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降血脂、助消化的水果補藥——山楂(1 / 2)

提起山楂,我不禁憶起了采山楂、吃山楂的童年趣事與悲慘的生活情景。我的童年,正值兵荒馬亂,日本鬼子瘋狂侵略中國的黑暗時期。我的家鄉是江南一個美麗的山村,溪水潺潺,竹林蔥蔥,有山有水,美不勝收。但處在那個時期,由於鬼子三天兩頭地掃蕩搜山,能吃能用的都被搶奪精光,百姓沒吃沒穿,生活非常困難,野果野菜便是充饑填肚的主要東西,其中野山楂因為量多、可口、采摘方便,最被我們這樣的小孩看中。趟過溪水,走上山坡,就可見到成片的長著棘刺的野山楂灌木叢。在夏末初秋,滿目紅的、黃的山楂果引誘得孩子們直流口水,日複一日地去采、去吃。還有很多鳥兒、兔兒及鬆鼠,在林間飛飛跳跳,與孩子們爭吃,也許是經常碰麵的緣故,人與動物都彼此習以為常,我采我的,它們吃它們的,互不幹涉。肚子吃飽了,袋子裝滿了,才心滿意足地回家。但是等回到家裏,肚子裏更覺得饑嘈難受,當時不知道山楂是能幫助消化的,隻知道先暫時填飽肚子,所以吃多了,胃裏會更餓、饑嘈難忍了。那些小動物們是否也一樣胃裏嘈雜饑餓呢?!但孩子和動物們仍然日複一日地到山楂樹下來啄、來啃,直至秋末冬初,果掉葉落。

現在,我們的家鄉是山村巨變,幢幢小洋樓是樓在林中,樹在樓中。現在小孩子們雖然有穿有吃,但到了山楂紅了的時候,那些紅紅的果實照樣吸引得孩子們流淌著口水,在山野裏蹦蹦跳跳,采采吃吃。其實,由於現在小孩一般吃得營養過多、過剩,吃山楂,助消化,好處多多呢!

山楂、山裏紅不僅是人所共知的平常水果,而且對於它是一種重要中藥,人們卻知之不那麼多了。山楂作為中藥,最早見於唐代的中醫藥書籍中,那時不叫山楂,是李時珍正式以“山楂”這一名稱收錄於《本草綱目》中。

山楂?山裏紅?

山楂果是薔薇科木本植物山楂和山裏紅的果實,均為栽培。因此,山楂和山裏紅雖然是不同的品種,但二者都同等入藥。山楂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遼寧、山西、陝西等省,在這些省份半幹旱的丘陵山坡或平原上,可看到成片的山楂、山裏紅果林,到秋收季節,紅果滿樹,映紅了枝頭,十分好看,也非常引人嘴饞流涎。

在江南地區,主要是華東浙江、江蘇等一些縣的丘陵和低山陽坡,生長著一種野山楂,現在作為地方用藥列入山楂中,習稱“南山楂”。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山楂的記載,那個時候作為山楂藥用,基本上都是野山楂,即現在所稱的“南山楂”。

山楂一般在秋季果紅時采收,果實采得後一般馬上切片,一個果實有切三刀、五刀、七刀不等,這因生產地不同而異;切的片要馬上曬幹,防止發黴變質。

市場上最常見的山楂

山楂作為中藥,市場不分等級,均為統貨,但有鮮果與飲片之分,飲片又有山楂片、炒山楂、焦山楂之別。它們的主要特征如下。

鮮山楂——近球形,直徑1~2.5厘米,表麵鮮紅色,有光澤,滿布灰白色細斑點,頂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殘痕。山裏紅色澤偏紅而鮮,灰白色細斑點較少;山楂色澤偏暗而紫,灰白色細斑點較多。

炒山楂——其形狀同山楂片,但切麵已炒成微黃色至褐黃色。

焦山楂——其形狀同山楂片,切片已炒成焦褐色,外皮紅棕黑色。野山楂則整個加工,不切片。

山楂片——為圓形切片,直徑1~2.5厘米,厚2~4毫米,可因一個果實切的刀數不同,飲片的厚薄有差異,切麵皺縮不平。果肉深黃色至淺棕色;中部切片具5粒淺黃色果核,但核多脫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見短而細的果梗或花萼殘跡;果皮顯暗紅色,可見灰白色細斑點。味酸而甜,氣清香。

降血脂、助消化的水果補藥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主要用於以下病證:

1.飲食積滯?山楂善治各種飲食積滯,尤其善於消化油膩肉食積滯。凡肉食積滯之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腹痛便溏者,均可應用。既可單味煎服,也可配伍其他消食藥如神曲、萊菔子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