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婦女孕產的良藥——阿膠(1 / 3)

阿膠之得名緣於其產地,《本草綱目》記載:“阿膠本經上品,出東阿,故名阿膠。”

東阿是指山東省東阿縣,它位於泰山腳下,黃河之濱的魯西平原。東阿縣有著悠久的熬膠曆史,早在2000多年前民間就有熬製阿膠的慣例。明清以來,東阿縣阿膠業遂更加興旺,達到了“婦幼皆通煎膠”的鼎盛時期。

東阿縣所產之驢體壯膘肥,毛色烏亮,皮質特別適宜熬膠。該縣的水質特別優良,為洪範九泉彙聚,用之泡皮、熬膠可減少原料汙染,熬成的阿膠保存時期長。東阿縣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故東阿的阿膠生產世代相傳、久盛不衰,素有“阿膠之鄉”的美稱。這裏生產的阿膠,古代作為貢品進貢皇帝,因此又有“貢膠”之稱,現在公認山東東阿縣所產的阿膠是質優的地道藥材。

關於阿膠有個美麗傳說:唐朝初期,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夫妻,男的叫阿銘,女叫阿橋,靠販驢過日。婚後5年阿橋才有孕,分娩後氣血大耗,身體極度虛弱,整日臥病在床,吃了很多藥也未見好轉。阿銘聽說吃驢肉能補,就叫夥計宰殺一頭毛驢。在煮驢肉時,夥計們嘴饞,這個嚐嚐,那個嚐嚐,一下把驢肉吃光了。無奈,夥計們把剩下的驢皮下鍋煮熬化了,成為一盆濃濃的驢皮湯,冷卻後成為膠塊,拿給阿橋吃了。阿橋覺得味香可口,沒幾頓把一盆驢皮膠給吃光了。幾日後奇跡出現了:她食欲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竟比分娩前還好。

幾年後,煮驢肉夥計的妻子也懷孕了,分娩後也氣血大衰,身體十分虛弱,找來郎中,吃了很多補藥也不見效果,夥計忽然想起阿橋吃驢皮膠的事,就向阿銘借頭毛驢殺了,取皮熬成驢皮膠,給妻子吃。結果,不幾日,妻子就氣血回升,身體日益強壯了。自此以後,“驢皮膠大補,是產婦良藥”的說法便在百姓中傳揚開了,阿銘、阿橋就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別的地方生意人也相繼熬膠出售,但沒有滋補功能,由此引起糾紛,官司打到縣裏,縣太爺帶人到阿城實地調查,發現阿城鎮水井與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較重。縣太爺十分驚喜,才知道驢皮膠能補養氣血,除驢皮好之外,還賴此井水。於是下令:隻準阿城鎮百姓熬膠,其他各地取締熬膠。縣令還將驢皮膠進貢給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賞給年邁體弱的大臣,大臣吃後都誇此膠是上等補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將尉遲恭巡視阿城鎮。尉遲恭賞給阿銘、阿橋金鍋銀鏟,召集匠人將阿城的井修葺一新,並豎立石碑。至今,碑文“唐朝欽差大臣尉遲恭至此重修阿井”字樣,仍依稀可見。

阿膠,是用驢皮熬製而成的膠塊,又名傅致膠、覆盆膠、驢皮膠,早在2000多年前的藥學著作中以上好的補品收載。但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用牛皮熬製,唐代以後才逐漸用驢皮熬膠,但其他獸皮,如牛皮、豬皮、馬皮、騾皮等,均有熬製膠者。現在我國藥典規定,凡熬製阿膠,必須用驢皮,其他獸皮熬製的,均為偽品。

市場上最常見的阿膠

熬製阿膠最好在晚秋至次年早春之間進行;選用的驢皮最好是膘肥的黑驢皮。製作阿膠的工序為:

將驢皮漂泡、去毛、切塊——漂泡——煎熬——過濾——濃縮——加入黃酒、冰糖等輔料——冷凝——切塊——陰幹——擦膠——包裝等。

阿膠(塊)

阿膠(塊)為驢皮去毛煎熬製成的膠塊。一般都呈整齊的長方形或方塊形,全體對光照呈琥珀色,平滑而有光澤,質地堅硬而脆,側麵無泡沫狀膠花,斷麵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紅色,半透明。氣微弱,味微甜,以外形平整有光澤,色烏黑,斷麵紫紅色,質脆,味甘,無腥臭氣,經夏而不變軟者為佳。

上等阿膠應該是:色如瑩漆,光如琥珀,麵平如鏡,經夏不軟,堅硬而脆,含而可化,稍腥不臭,甜無他味。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測試是否為上等阿膠:

火試:取4~5克阿膠置坩堝內灼燒,初迸裂,隨後膨脹溶化冒白煙,氣清香,有濃烈麻油香氣,灰燼烏黑色,質疏鬆,呈片或團塊狀,不粘坩堝。

水試:取10克阿膠置熱水(98℃)30毫升中攪拌、觀察,12分鍾全部溶解,溶液呈淺紅棕色,混濁,液麵有少許油滴,放置後不凝集。

阿膠珠是將阿膠小丁塊加蛤粉或蒲黃經炒製而成。呈球泡狀,外表黃白色,內空虛,無糖心,氣香。

婦女孕產的良藥——阿膠

清代鹹豐皇帝晚年無子,懿貴妃好不容易懷孕,又不幸患血證,四方求醫無效,胎兒幾將不保。恰逢戶部侍郎陳宗媯是東阿縣人,他將本地鄧氏“樹德堂”生產的阿膠獻給皇上,懿貴妃服後血證得愈,保住了胎兒,足月生下一男孩,這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懿貴妃“母以子貴”,成為慈禧太後,這是後話。且說當時鹹豐帝大悅,欽賜“樹德堂”店主、製藥師傅鄧發三件禮物:一是四品朝服黃馬褂一身;二是進宮用的手折子一個;三是賜給“福”字作為阿膠品牌稱號。所以“福字牌”阿膠由此名揚天下。

阿膠味甘性平。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的功效。凡以下諸證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