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擅療虛證哮喘的——蛤蚧(1 / 2)

蛤蚧作為藥用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蛤蚧還被稱為蛤蟹、仙蟾等。它與壁虎是同一類東西,所以民間有“大壁虎”的別名。

古代醫者記述蛤蚧這種動物時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叫蛤蚧?據說是這種動物能自呼其名,雄的叫聲是“蛤”,雌的叫聲是“蚧”。據說這種動物:廣西橫州甚多,多巢於榕木及城樓間,雌雄相隨,上下相呼,雄叫“蛤”,雌叫“蚧”,累日,情泠乃交,兩相抱負,自墮於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覺,以手分劈,雖死不開,所以入藥須雌雄配對合用。這種“配對”的買賣與應用一直延續至今。另外,傳說:這種動物最惜其尾,見人取之,多自齧斷其尾而去。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其實斷尾是這類動物逃避危險時的一種自衛手段,比如,壁虎即是,常常是尾巴斷後它還能再生出尾巴來。

蛤蚧藥材是壁虎科動物蛤蚧的幹燥體。蛤蚧商品主要來源是野生資源,部分從東南亞一些國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等進口。我國則主要分布於華南、西南的一些地區。通常於5~9月份捕捉,破開腹部,取出內髒,用布抹淨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撐開使身體扁平,四肢順直,以微火焙幹,將兩隻合成1對,紮好。這就是蛤蚧藥材。

市場上最常見的蛤蚧

將蛤蚧除去頭足及鱗片,切成小塊,稱為“蛤蚧塊”;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後,烘幹,稱為“酒蛤蚧”。

蛤蚧藥材全體呈扁片狀,頭部及軀幹部長9~18厘米,頭頸部約占1/3;頭稍扁,略呈三角形,兩眼凹陷成窟窿狀;口內有細齒,生於顎的邊緣,無大牙。背部灰黑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四足均具5趾,外第1趾無爪;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部有吸盤。尾細而堅實,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商品蛤蚧要求幹爽,色鮮明,撐麵平整,無斷尾(再生尾6厘米以上),無烘焦,無破裂,無蟲蛀。

虛證哮喘的良藥

蛤蚧味鹹,性平。具有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的功效。古代醫生還記載,蛤蚧能下淋漓,通水道,下石淋,通月經。李時珍則歸納為:“補肺氣,益精血,助陽道,定喘嗽,療肺癰消渴”。現在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肺虛咳嗽,腎虛作喘,虛勞喘咳、咯血?蛤蚧能補肺氣,助陽,定喘咳,所以對多種虛證的喘咳都有治療作用,一般配伍貝母、紫菀、杏仁等藥;若氣虛,配伍人參;腎虛配伍山茱萸等。

2.腎虛陽痿?可單味浸酒服;亦可配伍補腎助陽藥如巴戟天、補骨脂等。

蛤蚧治病方

1.海龍蛤蚧精(《中國中成藥保健品集萃》)——由海龍、蛤蚧、黃芪、人參、何首烏、當歸、枸杞子、沉香等藥組成。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用於神經衰弱,疲勞過度,氣血兩虧,腰酸背痛,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服2次。

2.人參蛤蚧散(《衛生寶鑒》)——人參、蛤蚧、貝母、杏仁等,共研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具有補肺益腎,止咳平喘的功效。用於肺腎兩虛之咳喘。

3.蛤蚧定喘丸(《中國藥典》,成藥)——由蛤蚧、瓜蔞子、紫菀、麻黃、鱉甲、黃芩、黃連、甘草、麥冬、百合、紫蘇子、苦杏仁、石膏等組成。具有滋陰清肺,止咳定喘的功效。用於虛勞久咳,年老哮喘等。水蜜丸,口服,每次5~6克;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