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花蛇治風,速於諸蛇——蘄蛇(1 / 2)

中醫所指的“風”,包括了風濕疼痛的風、抽搐的風、瘡疥癬癩的風、中風的風等等。治療這些“風”證,蘄蛇的確有較好療效。

蘄蛇,在宋代稱白花蛇,明代《本草綱目》以蘄蛇為名收載,又稱褰鼻蛇,現在還稱五步蛇、大白花蛇、棋盤蛇等。

蘄蛇的來源是蝰科動物五步蛇,若被五步蛇咬著,意是走上五步就會毒性發作而昏倒,是劇毒蛇。過去入藥的蘄蛇主要是野生,現在已大量人工養殖。主產於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台灣的一些地區。

蘄蛇多於夏、秋兩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髒,洗淨,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烘幹,拆除竹片,習稱“蘄蛇鯗”;或除去內髒後直接烘幹,習稱“蘄蛇棍”。

市場上最常見的蘄蛇

蘄蛇呈圓盤狀,頭在中央稍向上,盤徑17~34厘米。頭大扁平三角形,習稱“烙鐵頭”,鼻尖端向上,習稱“翹鼻頭”,口較寬大,習稱“龍頭虎口”,上顎有管狀毒牙一對。背部棕黃色,密被菱形鱗片,有縱向排列的24個白色菱形花紋,習稱“方勝紋”。腹部一般撐開(有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多數(24個)黑色類圓形的斑塊,習稱“連珠斑”。尾部突然收小,末端呈三角形,角質,似指甲,習稱“佛指甲”。

我把蘄蛇具體的特征總結如下,有助於讀者自行識別:頭大扁平三角形,吻端向上翹鼻頭,菱形花紋灰白色,二十四個方勝紋,腹部灰白鱗較大,黑色類圓連珠斑,尾部驟細尾較短,末端角質佛指甲。

蘄蛇入藥時,必須去除頭、鱗片,有時還要去尾。其中藥飲片有以下幾種:①蘄蛇段:蘄蛇去除頭、鱗片後,切成寸段。②蘄蛇肉:蘄蛇去頭,用黃酒潤透後,除去鱗、骨,再幹燥。③酒蘄蛇:取蘄蛇段加黃酒拌勻,燜透,置鍋內,用小火炒幹。

蘄蛇藥材不分等級,商品為統貨。

在古代,醫者認為白花蛇治療風證的功效是卓著的,勝過其他蛇。宋代有位著名醫藥學家叫蘇頌,他生動而諧趣地寫道:“花蛇(指白花蛇)治風,速於諸蛇。黔人治疥癩遍體,諸藥不效者,生取此蛇中段(去頭尾),以磚燒紅,沃醋令氣蒸,置蛇於上,以盆覆一夜。如此三次,去骨取肉,芼以(加入)五味令爛,頓食之。瞑睡一晝夜乃醒,瘡疕隨皮便退,其疾便癒。”這段話翻譯過來大致是說:蘄蛇治療風證比其他蛇的效果好。貴州人治療頑固不愈的疥瘡時,就取花蛇的中段,放在燒紅的磚上,澆上醋,然後再蓋上盆,過一夜。如此反複三次,將蛇肉加入調味品,一頓吃完後,睡上一夜,醒來後疥瘡就像蛇蛻皮一樣神奇地消失了!這雖然是有些誇張,但花蛇善治風證卻是不爭的事實。

蘄蛇味甘、鹹,性溫。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李時珍稱:“蘄蛇通治諸風,破傷風,小兒風熱,急慢驚風搐搦,瘰鬁漏疾,楊梅瘡,痘瘡倒陷。”並說:“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內走髒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現在蘄蛇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風濕頑痹?表現為麻木拘攣,周身疼痛,步行艱難,常與羌活、防風等同用。

2.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與烏梢蛇等祛風之品合用。

3.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常與烏梢蛇、蜈蚣等祛風之品藥同用。

4.麻風、疥癬、瘰鬁,惡瘡?常與烏梢蛇配對應用。

蘄蛇治病方

1.瀕湖白花蛇酒(《瀕湖集簡方》)——蘄蛇1條(取肉),羌活、當歸、天麻、秦艽、五加皮各2兩(約70克),防風1兩(約35克),碎粗末,布袋盛裝,浸米酒中(原方無米酒量,可用2500毫升),封口,7天後開封,飲酒。每次飲25~50毫升,用於治療中風傷濕,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風癩諸症。

2.總錄白花蛇散(《聖濟總錄》)——白花蛇肉、天南星各1兩(約35克),生石膏、荊芥各2兩(約70克),地骨皮2錢半(約7.5克),共為末。每次服1錢(3克),茶送下,每日3次,用於治療腦風頭痛,時作時止及偏頭痛。

3.定命散(《聖濟總錄》)——蘄蛇肉、烏梢蛇、蜈蚣等量,共研末。每次3克。用於治療急慢驚風、破傷風。

4.蛇蠍散(《浙江中醫雜誌》)——蘄蛇、全蠍、蜈蚣各等份,共研末。每天服3克,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

蘄蛇效驗方

1.蘄蛇酒(民間方)——蘄蛇1條(約500克),羌活、防風、秦艽、當歸、五加皮各50克,天麻40克,全蠍10克,白酒2500毫升,蘄蛇切段,連同上述各藥浸泡於白酒中,密封3個月,取出濾汁去渣,取藥酒飲用。每晚飯後服20~30毫升。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用於風濕關節痛,手足痿弱,屈伸不利及中風後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病症的保健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