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離開這個世界。何很多人卻不能體麵地離開這個世界:不管他是多麼偉大、多麼高尚、多麼自尊,一旦病魔到來,他就會被折磨得沒有尊嚴。很多人提出要有尊嚴地活著,也要有尊嚴地死去。人有決定自己死的方式的權力嗎?人有權選擇安樂死嗎?這是我們20世紀的人留給21世紀後代們的一個難題。1996年9月22日,澳大利亞達爾文市,66歲的男子鮑勃登特勇敢而平靜地走向死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安樂死法律死亡的人。世界首部安樂死法1996年7111日在澳大利亞北部生效。此後,澳大利亞共有4人使用了這部法律進行安樂死。然而安樂死並沒有得到大家的公認。1997年3月2514,澳大利亞廢除了世界上第一部安樂死法。
如果說以往的科技華:命使得人類從宏觀匕認識了地球、太陽係、銀河係乃至整個宇宙,從微觀上認識了分子、原子、電子和質子,那麼21世紀科技革命的重點將回歸到生命現象、人類自身和宇宙最神奇的現象之一人類智能。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1997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21世紀科技發展前瞻》的文章指出,21.世紀的科技將“著重研究生命現象、心理與認知過程以及人、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運動規律”。
1997年5月,美國公司研製的“深藍”電腦擊敗了國際象棋男子世界冠軍卡斯珀洛夫,人工智能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更讓人擔憂的是,有機體完全可以同無機體結合在一起,在動物身上植入芯片已不稀奇,而1998年8月21口,英國裏丁大學的一位電子學教授凱萬沃威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芯片植入體內的人。這個植人胳膊的芯片長23毫米、寬3毫米,外層裹有一層玻璃,它可以接受外界傳來的信號,能探測體內信號,並能向外發射佶號。它對存貯有關植入者的個人信息,在設存電子保護係統的地方,計算機可以根據體內芯片發出的無線電波喪明植入者的身份,決定是否放行。機器將可能與人體結合在起,存未來學家預測,未來將微型超級計算機植入人腦也可能變成現實,那時人到底是機器,還是人,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
一些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將成為21撻紀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它以信息技術為主體、以生物技術為前導、以新材料技術為基礎,它將揭示智能的機理,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工模擬。這次科技革命將觸及人類社會最核心的領域,必將給人類提出係列至關重要的問題。機器會比人聰明嗎?機器人會不會統治世界?既然機器幹得又快又好,還需要人幹什麼?
以科技為核心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高科技犯罪、貧富差距擴大、核武器的威脅等等。這勝問題仍將遺留到21世紀,新千年。與此同時,人類始終麵臨大災變的威脅,除了地震、洪水、火災等傳統災難之外,我們不能絕對排除人類在新千年遇到外來天體撞擊地球,甚至外星人入侵等特大災難。
當然,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總體上人類是向好處發展的。1998年,美國一些研究人員聯手出版的《世界的真正形勢》一書認為人類正在進人一個前所未有的富足和繁榮的時代。世界居民現在比上個世紀更加富裕和健康,生產、消費和飲食也比曆史任何時期都要好。這並非僅僅指發達國家,即使非洲最貧困的國家的形勢也有好轉。從較大的曆史跨度看,形勢非常令人鼓舞。例如,從來沒有如此多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能夠獲得信息、教育、娛樂和文化。在其他時期,這些是僅限於貴族和居民中非常富有的階層才會得到的機會。最近100年,人類的預期平均壽命增加了一倍。過去造成數以百萬計人民死亡的疾病已經或者正在找到治療方法。新的技術正在創造出越來越有效的機器和運輸工具,能夠節約能源,節省原料和自然資源,並且造成的汙染要比數十年前輕得多。糧食產量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速度。食品正變得更加便宜,從1980年起,食品價格下降了57%。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無比光明的未來並不是靠守株待兔就能實現的。這需要我們進行理智的思考和選擇,需要我們付出心血,需要我們做出犧牲。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負麵影響,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20世紀著名的美國科幻作家阿希莫夫(1920—1992)曾在其作品中反複闡述製約未來智能機器人的“機器人三定律”,它既保證了這種技術的發展,又保證了這種技術不會危害人類。今天的科幻,很可能是明天的現實。人類在即將進人新世紀、新千年之際,克隆羊多利引發的全球大思考意義深遠,它為未來科技發展提出以下基本框架。
第一,借鑒製約核能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經驗和環境保護的經驗,擴大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的適用範圍,使得科技沿著不危害人類自身、人類社會及環境的方向發展。
第二,在盡可能廣的範圍內幵展有關科技與人類末來的大思考、大討論,讓老百姓廣泛了解科技的負麵影響,在此基礎上廣納眾議,客觀、全麵和深刻地了解科技發展與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第三,建立全球科技發展監控機構,各國設立子機構,總體規劃人類科技的發展。英國於1996年6月17日成立人類基因監控機構,以調查人類基因技術對科技、經濟、倫理、立法等的影響,使基因技術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克隆羊多利身份公開後的2月27口,該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一些國家也成立了有關機構。各國和國際社會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此類機構的管轄範圍擴大到整個科技領域。
第四,盡快研討並製定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科技發展國際法和與之配套的各國法規。
第五,中國應盡早開展這方麵的工作,因為這一領域將出現類似製約核能技術和環境保護領域中出現過的國際競爭。工作開展得越早我們就越主動,在未來的競爭中就越處於有利地位。
五、星球意識
第84條忠告:以科學促知識,以知識促進步;以科學促和平;以科學促發展;讓科學紮根和服務於社會。
第85條忠告:在以人工智能為龍頭、以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成熟的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同時,生物技術也將取得巨大突破,人類將有能力設計和製造生命本身,生命同機器將結合在一起;此外,人類早晚要走出自己的搖籃,向地球以外的空間發展——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定居點為標誌的宇宙開拓時代將到來。因此,我們可以提出由生物技術和宇宙開拓技術為支柱的後知識經濟時代這一超前概念。
第86條忠告:人類剛剛擺脫愚昧狀態。如果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算起,人類開始覺醒的時間隻有450多年。星球意識的興起是世紀之交、千年之交人類進一步覺醒的重大標誌。我們必須用星球意識看待我們的曆史、現在和未來,把握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
世界科學大會
世界科學大會1999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作為20年來首次舉行的全球性科學大會,本次大會將作為一次總結20世紀科學成果和不足、展望21世紀科學發展方向的重要會議,載人科學發展史冊。
在解釋為什麼要召幵這次大會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0世紀的科技進步使人類文明從蒸汽時代發展到太空時代、電子時代,天花被徹底消滅,人類的壽命延長了10?20年。但是這些進步也是有代價的:大氣汙染日益嚴重,全球變暖造成的幹旱、水災和風暴越來越頻繁,飲用水和森林越來越少,許多動植物瀕臨滅絕。現在,大眾在關心科學進步速度的同時越來越注意科學的發展方向。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生產轉基因豬用於人體器官移植,克隆羊、克隆牛,甚至克隆人和創造新物種等,這一切不得不使人們對某些“科學犴人”產生恐懼心理。而科學界對此表示的態度太沉默,對公眾心理和公眾輿論太不重視。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要讓公眾表述他們對科學帶來的問題的看法,探討在21世紀來臨之際這些問題與社會的關係,並就此展開辯論。
本次大會的根本目的在於“更好地利用科學知識”。參加大會的約2000名代表在6天的會議期問,並沒有將目光局附於科學本身,而是更多地討論了與科學進步相關的社會話題:人類如何一致努力確保科學的健康發展,讓其更多地造福社會;建立一個怎樣的科學倫理標準來防止濫用科學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負效應;如何縮短科學發展中的南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