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生素與細菌鬥爭的啟示
第81條忠告:抗生素使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得以製服大部分致病微生物。但是,濫用抗生素已經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微生物適應抗生素的能力越來越強,目前許多強力抗生素無法對付的感染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抗生素與細菌的鬥爭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宇宙是一個協調平衡的整體,我們隻能適度地改變其中的某些方麵,如果我們采取過分的行為,那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愆罰,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就會麵臨巨大挑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抗生素使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得以製服大部分致病微生物。但是,隨著七八十年代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微生物適應抗生索的能力越來越強,導致抗生素的療效越來越低。連一些用於拯救危重病人、被醫學界稱為“最後武器”的抗生素,在各種微生物麵前也越來越顯得無能為力。如萬古黴索,80年代初在美國的使用量增加了100倍,但微生物對其抗藥性增加了20倍。各國醫學界認為,如果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諸如肺炎、腸炎等疾病也會因無藥可醫而致人於死地。
美國科學家指出,濫用抗生素已經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目前許多強力抗生素無法對付的感染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據《美閥醫學會雜誌》1996年1月報道,從1980年到1992年,全美死於傳染性疾病的人數增加了58%,其中因為抗生素失靈而死於常見感染的人數大大增加,例如在這12年中,全美僅死於敗血症的人數就增加了85%。對俄亥俄州10家醫院進行的調查也表明,1991年到1994年間,一些常見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病例增加了兩倍。
細菌迅速變異產生抗藥性的能力,促使一些醫藥公司不斷開發新型強力抗生素,但是開發新藥的速度卻總是無法跟上病菌變異的速度。在本世紀結束之前,預計不會有新型抗生素獲準投人使用。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狀況的呢?學術界認為這是微生物進化的結果。在適應各種抗生素的過程中,微生物形成了種種對付抗生素的本領。例如,有的微生物細胞能夠分解抗生素分子,把它們排除出病灶區,擴散到機體其他部分。有的微生物細胞能夠釋放特殊物質,破壞抗生素分子或使其變形而失去作用。鑒於抗生素都有攻擊微生物特定目標的本領,微生物細胞就停止分泌可能成為抗生素攻擊目標的物質,使抗生素失去攻擊目標而失效,或者大量製造這種物質以假亂真,也使抗生素失去效用。微生物的這種“反擊”抗生素的本領,可以錄入它的基因而代代相傳,還可以傳授給臨近的其他種類微生物。
學術界認為,導致微生物反擊抗生素能力不斷提高的因素主要有兩個。首先,濫用各種抗生素,使微生物有了“鍛煉”自己抵抗抗生素能力的機會。其次,在農業中使用類似的殺蟲劑,使微生物存機會在農作物上進行“訓練”後去危害人類和其他動物。例如,荷蘭的農場主使用了與萬古黴素相似的殺蟲劑後,他們以及他們飼養的火雞如果得了腸炎,萬占黴素的療效就大大降低了。
1996年12月7口,英國聖喬治醫院的一個科研小組在英國《柳葉刀》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吃抗生素萬古黴素的“超級細菌”,這一發現再次為人類濫用抗生素敲響了警鍾。這種“超級細菌”是普通腸道球菌的變種,科學家是在兩位患者體內發現這種新增細菌的。1996年2月,兩位年齡分別為60歲和64歲的男子先後在該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後醫生向他們體內注射萬古黴素以防術後感染。此後,醫生們在他們體內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細菌,萬古霄素不但殺不死它’它反而將萬占黴素“吃掉”。研究表明,這種“超級細菌”是腸道球菌的變種。當醫生停用萬古黴素後,這種“超級細菌”因缺少“食物”而死亡。9前這兩位患者皆已康複。
科學家說,在自然進化過程中,某種細菌產生如此大的變異通常需要卜千萬年的時間,但抗生素的濫用使得細菌的適應性越來越強,最終導致靠抗生素為生的“超級細菌”問世。這一發現再次警告人類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其後果將不可設想。
這種情況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關注。歐盟社會經濟委員會1998年在一份題為《微生物抗抗生素能力增強是對社會健康的威脅》的報告中呼籲歐盟各國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采取行政措施限製使用各種抗生素。英國政府率先推出了限製使用抗生素的措施。美國衛生部門計劃建立特別機構,跟蹤全球各種微生物進化、演變情況。俄羅斯學者認為,除了控製使用抗生素以外,各國必須不斷研究、開發一代代新的抗生素去對付日益“狡猾”的各種致病微生物。
後抗生素時代
自1928年青黴素問世以來,抗生素得到了廣泛應用,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與此同時出現了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使得細菌和病毒不斷變異,抗藥性越來越強,世界衛生組織1996年年初曾呼籲慎用抗生素,以防細菌和病毒失控。
其實,慎用抗生素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據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997年8月報道,芬蘭人從80年代末期開始的反對濫用抗生素活動中大大受益,全芬蘭對抗生素有抗藥現象的病例在最近幾年中下降了一半以上。該雜誌指出,過量服用抗生素、特別是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隨意服用廣譜抗生素,容易使人體內產生抗藥性細菌,從而當病人發生普通感染時,無法再通過服用抗生素來治愈。針對這種情況,芬蘭有關管理部門大力動員醫生們減少使用紅黴素等抗生素藥物。結果,這種處方數量很快就下降了一半。1993年,芬蘭的抗生素抗藥性病例在抗生素使用者中高達19%,1996年這一比例就下降到9%。
科學家認為,對於傳染病最關鍵的措施是預防,尤其是兒童接種疫苗工作非常重要。1998年1月12日,由多個國際機構發起成立的兒童接種疫苗倡議組織在日內瓦發表了21世紀兒童接種疫苗戰略報告。這份題為《把握機遇與變化:21世紀接種疫苗展望》的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有80%的兒童接種預防六種主要致命疾病的疫苗。這意味著約300萬兒童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報告同時指出,自1990年以來,兒童接種疫苗的比例一直沒有明顯的提高,而且新的疫苗在發展中國家未能得到廣泛采用。報告說,由於已進人最後研製期的一批疫苗沒有在發展中國家得到推廣,全世界每年有800萬兒童未能逃脫死神的魔掌。即使是現在價格低廉的預防麻疹、乙肝、腦膜炎、肺炎、破傷風、百日咳、風疹等疾病的疫苗也未能得到廣泛使用,因而全世界每年有本應得到挽救的400萬兒童被奪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