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國大詩人郭沫若先生在其著名詩篇《鳳凰涅槃》中歌吟道:

五百年來的眼淚傾瀉如瀑。

五百年來的眼淚淋漓如燭。

流不盡的眼淚,

洗不盡的汙濁。

澆不熄的情炎,

蕩不去的羞辱。

……

昕潮漲了,

昕潮漲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漲了,

春潮漲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漲了,

生潮漲了。

死了的鳳凰更生了。

鳳凰涅槃,民族複興,現代化的實現,正是近代以來全體中國人的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追求與燃燒的激情理想。這一理想與追求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更加宏大的舞台上波瀾壯闊地展現著。為職業的學者來說,迫切需要從理論上科學回答如下幾個基本的和實質性的問題:一是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的現代化發展的內生邏輯是什麼?二是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是什麼,這種經驗能否形成現代化的一種知識?三是究竟什麼樣的因素充當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或者說,誰是引領中國發展和進步的力量?

假如在改革開放30年後,我們還不能科學全麵地回答這三個問題,那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就可能仍隻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完整的和科學的理論,就不足以實現百年來中國人的現代化夢想追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奮鬥、公平、正義,也需要包括政治家、企業家、學者在內的全體人民的思想創造。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發展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核心概念。從時序和內容上看,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theory)研究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係理論。而它的曆史淵源可追溯到社會學古典學派思想家的諸多理論,譬如,馬克思的社會分工與社會化大生產理論,迪爾凱姆(EmileDurkeim)的社會分工與社會整合理論、馬克斯·韋伯的理性化主義精神等。結構功能主義是現代化理論的方法論基礎,其強調社會結構要素的相互依附性,強調社會文化特征的可度量性和社會內在的自動平衡體係的重要性。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係理論(theworldsystemtheory)先後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占據主導地位。經典現代化理論強調傳統到現代的變遷,強調社會分化與整合,認為現代化是一個係統變遷過程,包括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世俗化、集中化、理性化等。依附理論主要用“中心”和“邊陲”之間的不平等關係來解釋非西方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為什麼不發達的原因,即一種外因論。世界體係理論則一方麵繼承了依附理論從世界體係的整體動態角度來分析社會發展的優勢;另一方麵在“中心-邊陲”的結構中增加了“半邊陲”,避免依附論二分法的簡單化。雖然現代化理論在後兩個階段受到一定的衝擊,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作為一個學術流派又重新抬頭,重新獲得日益增強的社會影響。現代化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傳統”與“現代”,什麼是“傳統”,什麼是“現代”,如何實現“傳統”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如何處理“現代化”與“本土化”的關係等構成了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議題。

改革開放以來,曆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紛紛投入現代化的研究中去。其中,羅榮渠、錢乘旦、厲以寧、陸學藝、鄭杭生、李培林、童星、謝立中、吳忠民等學者的研究引人注目。從中國經濟社會建設的經驗材料中,學者們對現代化理論作了精辟概括,如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厲以寧的“轉型發展理論”和陸學藝、鄭杭生、李培林等的“社會轉型理論”等。在中國區域發展模式研究中,學界主要歸納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等。關於現代化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一些學者已經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