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發展、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一個小失誤很可能會造成大麻煩。
―、21世紀始於何年
第1條忠告:人為製定的規則一定要完善和統一,要“瞻前顧後”,否則會帶來很多麻煩。
國際社會至今沒有規定新世紀和新千年到底應從哪年開始,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混亂。人類馬上要跨人21世紀了,但21世紀究竟始於何年這一簡單問題全世界仍在爭論。其中一派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為21世紀和新千年始於2001年,另一派則從人們習慣角度出發認為2000年是21世紀和新千年的第一年。其實,21世紀始於何年是人為規定,但為了不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混亂,任何國家都不宜各自為政,自行其事。如果國際權威機構,比如聯合國能出而一睡定音,或許會徹底解決新世紀和新千年始於何年的問題。
公元無零年造成的麻煩
造成混亂的根源是國際通用的公曆紀年是1400年前提出的基督紀年,它的起點定為公元1年,公元1年前的一年定義為公元前1年,沒有公元0年。1626年,人們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較小的年數段,采用“世紀”一詞表示100年的年數段,公元1世紀是公元100年,公元2世紀是公元101200年。因此,公元2世紀始於公元101年,第二個千年始於公元1001年。依次類推,2000年應是20世紀和第二個1000年的最後一年。
公元缺少0年給曆史及天文學研究造成很大不便,一些人在計算公元前和公元後兩個時間的跨度時往往沒有考慮公元無0年這一事實而將年代多算了1年。天文學界為了計算方便,將公元1年記為+1年,公元前1年記為0年,公元前2年記為1年,這就是天文紀年法。
公元無0年的事實往往被忘記,凡計算時間跨越公元前和公元後的曆史事件的年數,都應考慮到這一事實。然而,這一事實卻常常被疏忽。北京天文台的李競曾撰文指出,1989年,我國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而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到1989年隻應是2539周年。1995年4月,北京開始慶祝建城3040周年。史書載,周武王十一年封召公於燕。據考證,那年是公元前1045年。所以,從公元前1045年到公元1995年,隻能是3039年,而絕非3040年。北京的建城3040周年紀念也疏忽了公元無0年的常識,將慶典提前了一年。
數數從幾開始
21世紀始於哪一年實際上涉及人們數數從幾開始的基本習慣。專家認為,通常人們習慣用1作為計數的起點。比如“他是今天來的第一個人”,人們絕不會說成“他是今天來的第0個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人們絕不會說成“第0位登上月球的人”。因此,在計算年代的時候,人們自然會用公元的第1年作為起點,而不會用第0年作為起點。
公元無0年的來曆非常簡單明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卻很難記得公元無0年這一事實,因此就產生了21世紀到底是從2000年,還是2001年開始這一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
科學家的意見
很多對公元曆法起源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並認為這是一個不需辨白的事實。世界上計時和曆法領域最權威的英國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在1996年3月發表新聞公告說,21世紀以及新的千年應始於2001年。格林尼治天文台是針對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關於21世紀始於何年的爭論發表這一公告的。許多地區把2000年作為21世紀和新的1000年的第1年,並計劃在這一年舉行有關慶祝活動。格林尼治天文台負責解釋曆法的彼得安德魯斯博士在接受作者采訪時指出:古代西方人習慣用1作為計數的起點,因此沒有設定公元0年。與格林尼治天文台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法國曆法最權威的法國經度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