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 可持續的文明(二)(1 / 3)

第83條忠告:我們堅信,在總體上人類是向好處發展的。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無比光明的未來並不是靠守株待兔就能實現的。這需要我們進行理智的思考和選擇,需要我們付出心血,需要我們做出犧牲。

克隆羊多利的問世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大同時又是最有爭議的科技突破之一。由此引發人們的思考,其意義不亞於成果本身。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隨著科技對社會各領域影響的日益擴大,以科技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展,怎樣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人類進人新千年前的重大課題。

以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標誌的第一次科學革命距今僅300餘年,而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創立、計算機的發明僅僅是本世紀11:半葉的事情,比起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它們的曆史僅僅是滄海一粟。即便如此,過去幾打年科技仍以空前的力量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在20世紀末開始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站在新世紀、新千年的門檻,可以預見科技將更迅猛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科技這把雙刃劍將變得更加鋒利,人類在利用它造福社會的同時一定要慎重地考慮科技的負麵影響,因為科技發展中的一個小失誤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

在即將過去的世紀、即將過去的千年中,人類已經不止一次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全球變暖、臭氧層受損、沙漠化加劇、物種滅絕、核武器的威脅。就連計算機最初一批設計者在表達年份時簡單地使用了2位數字也造成困擾世界的“千年難題”,僅僅為了避免2001年與1901年在計算機9期表達中的混淆等類似的小問題,一些專家估計全世界將付出兒千億美元的代價。

1997年2月24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克隆成功小羊多利,這立即在全球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1年後的1998年7月5日,兩頭雌性克隆牛在日本誕生。緊接著,7月23日出版的世界權威學術雜誌《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采用一種新競隆技術用成年鼠的體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三代共50多隻克隆鼠,這是人類第一次用克隆動物克隆出後代。僅2年時間,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鼠等上百個克隆動物相繼問世,這種以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降動物的技術驟然間呈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麵。在為科技的突破欣喜之餘,人們最關心的是克降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強烈衝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和中聞等國家政府,世界衛生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紛紛表示嚴禁從事克隆人類的研究。

然而一些人士指出,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做出的僅僅是最基本的決定,如何使克隆技術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還需要做出艱苦的努力。英國科技委員會1997年3月20口發表報告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製定克隆技術法規。克隆多利的酋席科學家伊恩“威爾莫特認為,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看,如果不及時製定有關國際法,克隆人類的技術幾年內就可能問世。

盡管各國政府、各有關國際組織都紛紛表示禁止克隆人,似仍有個別科學家提出克隆人的汁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芝加哥一位科學家理查德德‘錫德。1998年1月6日,理查德德“錫德在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采訪時宣布了克隆人的計劃。這立即在世界上引起軒然大波。時隔半年,錫德乂爆出新聞。1998年9月5日,錫德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宣稱將克隆自己,並說他的妻子已經同意為他懷克隆胚胎。1998年10月4日,錫德在英國電視台第5頻道中聲稱要每年製造500個克隆人,並認為“任何阻止科學進步的企圖都是徒勞的。人們應該看到克隆的種種優點,而不應該擔心它的負麵影響。”1998年12月14日,韓國科學家宣布在克隆人方麵取得突破,他們已經利用一位30歲左右婦女的體細胞克隆成功一個胎芽,如果將它植人子宮則可能發育成為克隆嬰兒。不過,由於克隆人麵臨的眾多問題,韓國科學家放棄了進一步的實驗。對於克隆人,一些科學家和其他人士認為“不妨從正麵看待這項技術的發展,如果能借助這項技術改善遺傳基因中先天疾病,對社會也是好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專家斯爾佛相信,5年內世界會出現第一個克隆人。克隆人——是冒天下之大不違,還是第一個吃螃蟹?這一爭論仍在繼續。

嚴禁克隆人為多數人接受,然而是否允許克隆人的部分軀體以提供移植用器官卻智仁互見。1997年10月,英國巴斯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宣布利用基因技術培育出無頭隻有軀幹和無軀幹隻有頭部的蟾蜍胚胎。如果將這種技術與克隆技術配合使用,那麼將可在人造子宮中培育出含有指定器官的部分身體。由於這種技術在倫理、法律等方麵提出的問題尚未得到解答,該小組培肓成功的這些胚胎成型後3天即被消滅。

無獨有偶,1997年10月,美國凱斯傳斯頓雷瑟夫大學羅伯特懷特教授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宣布對猴子成功地施行了換頭術,其中術後存活最長的超過1周。懷特教授認為這種技術應用到臨床僅需25至30年的時間。但他也指出,應用這種技術存在倫理道德方麵的巨大爭論。其中一個例子是能否將一個瀕臨死亡者的頭部移植到由克隆技術得到的一個年輕健康的軀體上以延長其生命。

不僅是克隆技術,在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整個生物科學領域,不斷有關係到倫理道德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提出。近年來,基因圖譜測繪工作成果斐然,但也產生了能否申請基因專利之爭,有人認為隻要符合現有的專利申請條件,人們可以將發現並改造過的基因作為專利,但也有人指出,基因是決定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核心力量,如果基因專利過多,那麼將損害人類的整體利益。盡管如此,英國《自然》雜誌於1996年4月發表統計數據說,到1995年全世界有關人類基因的專利已愈千項,其中日本、美國公司擁有的此類專利最多。

科學家已發現越來越多的與疾病有關的基因。近年來美國和英國一些保險公司提議對人壽保險投保者實行基因檢查,如果投保者攜帶的疾病基因較多,則需多交保險費。但這一提議在美國和英國引起爭論,一些人士認為這將導致新的基因種族歧視,因為正如無法選擇膚色一樣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基因。1998年1月20日,美國副總統戈爾提議製定法律,禁止歧視基因素質不良的雇員。

基因技術在農牧業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並且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績,轉基因大豆、轉基因西紅柿等紛紛上市。但人們逐漸發現通過基因技術改良農作物也會產生副作用。1997年10月30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法國國立農業研究所的論文說,他們在油菜中移植了一種抗除草劑基因,並將這種油菜勻親緣關係很遠的雜草混合種植,結果經過4代繁殖後雜草也具有了抗除草劑基因,成為“超級雜草”。科學家指出,使用基因技術改良農作物實際上是用人工選擇代替幾十億年的自然選擇,能否用人工選擇代替自然選擇,代替到什麼程度是基因技術應用領域麵臨的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將會出現類似抗生素與細菌之間“道髙一尺,魔高一丈”的惡性循環。

大自然是一個演化了幾十億年的完美整體,如果強行違背自然規律,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牛本來是吃草的,但如果我們強迫它們吃肉,特別是吃同類的肉,吞下同類的骨頭,那麼這些被逼急的了牛也會“咬人”——震驚一時的瘋牛病就是讓牛吃肉帶來的惡果。生物技術由於直接涉及人類本身,因而它順理成章地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除此之外,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同樣的問題。可以說本世紀下半葉崛起的高科技群已經而且必將進一步觸及人類社會的一些核心問題。

因特網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在給人類描繪美好明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初見端倪的問題。因特網上色情、暴力信息源源不斷,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盡管控製這類信息的規定和軟件不斷問世,但從技術上仍很難禁止這些信息的傳播,實際上也是屢禁不止。塑料等化工材料的大規模應用使得現代男子精子數量在過去50年內下降了一半,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國立衛生研究所於1997年11月24日分別發表的報告再次證實了這一結論。

科技的進步,已觸及“是生還是死”這種核心倫理問題。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有可能選擇自己後代的出生一一生命的誕生很可能像工廠生產產品那樣,科學家可以把不同的基因組合製造出新的生命。很多人士認為在實施這種生物技術前首先要驗證兩點:實施這種新技術會滿足病人或其家庭的一個未得到滿足的需要嗎?它對社會有害還是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