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 可持續的文明(二)(3 / 3)

21世紀科學的發展應該更加富存“人性”、史有責任感,這是本次世界科學大會傳遞給人們的最主要信息。科學匕成為填補世界範圍內經濟社會鴻溝的主要手段,因此科學應該更白覺地為人類的利益、為更好地滿足人類發展的端求、為對付疾病和抵禦自然災害服務,這是科學“人性”的主要內容。

在本次大會上,人們還可強烈地感受到,科學的價偵觀和責任感正日益受到科學家的重視。科學界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需求,關注公眾對科學負麵影響的不安,自覺地保證科學知識得到正確應用,這成為代表們的共同呼聲。

本次大會最關注的是如何以科學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其意義遠遠超出了科學。20世紀的科學進步及其引發的技術革新讓人類社會受益匪淺,但科學帶來的益處卻並不均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正在拉大,環境惡化、技術災難、各種新老疾病、軍備競賽等仍然是社會進步的不和辟音。20世紀的科學發展並不是一幅完美的圖景,如何在21世紀消除這些弊端,成為各國代表廣泛討論的議題。

麵對新世紀可以預見的科學空前大發展,世界科學大會確定了“為了21世紀——新的承諾”這一主題。“承諾”的含義是多方麵的:對於各國政府,它意味著更重視科學,給科學的發展以更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對科學界,它意味著更自覺地將科學成果應用於人類福利與社會和平發展,抵製濫用科學;對教育界,它意味著把科學教育作為人類發展和人類素質中最重要的內容予以重視;對經濟界,它意味著更多地支持科學;對新聞媒介,它意味著把向社會傳播科學文化作為義務。

為了推動科學的健康成長,有必要讓社會各界形成一個“大聯盟”。而“承諾”實際來自聯盟的各方,它的實質是要建立科學與社會之間、科學家與社會其他各界之間一種新的良性循環機製。這些思想都在大會通過的《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和《科學議程一一行動框架》兩個文件中得到表述。

1999年7月1日,世界科學大會正式通過了《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及《科學議程一一行動框架》兩份重要文件。《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簡稱《宣言》)對科學發展的現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分析後認為,未來科學知識應該被正確地應用於以下四個方向:以科學促知識,以知識促進步;以科學促和平;以科學促發展;以及讓科學紮根和服務於社。

《宣言》強調了科學工作和科學研究在產生新知識、充實教育文化、創造社會福利及技術進步方麵的關鍵作用,並對基礎研究和社會科學投人的重要性予以確認。《宣言》認為,科學家在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將對全球安全和世界的和平交往做出積極貢獻。《宣言》同時呼籲以科學技術為工具消除衝突的根源及影響,並呼籲增加用於此目的的科研投資。

以科學促發展問題在《宣言》中占據了較大篇幅。《宣言》認為,科學及其應用在發展中的重要性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製定正確的科學和教育計劃、增加投入、仝麵地加強科技實力,已成為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礎,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迫切。《宣言》強調指出,各層次和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為了增進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各國應製定或修訂國家戰略。《宣言》還認為,工業化國家有責任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合作。

關於如何更好地讓科學紮根和服務於社會,《宣言》指出,科學研究和從中獲得的知識,應當始終為人類服務,並應充分考慮對當代人和子孫後代所要擔負的責任。《宣言》強調說,應該以適當的方式對科學倫理問題展開討論,科學家應遵從高的道德標準、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宣言》同時還呼籲I上更多的婦女進人科學領域並參與科學決策。

世界科學大會通過的《科學議程一一行動框架》(簡稱《框架》)是根據《宣言》所確立的上述基本原則而製定出的相應行動準則。文件從基礎研究、科學信息與知識的共享、科學教育、科學決策、科學倫理問題等具體方麵為各國和國際合作提供了一個體現《宣言》精神的框架。

人類社會將曆經不同曆史階段

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是為人類找到動力並大規模應用的過程。這兩次革命中的一係列突破的作用是放大人類肢體力量,延長人類肢體功能。它們引發了工業革命,使人類告別農業時代進人工業時代。

從某種角度講,人類曆史就是滿足人類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的曆史。人類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要是無限的,即便是對於衣食這種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類也不僅僅滿足於溫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衣食需求中的主體已成為精神需求。曆史上,科技的進步大都應用於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滿足了人類物質需求,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精神的追求必然超過對物質的追求,繼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到是順理成章的。

如果把知識經濟時代比喻成一條浩瀚的長河,那麼它的源頭在哪裏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目光拉回1944年1月在英國誕生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上。如果說蒸汽機、電動機是解放人類體力的話,那麼計算機則是人類處理和貯存信息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放人類的腦力。二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後以計算機和通信為龍頭的科技群體的崛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到90年代末期,知識經濟時代初見端倪。

知識經濟的崛起是與因特網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分不開的。自1993年初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以來,全世界掀起一次興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標誌著第2次信息革命的到來。如果說以計算機誕生為標誌的第1次信息革命主要解決的是信息處理問題,那麼第2次信息革命將重點解決信息傳輸問題。它的到來將再次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當人們對第2次信息革命津津樂道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第3次信息革命。第3次信息革命的突破口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目前已被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列為科研計劃的重中之重。人類智能是宇宙間最神秘的現象之一。目前的計算機已具備了人類左腦的邏輯運算能力,但右腦的模糊處理能力以及整個大腦網絡同時處理信息的能力尚不具備。

為了實現人工智能,需要從生物學角度揭開人類思維之謎,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參考;需要從材料學角度研製適合的材料,為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研製提供基礎;還需要以信息技術作為主力軍,最終完成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目前,科學家已在研製模糊計算機和神經網絡計算機,並把希望寄托於光芯片和生物芯片上。專家認為,一個以人工智能為龍頭、以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智能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智能時代將是成熟的知識經濟時代。

在智能時代到來的同時,生物技術也將取得巨大突破,人類將有能力設計和製造生命本身,生命同機器將結合在一起。這一突破帶來的革命將不亞於人類信息處理和傳輸能力突破帶來的影響,這一時代生產資料、生產對象和生產工具將是人造生命及其技術。

與此同時,人類將走出自己的搖籃,向地球以外的空間發展。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定居點為標誌的宇宙開拓時代將到來。因此,我們可以提出由生物技術和宇宙開拓技術為支柱的後知識經濟時代這一超前概念。

千年之交星球意識興起

我們人類剛剛擺脫愚昧狀態。因此,我們必須用星球意識看待我們的曆史、現在和未來。如果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算起,人類開始覺醒的時間隻有450多年,如果從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出版計算,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距今僅310多年,而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距今僅90多年,第一台計算機1944年才問世。人類步人現代文明的時間是如此之短,比起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僅僅是滄海一粟,以致於用人類剛剛擺脫愚昧階段描述當今世界更為恰當。星球意識的興起是世紀之交、千年之交人類進一步覺醒的重大標誌,具有星球意識的人關心的是人門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大災變問題、社會問題等等,甚至關心宇宙是怎麼樣的?宇宙為什麼是這麼樣的?物質從哪裏來的?人為什麼會思考?宇宙的未來如何?時空旅行可能嗎?有描述整個宇宙的終極理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