覓到類圓形雲彩狀花紋。味微甜而澀。
何首烏藤片——又稱夜交藤。皮部深棕色,木部棕色或黃棕色,中心有髓或空心。
揭秘“男女人形何首烏”
在何首烏藥材商品市場上,少見有偽品與摻偽現象。但民間及一些市集上偶有“男女人形的何首烏”叫賣,推銷者常常編造謊言,並賦予神秘色彩,高價兜銷。其實這是造偽者將一種根長得很快的植物(多數是薯蕷科或蓼科的草質藤本植物),種在預製成男女人形的模型盒裏,經一年半載,其根長滿了模型盒,因而成男、女人形,去其盒就成了“男女人形何首烏”了。如果以真實何首烏藥材的特征與之對比,很易將其揭穿的。
生用、製用有不同的功效
製何首烏具有補益精血的功效;生何首烏具有解毒,截瘧,潤腸通便的功效。古代一些著名醫藥書籍記載,何首烏能“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並能治瘰鬁,消癰腫、瘡、頭麵風瘡,治五痔。”現在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精血虧虛——由精血虧虛引起的須發早白,頭暈眼花,牙齒鬆動,腰膝酸軟,以及血虛萎黃,失眠多夢,耳鳴耳聾等病症。用製首烏配伍熟地、當歸、枸杞子等補益精血藥同用。對老年人身體虛弱,精血虧損,以及壯年未老先衰、身體虛弱者,製何首烏更常用。
2.瘰鬁瘡癰,皮膚瘙癢——用生何首烏,常與苦參等配用;治療皮膚瘙癢,常用單味生何首烏煎液外洗,具有較好止癢解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