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這就是說,生產勞動本身孕育著社會曆史發展的一切萌芽,社會發展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勞動過程的逐步展開,是生產勞動發展的結果。因此,人的生產實踐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手段,社會發展的本質就是包括生產實踐在內的社會實踐。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現代化實踐有否形成現代化的“地方性知識”?這些現代化的地方性知識是否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意義,並能豐富和完善已有的現代化理論知識?它對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具有什麼樣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這一係列的問題都使我們深深感到有必要深入研究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現代化發展實踐,提出符合“社會事實”與曆史邏輯的本土性的解釋框架和理論概念,社會化小生產理論框架的提出正是這種努力的一種嚐試。

我們力圖避免過去一些研究中將西方概念、理論生吞活剝、簡單照搬的比附性所帶來的片麵和尷尬,努力擺脫一切預斷,從外在於人的意識、具有普遍性、並對個體意識有強製作用、可以為並必須為人們所認識的“社會事實”本身出發,按照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方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人們對曆史認識的一種最一般的觀念,它認為,曆史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一種主觀建構的形態,雖然曆史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在實驗室裏複製,但在掌握盡可能多的曆史資料與田野調查所得的經驗事實以後,是可以對曆史過程加以描述、認識,並獲得較為本真的映象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經濟生活是社會生存的基本方式,物質生產的狀況決定著精神生產的狀況,勞動者是物質生產的主體。熊彼特說過,社會學家馬克思進行工作的手段主要是廣泛掌握曆史和當代的事實。他不僅使用巨大的曆史圖景而且也能使用種種曆史細節來說明他的社會見解,他用穿透亂七八糟不規則的表層深入曆史事物的宏偉邏輯的眼光抓住這些事實。,堅持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經驗事實與理論演繹相統一,根據曆史漸進中的“社會事實”,建構起一個解讀中國現代化“地方性知識”的理論框架,並試圖以這種本土的“地方性知識”為當今現代化知識體係增添浙江或中國的元素。

按照西方現代化理論理解,現代工業的發展隻能是一種高度集中化的大生產方式,現代社會生產組織必然如韋伯所說的企業與家庭、家族的分離,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的消解與現代性確立的過程。但從浙江改革開放30年現代化實踐來看,卻走出了一條分散化的工業道路,走出了一條家庭、家族與企業緊密結合的道路,走出了一條充分利用傳統來發展現代化的道路。我們把這種生產實踐形式稱之為“社會化小生產”。

社會化小生產是根據中國尤其是浙江社會生產的基本“社會事實”而提出來的一個試圖解釋中國本土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理論解讀。按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說法,小生產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基本生產單位,社會化大生產一個本質內涵就是社會分工及生產的相互依存關係。

而社會化小生產則是相對於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社會生產實踐形式,這種生產實踐形式是一種以家庭或家族為基本生產單位、以社會分工和市場為聯結紐帶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實踐方式既有著傳統社會裏“小生產”方式的特征,即以家庭或家族為基本生產單位,以親緣、地緣、業緣為主要生產網絡;同時又有著現代社會裏“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即以社會分工為基礎,以市場為紐帶,以專業化生產為形式。這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晶。這種以家庭、家族為基本生產組織形式,以草根力量和現代社會分工為主流的發展方式是一條較典型的以內生為主的發展路徑。這種內生性體現在對人民意願和創造的尊重,體現在草根階層是發展的主體,體現在充分利用發掘本土的資源,體現在對傳統的重視,同時也體現在利用本土文化經驗對外來的經驗文化模式加以吸納和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