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植物稱菊。它亦是藥食同用,而且又是重要的花卉。它作為藥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列其為補養的上品。菊入藥是植物的一個種或數個種,而菊的栽培品種數以百計。李時珍就說:“菊之品凡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但作為藥用,除野菊花是另一植物種外,其餘菊花僅為菊的數個栽培品種,如杭菊、貢菊、亳菊、滁菊、懷菊等。
可以藥用的菊花
藥用菊花除野菊花外,均為栽培品種,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產。常用的品種有杭菊、貢菊、亳菊等。還有河北安國等地所產者稱祁菊。四川中江、蒼溪等以及陝西蒲城、大荔等地所產者稱川菊。杭菊主產於浙江的桐鄉、海寧、嘉興、湖州等。
杭菊——商品分為三等。常數朵至數十朵粘連成壓縮片狀。單一花朵直徑2.5~4厘米。舌狀花瓣(外周邊)3~4層,常粘連,長約1厘米,寬0.5厘米,類白或淡黃白色;花心(管狀花)深黃色,外露較大;總苞灰綠色。質鬆而柔軟,氣清香,味甘微苦。
懷菊——懷菊主產於河南的武陟、鹿邑、沁陽、博愛。其特點為花瓣小緊密,色不均勻,夾雜有淺紅、淺紫色,花心小,商品分二等。外形似貢菊,呈圓盤或扁扇形,攤平直徑1.5~2.5厘米。舌狀花瓣6~7層,類白色,間有淺紅色、淺紫色,長約1厘米,寬0.2~0.3厘米;花心較小多隱藏;總苞綠色或黃綠色。質鬆柔軟,氣香,味淡微者。
貢菊——貢菊主產於安徽歙縣。其特點常稱為“金心玉瓣”、“翠蒂名香”。商品也分為三等。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狀,平攤直徑2~3.5厘米,舌狀花(周邊花)長1~1.5厘米,寬約0.2厘米,5~8層排列,類白色;管狀花(花心)金黃色,偶有外露或不見;基部為翠綠色總苞,體較輕,每10克約95朵;氣芳香,味甘微苦。
亳菊——亳菊主產於安徽亳縣、太和等。其主要特征是花朵較大,舌狀花瓣較長寬且直,不露花心。商品也分為三等。呈圓盤或扁扇形(經加工倒掛、包裝壓扁而成),鬆散。花平攤直徑1.5~3厘米;舌狀花瓣4~5層,花瓣長1~2厘米,寬約0.3厘米,類白色,基部略帶紅色,挺直而不卷曲;管狀花不典型,花心多隱藏。黃綠或褐綠色,外被柔毛。體輕質柔潤,每10克約100朵。香氣淡,有幹草樣氣味,味甘微苦。
滁菊——滁菊主產於安徽的全椒、滁縣。商品分三等。呈扁球形或長扁圓形,絨球狀。其主要特征為氣味芬芳,花瓣細長呈絨球狀,色白。
野菊花——野菊花的花朵小(頭狀花序),黃色,卵圓或倒卵形。
藥用菊花的晾曬秘密
也許您家就種有菊花,想自己動手晾曬一些用作藥用。但是,您知道嗎?不同地區的菊花有不同的晾曬方法,我們來看看吧。
菊花的采收期,因各地氣候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杭菊於10月下旬至11月份分3次采摘,采後先曝曬2小時,上籠蒸3~5分鍾,蒸好的花置於竹匾上曝曬2天,翻1次,再曬3~4天後置室內數日後曬1~2天,至花完全變硬時即可。所以杭菊花常壓平狀,數朵花連一起。
貢菊多於11月份分數次采收後在烘房內60~70℃的溫度烘烤2~3小時幹燥即可。
亳菊多於11月中、下旬分2次采收,在枝頭分岔處折斷花枝,紮成小把,倒掛於屋簷下或室內通風處,陰至八成幹時,用硫黃熏白,再攤曬幹即可。
滁菊多於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根據花朵開花順序逐朵分3次采收,先經1~2小時攤曬後,再經硫黃熏,再攤曬4~5天後置於室內1~2天,再曬至幹即可。
懷菊多於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擇晴天露水幹後采摘,鮮花置於搭好的架子上經1~2天陰幹,再用水噴灑濕潤後,經硫黃熏後曬幹即可。
菊花在加工過程中,有些地方是用硫黃熏過。硫黃有毒,所以這種加工法有弊病;但硫黃熏後有極好的防蟲、防黴的作用。而未經硫黃熏過,極易生蟲發黴,蟲蛀易發現,但黴變不易看清,即使看不到發黴,並不能完全說明這種藥材完全沒有受黴菌侵犯感染。這在選購時要注意。
可養身降壓、治療感冒
古代《玉函方》內記載“王子喬變白增年方”說:“用甘菊,三月采苗,六月采葉,九月采花,十二月采根,四味並陰幹,百日取等分,以合搗成細末,每次用酒送服一錢上(合6~9克),日服三次,百日,身輕潤澤;一年,發白變黑;服之二年,齒落再生;五年,八十歲老人,變為兒童也。”這是一則很神奇的記述,是真是假,不妨您也試試,反正甘菊隻有養身之功,並無害人之弊。
菊花味辛、甘、苦,微寒。具有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現在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和明目降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