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珍惜地球的保護傘——臭氧層(1 / 3)

第14條忠告:1996年10月7日,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最大達到260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歐洲麵積的兩倍半,創造了新的紀錄。大氣層上空的臭氧含量每減少,地麵受太陽紫外線的輻射量就增加2%,人類患皮膚癌者就會增加5%~7%。紫外線的增加,還會引起很多生物的大量死亡,造成某些物種滅絕。臭氧層耗損是人類大量使用用於製冷的氯氟烴引起的惡果。為此,人類必須盡快停止使用氯氟烴,並在將來禁止大規模使用任何有損於臭氧層的物質。

臭氧及臭氧空洞

臭氧,是大氣中自然產生的一種具有特殊臭味的自然微量氣體,由3個氧原子結合而成。臭氧在大氣中的平均濃度,按體積比隻有百萬分之三。在近地麵的潔淨空氣中,臭氧的量隻有0.005~0.05。臭氧絕大部分存在於離地麵25~30千米處的大氣平流層,濃度最大約為10,科學家把這附近的大氣層叫做臭氧層。它是法國科學家法布裏20世紀初發現的。臭氧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天然保護屏障,使其免遭紫外線的傷害。

但是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臭氧層發生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歐洲臭氧研究協調小組的喬伊…法爾曼在80年代中期首先發現了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觀測結果表明,南極上空臭氧空洞的大小和深度,一直在穩定地增加,到1987年,這個空洞的大小已經超過美國大陸的麵積;1994年觀測到的臭氧空洞麵積達2400萬平方公裏;1995和1996年觀測到的空洞麵積都在2200萬平方公裏左右。為什麼會出現空洞?專家們認為,這主要是人類大量使用氯氟烴化學製品引起的惡果。

氯氟烴是一種由氯原子和氟原子同烴結合的化合物,它向上漂浮到臭氧層時,遇到太陽紫外線的強烈輻射,其分子就會被分解,釋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與臭氧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一般一個氯原子可以吃掉10萬個臭氧分子。如果氯氟烴按目前的速度排放下去,到2050年臭氧層中的氯氟烴將增加9倍,這意味著臭氧層的70%將受到破壞,其後果不堪設想。

科學家認為,大氣層上空的臭氧含量每減少1%,地麵受太陽紫外線的輻射量就增加2%,人類患皮膚癌者就會增加5%~7%紫外線的增加,還會引起海洋浮遊生物及蝦、蟹幼體和貝類的大量死亡,進而影響食物鏈,造成某些物種滅絕。

英國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不僅會產生溫室效應,而且還會間接損害臭氧層。二氧化碳的增加將使地球大氣層下部的對流層升溫,其副作用是使大氣層上部的平流層降溫。當平流層的氣溫降到-80%以下時,水和硝酸便凝結成極細小的晶體,一氧化二氯在這些懸浮微粒的表麵產生出新的氯化物,而新的氯化物又在陽光下分解並破壞臭氧層。這樣,二氧化碳間接地充當了臭氧的殺手。

各國對臭氧空洞的觀測及研究

1992年10月13日,阿根廷國家氣象局宣布,到10月9日,臭氧層空洞麵積已擴大到2400萬平方公裏;布宜諾斯艾利斯所受紫外線輻射增強了33%,南極洲地區則增強了220%。科學家預測,如果到2075年這種狀況還不改變,世界上將有4000萬人患皮膚癌,約80萬人將死於此種疾病。

1992年12月9日,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表一份報告指出,1992年的南極臭氧層“空洞”始於9月8日,比往年早;於12月6日結束,比往年晚。它存在13個星期,是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此外,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還在10月12日降到曆史的最低點。更為嚴重的是,1992年“空洞”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衛星觀察顯示,10月5日和10月6日兩天,“空洞”首次延伸到南美洲大陸最南端上空。

科學家認為,1992年大氣臭氧含量的迅速減少應部分歸咎於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的爆發。

1993年6月9日,歐共體委員會通過一項規定,限製危害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這項規定比46個發達國家1987年簽署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規定大大提前一步。根據這項規定,到2014年,歐共體的氟利昂最大消費指標隻能為1989年消費量的2.5%,而《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這一指標為3.1%。規定還要求所有歐共體國家逐步減少氟利昂的消費,以便在2014年完全停止消費這類有害物質。這比《蒙特利爾議定書》所製定的目標提前了16年。規定要求歐共體國家從1995年1月1日起凍結溴基的生產和消費,並爭取在1996年1月1日前把溴基的生產和消費減少25%。

1994年1月20日,英國政府所屬的平流層臭氧監測小組發表報告說,北歐上空的臭氧層變得越來越稀薄,1993年冬天,歐洲上空臭氧層減少了20%~25%。從1992年5月到1993年5月,全球臭氧層的臭氧比1978年開始測量以來的任何一年平均減少2%~3%。

1995年9月12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自7月底開始季節性衰退以來,衰退速度已創40年以來的最高速度,臭氧量平均每天減少1%,臭氧量嚴重減少的區域麵積達1000萬平方公裏,大致相當於整個歐洲的麵積。

1995年9月16日,歐洲北極和中緯度平流層實驗獲得的最新數字表明,在北極18千米高空的旋渦中心內部,臭氧層的損失程度已達每天1.5%,到1996年3月,臭氧水平已下降了50%。在西伯利亞上空的某些地方,臭氧幔已減少了35%,在該地還測得大劑量的紫外線輻射,該輻射與皮膚癌、白內障以及簡單生物的基因損害有關。預計下世紀中期左右,臭氧層逐漸恢複。

1995年10月7日,歐洲聯盟環境官員公布的報告稱,1996年5月?7月,歐洲記錄到2800起低空臭氧含量超過歐洲和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汙染事件,其中76個城市空氣中臭氧含量已達到危險程度。

1995年10月6日,新西蘭國家水和大氣研究所發表報告說,1995年對南極上空臭氧洞的測量表明,該臭氧洞發展迅速,麵積約為2500萬平方公裏,它覆蓋了整個南極大陸及遠至南極圈的周圍海洋,其麵積和擴大的速度與1993年和1994年記錄的水平相當。南極點附近的臭氧量約為100陶普生單位,比60年代和70年代10月份記錄的正常量減少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