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名齊人參的補品——海馬(1 / 2)

海馬作為藥用,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最早出現在唐代《本草拾遺》一書中。海馬尚有水馬之別名。

育兒的海馬爸爸——海馬爸爸從不與自己的孩子玩鬧,也不幫助做家務。但是作為父親,雄海馬的確有獨到之處,他能懷孕並生下自己的兒子或女兒。這一奇特而迷人的現象發生在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海洋中。

雄海馬腹部有一個小袋,可用來裝小海馬。每次可裝2000隻小海馬。海馬的孕期從10到25天不等。每當交配季節來臨,“對上象”的雄海馬與雌海馬的尾部就會交織在一起,情意綿綿,很有詩意。更重要的是這種交配動作使雌海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馬的育兒袋裏,而雄海馬也能夠準確地接住卵子。海馬的“愛情”之舞大約持續8個小時。交配前,雄海馬下腹部的腹袋就會脹大,準備接受雌海馬的卵。雌海馬長著長長的產卵管,可將卵子排入雄海馬的腹袋裏。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裏經過數周後,便會孵化成小海馬,準備誕生。這時雄海馬就會用尾巴勾住一根結實的海草莖,不斷地來回彎曲或伸展身體,猶如人類女性生育時陣痛時的痙攣。同時它們腹袋的口微微張開並逐漸擴大。隨後,一隻小海馬從開口處噴了出來,雄海馬不斷痙攣,小海馬也不斷“蹦”出腹袋。小海馬出生後馬上升到水麵吸氣,讓體內的鰾充滿空氣。每隻小海馬約有1厘米長,出生後不久就開始自行攝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馬此時也已精疲力竭。

小海馬出生之後,小海馬的爸爸媽媽就不會再照料並保護它們了。剛剛出生的小海馬很是脆弱,它們不是被其他海洋動物吞食,就是被洋流衝離到有豐富微生物食物的地方。據統計,小海馬的成活率不到千分之五,這正是海馬,也是大部分魚類產下許多卵子的原因。以魚類的平均水平,小海馬的成活率還是較高的,這要得益於雄海馬的育兒袋。

目前,海馬這種特殊的生育方式對物種繁衍後代的益處,生物界還沒有清楚明確的定論。科學家設想這種生育方式,也許可使海馬夫婦節省繁殖後代的時間。當雄海馬孵育卵子時,雌海馬可以準備下一批卵子。專家說,有些雄海馬早上生出小海馬,晚上就會再次懷孕。

海馬來源於海龍科動物線紋海馬、刺海馬、大海馬、三斑海馬及小海馬(又稱海蛆)五種海馬除去內髒的幹燥體。

藥用海馬有進口,亦有國產。商品來源多數為野生,少數為人工養殖。進口品多來源於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小海馬廣泛分布於我國沿海及內灣中潮線至低潮線的海域;線紋海馬及三斑海馬分布於東海、台灣海峽至南海沿海;大海馬及刺海馬見於台灣海峽至南海沿海。

野生海馬多在捕魚時獲得,全年均產,以7~9月份產量多。人工養殖一般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捕收,當海馬長至12厘米以上時可捕收。捕捉後除去內髒,曬幹;或除去外部灰黑皮膜和內髒後,將尾盤卷,曬幹。亦有選大小相似者,用紅線纏紮成對出售。

市場上最常見的海馬

海馬的共同特征是:馬頭,蛇尾,瓦楞身,隻見骨節不見肉。

線紋海馬——呈扁長形而彎曲,體長約30厘米,表麵黃白色。頭略似馬頭,有冠狀突起,前方有管狀長吻,口小,無齒,兩眼深陷;軀幹部七棱形,漸細卷曲,體上有瓦楞形的節紋,具短棘。體輕,骨質堅硬。

刺海馬——體長15~20厘米,黃白色,頭部及體上環節間的棘細而長。

三斑海馬——體側部第1、4、7節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斑。

大海馬——體長20~30厘米,表麵黑褐色。

小海馬(海蛆)——體形小,長10厘米左右,黑褐色,節紋及短棘均較小。

我國海馬的主產地廣東省將商品海馬劃分為大、中、小三等。劃分依據的長度標準是從眼的頂骨處起沿背脊量至翅處脊與尾的分歧點之間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