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核能——解決能源危機的根本出路(2 / 3)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裏領海權以外,其海域麵積可以向外延伸至200海裏,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專屬經濟區內,有關國家享有勘探、開發、利用、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海底自然資源的主權。

從經濟角度看,海洋的潛力是巨大的。海洋作為綜合的資源整體,擁有水空、水麵、海水及海底等不同空間,還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和多種礦產資源及洋流、潮汐、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據測算,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相當於世界所有耕地的1000倍,每年可以提供的水產品至少可以養活300億人;海洋生物有20多萬種,其中僅魚類就有3萬種,年可捕量9000萬噸以上;海水中鹽的含量如果被提取出來鋪在地球表麵,厚度可達150米……

隨著資源、環境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世界許多國家很早便把經濟發展的目光投向海洋。196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向海洋進軍”的口號,1967年,法國成立了國家海洋開發中心。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說:“為了生存,美國必須把海洋作為開拓地”,“若不明智地利用占地球表麵70%的海洋與海床,美國未來的安全與繁榮將黯然失色。”美國原海軍部長沃納曾說:“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存中,對海洋的依賴性擴大了,而且已經危及到經濟上的安全。”日本推行“海洋立國戰略”,大力發展國際海洋貿易、開發海洋資源,以此帶動船舶工業及鋼鐵、機械、電子等行業的起飛,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港口國家,其國民經濟的80。々以上與港口產業有關。挪威70%的財政收入來自海洋產業。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海洋開發利用的廣度、深度大為拓展:多樣化地利用海洋空間,除了傳統的港口建設和海上航運之外,遊船碼頭、基地、情報信息網等設施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空間逐漸向海洋推進,建設海底隧道、海上人工島、跨海橋梁、海上機場、海上城市將成為下個世紀的熱門話題。海水資源作為巨大的液體礦,除製鹽及提取多種化學元素外,海水的綜合利用及海水淡化向產業化發展。海洋農牧業技術日漸成熟,許多近海海域成為藍色田野和牧場。海洋油氣開發向深於500米的水域發展,所占地球油氣開發的份額越來越大。

實際上,海洋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性早已被人們所認識。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海洋學家狄未斯托克就曾感慨:“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一切。”迄今,凡是海洋事業強大的國家,大都是發達的國家;所有沿海國家的發達地區,幾乎都在臨海地區。海洋與民族興旺、國家繁榮緊緊地連在一起。當今世界上許多海洋國家都把海洋作為開拓地,製定麵向海洋,開發海洋,向海洋進軍的國策。

今天,世界海洋經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裏。據不完全統計,1969年世界海洋產業總產值僅為130億美元,到1992年達到6700億美元,23年增長了50多倍。預計到21世紀初將超過1.5萬億美元。從海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看,70年代初隻占2%左右,90年代初上升到5%左右,預計到21世紀初將上升到10%左右。屆時,海洋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大支柱,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科學家據此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世紀。我國沿海12個省、市、自治區也耕海牧魚,大唱“山海經”。海洋產業的增長速度目前已達22%以上,海洋產業總產值從1979年的64億元,上升到1996年的近3000億元,預計到200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5000億元。

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世界人均占有資源量將會不斷下降。向海洋要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21世紀的必然選擇。

中國燃氣蔚藍色的希望

1998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海洋年”。世紀之交,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海洋。許多專家預言:由於海洋對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1世紀將成為海洋的世紀。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在世界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站在曆史的高度,重新審視蔚藍色的大海,製定發展海洋經濟的方針,迎接海洋世紀的挑戰,對於正在向現代化邁進的中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中國擁有1.8萬千米長的海岸線、6500多座海島,按照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的有關規定,中國擁有主權和管轄權的海洋麵積達300萬平方千米,約合陸地麵積的1/3。若按管轄海域麵積排列,中國在世界海洋大國中排行第五。

國內海洋專家指出,雖然中國海洋經濟在80年代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7%,90年代頭5年更達22%,遠遠超過國民經濟平均增長速度,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海洋產業總體水平仍舊至少落後10年以上。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海洋經濟強國,尚有一段相當長的路程。

雖然沿海各省區在開發海洋產業方麵已邁出了不小的步伐,但無論從經濟統計數據還是從政府對海洋的管理力度、人們的海洋意識等許多方麵來看,中國與世界海洋經濟強國的距離還很大。據統計,1990年,世界海洋經濟總產值已達到6700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值的5%。,而中國同期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產值中所占份額還不到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到2000年我國建設海洋經濟強國實施綱要”項目負責人、中國海洋經濟研究會研究員張海峰認為,海洋經濟強國應從三方麵進行衡量:

第一個標準,海洋及相關產業對本國經濟是否具有較高的貢獻率和顯示度。以中國的基本條件,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1/4,加相關產業後,占1/4~1/3,海洋及相關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即達到了海洋經濟強國的標準。

第二個標準,海洋經濟總量是否居世界海洋國家前列,部分重要指標是否居首位。我國管轄海域占世界第5位,而人均占有麵積則排到第122位。如果我們的海洋經濟總值和人均值隻能與之相應,說明我國僅僅達到了中等發展水平。作為海洋經濟強國的標準,中國海洋經濟總量應進人世界前5名,人均量也相應提前;此外,某些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業,其總量要居世界首位或前3名;除已經居首位的水產養殖業、製鹽業繼續維持其領先地位外,下個世紀,濱海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要進人前列。

第三個標準,是否有能力參與國際海洋開發重大事務。中國要成為海洋經濟強國,不僅要維護自己領海範圍內的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還要有效地利用依國際法律製度有權利用的管理海域和公海的自然資源,積極參加國際區域性和全球性重大海洋科學考察和管理事務,為維護世界海洋開發秩序發揮建設性作用。

對於9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中國人耳熟能詳;而對於屬於我國的37萬平方千米的領海以及近300萬平方千米的可管轄海域,人們卻知之甚少。

我國的廣闊海域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據國家海洋局測算,我國有近海漁場281萬平方千米,近海魚類資源可捕量約占世界海洋魚類可捕量的5%;海洋石油資源量超過240億噸,天然氣超過10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油氣資源量的25%,占世界海洋油氣總資源量的10%;海濱砂礦儲藏豐富,累計探明礦種65種,儲量達1.6億多噸;海鹽產量名列世界第一。此外,濱海旅遊條件優越,有2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5處國家海岸帶自然保護區。

藍色圈地運動

1994年11月16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世界海洋開發與管理步入一個新時代,同時也拉開了海洋世紀的序幕。按照《公約》的規定,沿海國家除擁有作為其領域一部分的12海裏領海外,還可擁有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其他新的管轄海域。《公約》的生效,立即在國際上掀起“藍色圈地”運動,世界海洋新秩序正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