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高血壓的藥物調理調血壓(2 / 3)

為何服降壓藥時要配維生素C或路丁

治療高血壓病,尤其是在治療Ⅲ期高血壓、高血壓腦病和高血壓危象時,經常合並使用維生素C或路丁。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它們本身雖無降壓之功,但對預防高血壓腦溢血似有一定的作用,故臨床上常用其作為高血壓病的輔助治療藥物。

維生素C又稱維生素丙、抗壞血酸,屬水溶性維生素,新鮮蔬菜和水果如橘、橙、番茄、菠菜、棗等均富含本品,臨床所用的為人工合成品。

維生素C在體內參與糖的代謝及氧化還原過程,是人體合成細胞間質和膠原纖維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若其不足或缺乏時,便會出現細胞間質溶解、減少、變薄和含水量增多等病理現象。由於人體的一切組織都是由細胞和細胞間質所組成的,如果將細胞比作砌牆用的磚塊的話,那麼,細胞間質則猶如黏合磚塊的灰漿和泥漿,是構成組織時粘接細胞的一種粘合劑。故一旦細胞間質減少時,許多組織如血管、骨骼、牙齒的結構就會出現病理改變,其中以毛細血管的損害最為突出,表現為滲出性出血。維生素C能促進細胞間質的合成,因而具有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作用,所以它可用於高血壓腦溢血的預防。關於維生素C為何能促進細胞間質合成的原理,目前尚不明了,有人認為與其有助體內的脯氨酸轉化為羥脯氨酸有關,後者是合成膠原纖維時的一種必需氨基酸。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的高水平狀態,可能有助於防止健康人患高血壓。如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了血壓正常的67名健康人和241名健康與高血壓患者共存的人群後發現,他們的血壓值均與維生素C的濃度呈負相關。科學家認為,維生素C抗高血壓的機理與其能消除損傷血管基底膜而導致血壓升高的自由基有關。

路丁,又名香苷、維生素P,存在於芸香葉、棗、杏、橙皮、番茄等內,槐花、蕎麥花內含量尤為豐富。現供藥用的路丁大多由槐花和養麥花中提取而得。本品具有維持或增強毛細血管正常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的作用,缺乏時毛細血管壁脆性增加。其作用機理可能在於路丁能夠抑製透明質酸酶。透明質酸酶能水解透明質酸,而透明質酸是構成毛細血管壁和其他組織細胞間質的基質,透明質酸水解後,毛細血管的抵抗力即降低,通透性和脆性亦增加,因而容易出血。所以,臨床上常將路丁用於高血壓的輔助治療及防治腦溢血等。

為何降壓藥要從小劑量開始

高血壓病患者服降壓藥物治療時,應先從小劑量開始服用一段時間(約1周)後,如果血壓控製不理想,可以考慮兩種降壓藥物聯合應用,對大多數病人來說,同時服用兩種降壓藥,血壓是能夠降到理想水平的。當血壓降到理想水平後,維持1~2個月,若血壓一直保持穩定,再逐漸減第二種藥,直到用“最小劑量”的降壓藥維持血壓在理想水平為止。這個“最小劑量”就叫維持量,維持量要堅持長期服用,不可隨意停用,否則血壓又會升高,前功盡棄,還得從頭開始。

常用中成藥有哪些

目前,有很多可以治療高血壓病的中成藥,但其療效較為確定,臨床常用的中成藥主要有以下幾種:

杞菊地黃丸:其具有滋腎陰、清肝熱的作用,適用於腎陰虛引起的頭暈、眼花,目澀、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年老體弱、病程較久的高血壓病。每次9克,日服2次,適合長期服用。

腦立清:其具有鎮肝潛陽降逆作用,用於氣血上逆的頭目眩暈、頭疼腦漲的高血壓病。每次10~15粒,口服2~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

清腦降壓片:其具有滋陰清肝,潛陽降壓的綜合作用,適用於頭目眩暈、失眠煩躁、耳鳴耳聾、舌頭少苔等肝陰虛、肝火旺的高血壓病。口服每次4~6片,孕婦禁忌。

龍膽瀉肝丸:其具有清肝火、瀉濕熱的作廂,適用於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頭痛、頭脹、頭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肝經實熱的高血壓病。按肝火症狀的輕重適量服用。口服每次6~9g,日服2~3次。

當歸龍薈丸:其具有清肝瀉火、通便導滯的作用,適用於體質壯實、麵紅目赤、煩躁不安、大便秘結、頭痛頭暈較劇甚至嘔吐抽搐等肝火較盛的高血壓病。每次6克,日服2~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

中西藥合用效果好嗎

多年來對中藥的研究發現,在降血壓方麵,某些中藥雖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通常主張中西藥合用起到輔助調理的協同作用,如市麵上銷售的珍菊降壓片、複方羅布麻片、山綠茶降壓片等藥中其實主要成分是西藥,但患者很容易認為是用“中藥”來降壓,實際上能夠起到降壓作用的還是藥片中的西藥成分,如:珍菊降壓片中每片含有的可樂定30μg、氫氯噻嗪5mg,複方羅布麻片中每片含有的雙肼屈嗪1.6mg、氫氯噻嗪1.6mg。某些中藥成分,如珍菊降壓片中的珍珠、野菊花,隻是用來對抗一部分由於可樂定所引起的口幹、頭暈等不良反應,而並非僅僅靠它們來降血壓。

因此,不要認為珍菊降壓片、複方羅布麻片、山綠茶降壓片是純中藥,副作用小而一味地去吃。另外,不吃西藥隻吃偏方或中草藥常不能平穩、良好地控製血壓。

高血壓患者如何合理應用降壓藥

應用降壓藥降低血壓是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療法。據美國不久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調查,發現合理應用降壓藥的高血壓病患者與不用降壓藥的高血壓病患者相比,平均壽命可得到提高。因此,凡被確診為高血壓病並由醫生決定需用降壓藥物治療者,必須堅持應用降壓藥。在用藥過程中,應堅持以下“五要三不要”的原則。

五要是:

(1)要根據不同的類型、分期和有無並發症的存在,由醫生決定采用何種適宜的降壓藥,自己切不可擅自濫用。

(2)對輕、中度高血壓,要選一種降壓藥,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大劑量,達到降壓目的後,再逐步改為維持量,以保持血壓不再增高。

(3)病情較重的要聯合應用幾種降壓藥,可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

(4)要密切注意在應用降壓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以便及時發現並加以糾正。

(5)用藥過程中,要經常測量血壓,根據血壓變化而調整藥物劑量。

三不要是:

(1)不要憑自我感覺增加或減少劑量,以免出事。自我感覺是不可靠的,如頭暈,血壓高時可以出現頭暈,而血壓低時,也會感到頭暈。

(2)不要自己擅自更改藥物的種類或劑量。

(3)不要輕信傳言和廣告,切莫停用降壓藥而改用偏方、秘方或用保健品代替降壓藥,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血壓驟升應如何用藥

高血壓病雖說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但由於病因複雜,患者的個體差異大,因此治療也比較複雜。一般來說,對高血壓病的治療,應堅持用藥個體化,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用藥方案,並根據血壓的動態變化(一般規律為傍晚血壓開始下降,午夜降至最低,淩晨又開始回升,上午至中午達到高峰),安排用藥時間,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療效。

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壓的波動。

患者在情緒激動、外傷、感染及其他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很容易使血壓突然升得很高,這對高血壓病人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此時,必須采取應急措施控製血壓。以往,緊急降壓一般都是靜脈注射利血平或硫酸鎂,這種方法不僅不適合家庭使用,而且效果也並不十分理想。近年來,已有許多快速型降壓藥(如心痛定、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等)投放市場,這些藥物不僅起效快,作用強,而且使用方便,隻須舌下含化便能起到快速降壓的良好效果。例如,舌下含服心痛定10mg,2小時收縮壓便能下降40mmHg,舒張壓可下降15mmHg。因此,高血壓病患者一旦出現血壓突然升高,即可選用這些藥物應急,待消除引起血壓突然升高的原因,血壓恢複到原來的水平時,再按原先製訂的治療方案用藥。當然,必要時還應去醫院請醫生做一檢查。

哪些患者可停降壓藥

一是那些通過治療血壓控製十分滿意,且治療時間較短(在5年以內)者可考慮逐步減藥乃至停藥。如成功停藥一年仍無複發,說明可以停藥。但停藥後必須堅持運動鍛煉、限鹽、禁煙等綜合性預防措施。

二是血壓上升幅度不大,如收縮壓低於145mmHg,舒張壓低於85mmHg,且無冠心病、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可停用藥物,改用生活方式幹預手段來控製血壓。所謂生活方式幹預,是指嚴格控製食鹽攝入量(每日6g以下),每日進行有氧運動45分鍾(慢跑、球類或遊泳)以及堅決戒煙、控酒,通過生物反饋方法(如氣功等)放鬆緊張情緒等。在停藥期間,需反複測量血壓,最好每天一次,如血壓無明顯誘因而急劇上升,則應繼續服藥。

三是那些已查明“病根”的症狀性高血壓,如腎動脈狹窄、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β胰島細胞瘤的患者,治愈原發病後可以停用降壓藥物。

總之,高血壓病人減藥停藥都應在醫生嚴密監控和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能急於求成,草率行事。

高血壓病如何進行藥物治療

1.一般患者的首選藥——利尿劑

藥物治療原則:自最小有效劑量開始,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如降壓有效但血壓控製仍不理想,可視情況逐漸加量以獲得最佳的療效;強烈推薦使用每日一次、24小時有效的長效製劑,以保證一天24小時內穩定降壓,這樣有助於防止靶器官損害,並能防止從夜間較低血壓到清晨血壓突然升高而導致猝死、腦卒中和心髒病發作。這類製劑還可大大增加治療的依從性,便於患者堅持規律性用藥;單一藥物療效不佳時不宜過多增加單種藥物的劑量,而應及早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聯合治療,這樣有助於提高降壓效果而不增加不良反應;判斷某一種或幾種降壓藥物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更改治療方案時,應充分考慮該藥物達到最大療效所需的時間。在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前過於頻繁的改變治療方案是不合理的。高血壓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一旦確診後應堅持終身治療。應用降壓藥物治療時尤為如此。

降壓藥物的選擇:目前臨床常用的降壓藥物有許多種類。無論選用何種藥物,其治療目的均是將血壓控製在理想範圍,預防或減輕靶器官損害。新指南強調,降壓藥物的選用應根據治療對象的個體狀況,藥物的作用、代謝、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參考以下各點作出決定:治療對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險因素;治療對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腎病、糖尿病的表現;治療對象是否合並有受降壓藥影響的其他疾病;與治療合並疾病所使用的藥物之間有無可能發生相互作用;選用的藥物是否已有減少心血管病發病率與死亡率的證據及其力度;是否適合所在地區降壓藥物品種供應與價格狀況及治療對象的支付能力。

利尿劑可分為:①噻嗪類(中效利尿劑):其中以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塞)最常用。②袢利尿劑(高效利尿劑):常用的藥物為呋塞米(速尿)。③保鉀利尿劑(低效利尿劑):常用的有氨苯蝶啶(三氨蝶啶)、螺內酯(安體舒通)和阿米洛利(鹽酸氨氯吡咪)。噻嗪類利尿劑的主要副作用是低鉀血症,也可影響血脂、血糖和血尿酸的代謝。

利尿劑主要用於1、2級(輕、中度)高血壓病,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或並發心力衰竭時(痛風和血脂異常病人慎用)。小劑量可以避免低血鉀、糖耐量減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可選擇使用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塞)12.5mg(半片),每日1~2次;吲達帕胺(壽比山)1.25~2.5mg,每日1次。呋塞米(速尿)僅用於並發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每日劑量為40~60mg);氨苯蝶啶50~100mg/d,螺內酯(安體舒通)40~120mg/d;阿米洛利10~20mg/d。

此類藥物可減少細胞外液容量、降低心排血量,並通過利鈉作用降低血壓,降壓作用較弱,起作用較緩慢,但與其他降壓藥物聯合應用時常有相加或協同作用,常用作高血壓的基礎治療,主要用於輕中度高血壓。這類藥物可影響血液電解質代謝,用藥過程中需注意監測。此外噻嗪類藥物還可幹擾糖、脂、和尿酸代謝,故應慎用於糖尿病和血脂代謝失調者,禁用於痛風患者。保鉀利尿劑因可升高血鉀,應盡量避免與ACE抑製劑合用,禁用於腎功能不全者。

吲達帕胺是一種具有鈣拮抗作用的利尿劑,利尿作用有限,降壓效果好,副作用較少,其主要機製是抑製血管平滑肌鈣離子內流。臨床服用方便,單用有效,一般無代謝副作用,不影響性功能,是較好的第一線降壓藥物。

利尿劑若與小劑量鈣離子拮抗劑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聯合應用,降壓效果更佳。若是作為長期用藥,則應注意電解質的變化,掌握血鉀水平不可太低。對中老年高血壓病人,由於血管硬化,血壓不宜降得太低或太快,要能保證心、腦、腎等需要器官的血流量,故不宜與胍乙啶、美卡拉明(美加朗)、樟磺咪芬(阿方那特)等強降壓藥合用。所以選擇利尿劑與傳統降壓藥比較好。

噻嗪類利尿劑的降壓地位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被推薦為第一線降壓藥。該藥價廉易得,降壓療效確切,尤其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療效更為顯著。但該類藥物也有一定缺陷,即對糖、脂代謝有一定的幹擾,易引起電解質紊亂等。90年代之後由於鈣離子拮抗劑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的興起,認為這兩類藥物不僅降壓療效較好,且有逆轉左心室肥厚,改善糖、脂代謝的作用,因而受到臨床醫生及病人的普遍歡迎,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噻嗪類利尿劑的降壓地位因而大大下降。自1995年專家認為鈣離子拮抗劑硝苯地平(心痛定)會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以來,鈣離子拮抗劑治療高血壓和冠心病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利尿劑在降壓中的地位又有顯著回升。

近年來經研究證明,若小劑量應用雙氫克尿塞(每日6.25~12.5mg),對糖、脂及尿酸代謝並無明顯不利影響。高血壓合並心力衰竭、水腫時,適當排水利尿尤為重要。對於2,3級(中、重度)高血壓病,單用一種降壓藥物療效不理想時,若配以小劑量利尿劑,可以明顯提高降壓效果,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加小劑量利尿劑,可有明顯協同降壓效應。新型利尿降壓藥吲達帕胺(壽比山)降壓效果穩定持久,對糖、脂代謝影響較小。1993~1994年美國、英國等5個國家高血壓處理委員會提出建議,推薦利尿劑仍作為第一線降壓藥。利尿劑降壓作用確實,價格便宜,非常適合我國國情,隻要合理配伍。劑量適中,仍可作為治療高血壓的首選藥物之一。

2.經常選用的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單獨應用時,具有安全、溫和而有效的特點,也可與其他降壓藥(如利尿劑、鈣離子拮抗劑等)合用,可減少副作用,並增加降壓效果。常用的有阿替洛爾(氨酰心安)、美托洛爾(倍他樂克)等。β受體阻滯劑適用於以下幾種病人:①合並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人。②心率偏快的病人比單純血壓高者更易發生心血管危險事件,應選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

應用β受體阻滯劑應注意以下問題:①用β受體阻滯劑在病人清醒狀態下,心率不低於50次/分。②此藥有誘發或加重支氣管哮喘的作用,所以有支氣管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的病人應禁用或慎用。③β受體阻滯劑可加重嚴重心力衰竭病人的程度,有可能掩蓋個別糖尿病病人的低血糖症狀,故糖尿病病人要慎用。④此藥可使血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⑤其他副作用有失眠、疲乏、運動耐量減少等。

β受體阻滯劑以普萘洛爾(心得安)為代表,目前有阿替洛爾(氨酰心安)、美托洛爾(倍他樂克)、比索洛爾(康可5)等新一代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相繼問世,主要降壓作用是減少心輸出量和抑製腎素分泌,作用特點是對交感神經興奮性、心輸出量較大的高血壓病人,能迅速改善心悸、氣短、頭痛等症狀,具有溫和的降壓效果,對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人,具有二級預防作用。

β受體阻滯劑主要用於1,2級(輕、中度)高血壓,尤其是靜息時心率較快(>80次/分)的中青年病人或合並心絞痛時。心髒傳導阻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與周圍血管病病人禁用;Ⅰ型(胰島素依賴型性)糖尿病病人慎用。可選擇使用美托洛爾25~50mg,每日2次;阿替洛爾25mg,每日1~2次;比索洛爾2.5~5mg,每日1次。β受體阻滯劑可用於心力衰竭,但用法與降壓完全不同,應注意。最好能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用。

3.α受體阻滯劑

α受體阻滯劑以呱唑嗪為代表,其能選擇性阻滯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體,進而用於治療高血壓病,不良反應少,是一類療效較好的降壓藥。呱唑嗪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首劑應用出現所謂“首劑現象”,表現為較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眩暈、暈厥、心悸等,在首次給藥後30~90分鍾出現。

α受體阻滯劑的降壓作用為中等偏強,適用於2,3級(中、重度)高血壓病及並發腎功能障礙者,與利尿劑合用效果更好。這類藥能同時改善血脂代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左心室肥厚,因此也適用於高血壓合並糖尿病、血脂異常的病人。呱唑嗪0.5~1mg,每日2~3次(首次為0.5毫克),然後逐漸增加劑量。特拉唑嗪的一般劑量為2~20mg,每天1次,也應逐漸增加劑量。此外,它還能改善排尿困難的症狀。目前國內主要應用的α受體阻滯劑有呱唑嗪、特拉唑嗪。此類藥物需要多次服藥,其副作用有頭暈、心悸、體位性低血壓。目前國際上最新的α受體阻滯劑多沙唑嗪控釋片,每天1次,可以24小時平穩控製血壓,同時可以減輕副作用。

4.鈣離子拮抗劑

鈣離子拮抗劑也叫鈣通道阻滯劑,簡稱鈣拮抗劑,是高血壓病治療中一類非常重要的藥物,我國有一半以上服藥治療的高血壓病人應用鈣離子拮抗劑。國際上的重要臨床研究顯示,亞洲病人對鈣離子拮抗劑更敏感,也更容易堅持治療。那麼,鈣離子拮抗劑是如何降低血壓的呢?這一類藥物該如何正確使用呢?

鈣離子拮抗劑可分為:①二氫吡啶類,其組成一個“地平”群,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尼卡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非洛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絡活喜)、尼莫地平、尼伐地平等;②非二氫吡啶類,如地爾硫革(恬爾心)、維拉帕米(異搏定)等。

鈣離子拮抗劑可用於各種程度的高血壓,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壓或合並穩定性心絞痛時。心髒傳導阻滯和心力衰竭病人禁用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不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時禁用速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優先選擇長效製劑,例如非洛地平緩釋片(拜心同)5~10mg,每日1次;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絡活喜)5~10mg,每日1次;拉西地平4~6mg,每日1次;維拉帕米緩釋片120~240mg,每日1次。一般情況下也可使用硝苯地平(心痛定)或尼群地平普通片10mg,每天2~3次。慎用硝苯地平速效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