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研究的另一引人注目之處是對克隆出的鼠實施同樣的技術後,又獲得了“克隆的克隆”的第二及第三代克隆鼠,而且祖、母、孫三代50餘隻克隆鼠在基因構成上完全一致。有關獨立實驗室的分析證明,研究過程中沒有混人其他鼠的基因成分。據報道,研究人員獲得的第一個克隆鼠“卡繆麗娜”的出生時間為1997年10月3日。
據悉,除了1998年7月5日誕生的兩頭克隆牛外,日本茨城、鹿兒島、富山、大分櫪木寺縣的畜產試驗場都采用同樣方法進行了克隆牛的試驗,幾十頭克隆牛陸續誕生。
克隆技術麵麵觀
克隆是英文的音譯,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的繁殖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克隆技術的設想是由德國胚胎學家於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學家首先用青蛙開展克隆實驗,之後不斷有人利用各種動物進行克隆技術研究。由於該項技術幾乎沒有取得進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進人低穀。後來,有人用哺乳動物胚胎細胞進行克隆取得成功。1996年7月5日,英國科學家伊恩威爾莫特博士用成年羊體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多利,給克隆技術研究帶來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隻能用胚胎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難關,首次實現了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目標,實現了更高意義上的動物複製。研究克隆技術的目標是找到更好的辦法改變家畜的基因構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學物質的動物。
克隆的基本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後(羅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時間約為6天)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即可產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麼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當羅斯林研究所1996年克隆出小羊多利後,這一成果立即被譽為20世紀最重大的也是最有爭議的科技突破之一。這一突破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利用這一技術可以在搶救珍奇瀕危動物、複製優良家畜個體、擴大良種動物群體、提高畜群遺傳素質和生產性能、提供足量試驗動物、推進轉基因動物研究、攻克遺傳性疾病、研製高水平新藥、生產可供人移植的內髒器官等研究中發揮作用。
在肯定了這種技術的正麵作用的同時,人們更大程度匕表示了對這種技術的擔憂。他們認為如果使用不當,這種技術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在畜牧業中大量推廣這種無性繁殖技術,很可能破壞生態平衡,導致一些疾病的大規模傳播;如果將其應用在人類自身的繁殖上,將產生巨大的倫理危機。
克隆羊多利的身份被披露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也證實他們於1996年8月已經利用克隆胚胎培育出猴子;又有傳說,比利時一醫生已無意中克隆出一個男孩。盡管比利時科學家否認克隆人的報道,但是各國政府對克隆技術在法律和倫理方麵可能造成的影響非常重視,美、德、法、英、加等國紛紛成立專家小組研究這一問題,科學家們也要求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加以限製。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和歐盟委員會負責科研的委員於1997年3月11日分別發表聲明和談話,表示反對進行人體克隆試驗。目前各國對這項技術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製定法律加強對這種技術的管理,並嚴禁用它複製人類。克隆出小羊多利的英國科學家威爾莫特也說,用來克隆多利的那種技術效率極低,在他成功克隆出多利之前該技術曾導致先天缺損動物的出生。將這種技術用於人類是“非常不人道的”。
中國政府也十分重視克隆技術及其提出的相關問題,國家科委和農業部等部門已多次召開有各方麵專家參加的研討、座談會,並就有關問題達成共識。專家們認為,動物克隆技術的成功是科學研究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既有有益的一麵,又有不利的可能,必須采取措施加以規範,嚴格控製住有害的一麵,使這項技術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