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溫腎壯陽的血肉有情之品——鹿茸(1 / 3)

鹿,曆來被譽為瑞獸、長壽之獸。古代很多醫者對鹿的生理、生活習性亦有很多有趣的描述。李時珍說:鹿性淫,一牡常交數牝,謂之聚麀。性喜食龜,能別良草。食則相呼,行則同旅,居則環角外向以防害,臥則口朝尾閭,以通督脈。另有一本叫《述異記》記述說:鹿千歲為蒼,又五百歲為白,又五百歲為玄。玄鹿骨亦黑,為脯食之,可長生也。鹿乃仙獸,自能樂性。

鹿,古稱斑龍。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將其收為補益上品。鹿茸是雄性鹿的嫩角;骨化脫去角外皮毛後,就稱鹿角。雌鹿是不生角的。雄鹿稱牡鹿,雌鹿稱為牝鹿。

鹿全身都是寶,全身都可作藥用。有一個中成藥叫“全鹿丸”,就是用鹿身上多個部分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是峻補之品。吃過鹿肉的人都知道,寒冬臘月吃了鹿肉,晚上睡覺時就會熱得連被子都要踢掉。

產藥用鹿茸的鹿主要是二種,一種叫梅花鹿,簡稱花鹿;另一種叫馬鹿。這二種鹿過去主要是野生,現在主要是養殖,野生鹿已日漸減少了。梅花鹿分布廣泛,但以東北地區最多。馬鹿主要分布於西北、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根據取鹿茸的方式分鋸茸和砍茸兩種。將雄鹿第1次長出的圓柱形茸(還無分岔),鋸下稱為“初生茸”;3~4歲的梅花鹿進入產茸期,以收取“二杠茸”(含有1個分岔)為主;5歲以上的梅花鹿收取“三岔茸”(長有2個分岔,連主幹即為3岔)。一年中第2次鋸取的茸稱為“再生茸”(又名二茬茸);這些茸是在夏天割過的傷疤上重新長出來的。馬鹿一般收取“三岔茸”和“四岔茸”。采茸時期及采茸種類要視生長情況而定。

鋸茸——梅花鹿一般從第3年開始鋸茸,“二杠茸”每年可采收2次,第1次在清明後45~50天割取,稱“頭茬茸”;采後50~60天第2次鋸取,稱“再生茸”;“三岔茸”則1年隻能鋸取1次,約在7月下旬。鋸茸時要迅速而快,傷口應立即敷上止血藥。將鋸下的茸立即進行燙炸等加工,隨後陰幹或烘幹。這類加工為排血茸的加工方法,梅花鹿茸多加工為排血茸。若鹿茸鋸下後,不要使茸內血液流失,馬上封閉茸的鋸口加工,並經過多次連續水煮與烘烤,通過茸皮滲透作用,散掉茸內水分,把茸血中的色素及幹物質保留在茸體內,這稱為帶血茸的加工。馬鹿茸一般采用這種加工方法。所以我們買到鹿茸片時,有的鹿茸片切麵黃白或白色的,那是除去了茸血的;有的茸片發紅或紅褐色,那是帶血加工的茸片。國外喜歡用帶血的,按理講亦應該帶血的質量好。

砍茸——將鹿頭砍下,再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淨殘肉,繃緊腦皮,再進行燙炸等加工,陰幹。現在砍茸已不多加工,隻是有錢人買來觀賞,它是很貴的,作為補養是不值得了,而且砍頭取茸太殘忍。

市場上最常見的鹿茸

鹿茸分等十分複雜,梅花鹿茸的“二杠茸”及“三岔茸”均各分四等;馬鹿茸分五個等級,很煩瑣,不再敘述。

鹿茸的分枝越多,則骨化越重,質量越差。“三岔茸”遠不及“二杠茸”,價格亦相差很大。“二茬茸”質量亦沒有“頭茬茸”好。初生茸:尚沒有分支的茸。長25~30厘米,直徑2~3厘米。圓柱形,外皮紅棕色至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淺灰色細毛茸。全枝常顯骨化。

梅花鹿茸:又稱“花鹿茸”。枝頂鈍圓,係加工而成,俗稱“回頭”,若較尖者,稱為“撚尖”,側支較主支略細。外皮紅黃色或棕黃色,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俗稱“黃毛紅地”,上部毛密,下部毛較疏。

梅花鹿茸片

梅花鹿茸片:其角尖部切片習稱“嘴片”或“蠟片”,為圓形薄片;表麵(切麵)淺棕色或黃白色,細膩似蠟,半透明,微顯光澤,外圍紅棕色或棕色(皮),無骨質,質堅韌。中上部切片習稱“粉片”,切麵粉白色或黃白色。下部切片習稱“老角片”或“骨片”,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切麵粉白色或淺棕色,中間有蜂窩狀細孔,外圍無骨質或略具骨質,周邊粗糙,紅棕色或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