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名稱,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以功能取名者,有以產地取名者,有以形狀取名者,還有以氣味、色澤取名者等等。決明子是以它的功能而巧定的名稱。決明者,是決定你的眼睛光明。類似能治眼病、明目的中藥,與之類似取名的還有多種,如千裏光、光明子等等。還有治骨傷的藥物,也常常取其療傷接骨的名稱,如“骨碎補”——指能補接破損的骨頭;“接骨木”——指骨頭斷裂了,它能把骨頭接續起來;“續斷”——也是指它能把斷了的筋骨接續完好。多麼奇妙!
那麼,中藥為什麼會有這些非常形象的名稱呢?
這要從中藥的起源與發展談起。中醫藥的起源與發展是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的。在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非常原始落後,那時根本不會有醫藥,人們為了生存,除了本能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猛獸作鬥爭外,還必須尋找食物充饑,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往往什麼都吃。在吃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分清了哪些東西可以用來充饑,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並且在無目的的吃食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有些植物能醫治疾病,所以學者普遍認為,食物的發現與藥物的發現是同源的,也就有了“藥食同源”之說。
決明子、千裏光這樣的明目藥物,一定是經過無數次實踐,曆經無數次醫治疾病後才確認它們有明目治眼病的功能,才有了“決明子”、“千裏光”這樣響當當的名稱;同樣,“接骨木”、“骨碎補”、“續斷”等,也是先有治病的實踐與確切的治骨傷的功效,才有這些與療病如此貼近的名稱。
決明子的植物叫決明和小決明,決明子是它的種子,是中藥名稱。另外,還有馬蹄決明、草決明等的叫法。決明子作為藥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神農本草經》以補養的上品收載,自此以後各代主要中醫藥書籍對決明子都有收錄與論述。《本草綱目》對決明子植物的來源進行了詳細而正確的考證,並對其產地、植物形態及藥物的功能主治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市場上最常見的決明子
決明子的藥材與中藥飲片基本上是一個東西,無特殊加工。飲片中還有炒決明子這一品種。決明子因來源於決明和小決明兩種植物,所以決明子藥材亦有決明子與小決明子之分。
決明子——略呈菱狀方形或短圓柱形,兩端平行傾斜,形似馬蹄,長3~7毫米,寬2~4毫米。表麵黃綠色,平滑有光澤。一端平坦,另一端斜尖;背腹麵各有一條突起的棱線,棱線兩側各有一條斜麵對稱而色澤較淺的線形凹紋。質堅硬,不易破碎。橫切麵的中間有“S”形折曲的黃色子葉,二片重疊。氣微,味微苦。
小決明子——較小,長3~5毫米,寬2~3毫米。表麵棱線兩側各有一條寬廣的淺黃色帶。炒決明子,是決明子經炒製後,表麵常有焦斑,有些有爆裂。
明目、消脂的決明子——決明子味甘、苦、鹹,性微寒。具有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古典醫藥著作中,還記載決明子有助肝氣,益精,補腎,止頭痛,解蛇毒等作用。現在主要用於以下病證。
1.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常配黃芩、木賊、穀精草等。
2.肝腎不足,精血虧損引起的目暗不明,視物昏花?常與生地黃、山茱萸、菊花等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