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俗稱枸杞,是藥食同用的很重要的果品。作為藥用,枸杞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收載於中醫藥著作中,《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補養的上品。
商品枸杞子主要來源於人工栽培,從植物來源來說分為兩種:一種叫寧夏枸杞,一種叫枸杞,現在栽培的基本上是寧夏枸杞這個品種。這一品種枸杞已廣泛栽培於我國華北、西北地區,主產於寧夏中寧、中衛、銀川;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土默特左旗、托克托旗;新疆精河;陝西靖邊;甘肅莊浪等地,以寧夏中衛、中寧所產為最著名,為地道藥材,現在市場標明寧夏枸杞就是指這一地區的產品。枸杞子的采收通常於6月間,於果實由綠變紅成熟時,及時采收成熟的果實。采摘後有曬幹與烘幹兩種方法:曬幹法是先晾兩天至皮皺後,再曝曬至幹;烘幹則低溫小火烘幹即可。
市場上最常見的枸杞
枸杞子幹燥後即可用於食用和藥用,不用再特殊加工,藥材也就是中藥飲片,不再有加工品類,但根據果實大小及品質不同,將產品分等級。
枸杞子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5~2厘米,直徑4~8毫米,表麵鮮紅色或暗紅色,陳久者為紫紅色,表麵具有不規則皺紋,略有光澤。一端有白色的果柄痕,另一端有小凸狀花柱痕跡。質柔軟而滋潤。內藏多個種子。氣微,味甜、微酸苦,嚼之唾液呈紅黃色。按照每50克重有多少果粒分為五個等級。
此外,因產地不同,尚有寧夏枸杞子、新疆枸杞子(果較圓,肉厚,味較甜)、甘肅枸杞子(果較小,肉亦較厚,卵圓或橢圓形)、內蒙枸杞子(類同寧夏枸杞子)、河北枸杞子(長卵形成長橢圓形,肉少,子多)之分。
堅筋骨,養顏的枸杞子——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及未老早衰諸證。經常食用,有強健身體,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神農本草經》稱“久服(枸杞子),堅筋骨,輕身不老……。”梁代有一本醫書叫《名醫別錄》記載,枸杞子“補內傷大勞噓吸(虛極),強陰(即壯陽),利大小腸。”唐代有位著名醫學家甄權,他說,枸杞子能“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總之,枸杞子對人體有較好的補養作用。現在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肝腎精血虧損引起的多種病證
(1)眼睛疾病,包括視力減退,內障目昏,迎風流淚,目生翳膜,眼睛幹澀,目珠抽痛等。可單味服,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服用。
(2)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滑泄,牙齒鬆動,須發早白,失眠多夢,潮熱盜汗,消渴等證。
2.年老體弱,未老先衰諸證?可單味長期服用,亦可因證配伍其他藥物應用。
枸杞全身都是寶
枸杞這種貌不驚人的帶棘刺的小灌木,不但給人類獻出了全身,而且在護衛我國西北、華北的荒漠鹽堿疆土方麵,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枸杞全身是寶,除果實枸杞子外,它的根(根皮)叫地骨皮,也是重要中藥,有良好的退虛熱,清肺熱,祛熱痰的功效;它的幼嫩枝葉,不但能醫人疾病,還是極好的菜肴,在華南一些地區,常用它作煲湯原料,味美可口,極受人喜愛。
李時珍對這種寶貝植物有過較詳盡記述。他在《本草綱目》中,首先引用著名醫學家劉禹錫一首關於寫枸杞的詩:僧房藥樹依寒井,並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詩裏寫的“仙人杖”,就是指枸杞這一植物。接著李時珍論說:枸杞之滋益不獨子(指果),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子(果)之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善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接著又引述說:昔有異人赤腳張,傳此方(地骨皮的方)於猗氏縣一老人,服之壽百餘,行走如飛,發白反黑,齒落更生,陽事強健。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
我之所以在這裏引用醫家關於枸杞的傳說與論述給讀者,目的是讓大家知道,枸杞子不但有良好的養身保健作用,而且它的根皮(地骨皮)和嫩苗葉亦有很好的療病健身功效。
枸杞治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