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長在庭院、路邊的良藥——金銀花(1 / 2)

金銀花作為藥用,最早見於1500年以前的醫藥著作中,梁代有本著名醫書叫《名醫別錄》,以“忍冬”之名收載了金銀花。當時以“忍冬”為名收載是有其理:因它的植物就叫忍冬,而且藥用部位除花外,還包括莖藤及葉,即忍冬植物的全體。金銀花之名是明代李時珍正式叫的,“藤生,淩冬不雕,故名忍冬;一蒂兩花,一大一小,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先後開放,黃白相間,故呼金銀花;又名鴛鴦藤;其藤左纏於他物,故名左纏藤。”這是李時珍及其他學者對其名及異名來源的注釋。現在金銀花尚有雙花、銀花、忍冬花等別名。

市場上最常見的金銀花

金銀花是忍冬科忍冬屬的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毛花柱忍冬四種木質爬藤植物的花。過去,金銀花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在黃河以南省區的山地有生長。20世紀70年代後,人工栽培品逐漸成為商品的主流。其中山東平邑、費縣、蒼山等所產的金銀花稱“東銀花”或“濟銀花”;河南密縣、鞏縣、滎陽等所產的金銀花稱“密銀花”或“南銀花”;廣東、廣西、湖南等產者(山銀花以廣東、廣西為主,紅腺忍冬以湖南、廣西為主,毛花柱忍冬以廣東、廣西為主,紅腺忍冬以湖南、廣西為主,毛花柱忍冬以廣東、廣西為主)統稱山銀花及土銀花。

金銀花多於初夏花期早上9點鍾前采收,中午後采收則質次。山東產金銀花於花蕾上半部膨大、青白色時采收;河南比山東采收略晚,於花蕾上部剛凸起白色,下部綠色長約3厘米時采收。采收按花蕾發育順序由下而上分期采收。采收時輕采輕放,勿傷花蕾,置於通風透氣的提籃或條筐內(不用布袋、麻袋,忌用塑料袋)。然後將花蕾均勻攤放在幹淨石上或席上,厚度不超過2厘米,使花蕾在較短時間內幹燥;現在亦有低溫烘幹者。盛裝於專用的布袋、麻袋或筐箱中,置陰涼幹燥處貯存。

金銀花按產區分為密銀花、東銀花和山銀花,前二者均來自忍冬這一植物,後者山銀花主要來自其餘三種植物的花。

東銀花——其商品特點為花蕾較密銀花稍短壯,色蜜黃或淺黃,少有青白色,香氣不及密銀花,常夾有少量枝葉,產量最大。

密銀花——其商品特點為花蕾較長,多呈黃青色或綠白色,香氣較濃。握之有頂手感。

山銀花及土銀花——係產於非主產區之雜路銀花,多為野生品,且常為山銀花、紅腺忍冬、毛花柱忍冬等之花蕾或開放的花。其商品花蕾常皺縮細小,梗葉多而質脆,氣亦清香。

山銀花——金銀花的藥材與飲片是一個東西,沒有特殊加工。但過去亦有將金銀花炒炭入藥的,現已少用。

忍冬藤——是忍冬植物的莖藤,又稱金銀藤,其最大特征是皮部易與木部分離脫落。

金銀花的功效

《名醫別錄》著者陶弘景說:“忍冬,煮汁釀酒飲,補虛療風。可長年益壽,可常采服,而仙經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貴近賤遠,庸人之情也。”這段話,一方麵說明了忍冬、金銀花是好藥;另一方麵指出了人們在用藥方麵“追貴求高,舍近求遠”的普遍心態。價高,不一定是好藥,價低,亦不一定是不好藥,等價等值的情況常常是不存在的。金銀花雖然價廉,但依然有顯著的療效,故金銀花作為養生上品被收錄。

金銀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現在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癰腫疔瘡——金銀花為治一切內癰外瘡的要藥,治療癰瘡初起,可單味煎服,並用藥渣外敷患處;亦可與穿山甲、皂角刺等藥配伍應用。若是疔瘡腫毒,堅硬根深者,常與紫花地丁、蒲公英等配伍應用。此外治療腸癰、肺癰等內癰者,亦較常用。

2.外感風熱,溫病初起——如風熱感冒,及溫熱傳染病初起,金銀花均為常用,常與連翹配對應用,如銀翹解毒丸。若溫熱病高熱不退,又常與黃連、生地、玄參等藥配伍應用。治療夏天感冒,亦可單獨煎液服用,還可配伍香薷等應用。

3.熱毒血痢——治療熱毒痢疾,便瀉膿血者,可單味量大煎服,過去常炒成炭應用;亦可配伍白頭翁、黃連等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