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聰明做人,智慧做事(3 / 3)

2.美國前總統裏根平素性情溫和,但偶爾也要發點脾氣。他發起怒來會把鉛筆或眼鏡扔在地上。不過,他總是很快就平靜下來了,恢複情緒。一次他自動對他的侍從人員說:“你看,我在很久以前就學會這麼個秘訣:你發怒時,如果製不住自己,不得不扔掉一些東西來出氣的話,那麼應該注意把它扔在你的麵前,可別扔得太遠,這樣,撿起來就省力多了。”有些煩惱未必要依靠外物來宣泄,而可以自我宣泄。如果把心胸放開闊一點,一來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二來不會將煩惱轉嫁於他人,這樣你就可以贏得更多的朋友。因為人總是樂於跟開朗的人打交道。怎樣控製無益的情感

人人都友好,天天都快樂。這是每個同學的願望,也是同學們健康成長的有利環境。可是,有些同學經常處於悔恨、苦惱、憂慮之中,這些無益的情感程度不同地影響了他們的進步,也影響了正常人際關係的建立。請看幾個例子:王芳同學對老師有意見,認為老師不喜歡她,總是找她的茬兒,為此她經常處於憂慮之中,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她覺得考大學沒希望了,愈發悲觀起來。這是因為和老師有矛盾,進而對前途擔憂而產生的無益情感。

孫玉山同學小時候患小兒麻痹造成右腿肌肉萎縮。有的同學叫他小瘸子,他也看不起自己,常常疏遠別人。特別是看到同學們跑步、打球時,他更加憂傷。這是因為身殘引起的無益情感。

田蘭蘭同學初一是三好學生,初二期末評選三好學生時,由於有幾個同學沒投她的票而落選。她對那幾個同學耿耿於懷,關係緊張,並從此一蹶不振,結果初三也未被評上三好學生。這是因為失掉榮譽、對同學有意見而萌發的無益情感。

還有的同學僅僅因為買了一件東西不稱心,或者聽到別人的一句閑話,或者受到別人的一句批評,就好幾天心裏不痛快,甚至向無關的人發泄情緒。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這些無益的情感都是同學們對外界事物做出的心理反應,都有人際關係上的誘因。客觀事物紛紜繁雜,給人帶來喜怒哀樂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一個人來說,控製無益情感使之一瞬即逝,是可以做到的。

以下幾種控製無益情感的方法可供同學們選擇:

第一,把現時放在首位。每當遇到產生無益情感的誘因時,頭腦要冷靜,可以自我暗示說:“過去的事情不可挽回,過去的生活不會重返,懊悔、苦惱、憂慮都無濟於事,與其讓無益情感糾纏自己,不如振作精神,從頭開始。”文學家席勒說過:“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般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董必武為《中學生》雜誌題詞:“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可見,最重要的是現時,現時是不能回避的,一切希望都在現時之中。珍惜現時,以飽滿的精神和熱情麵對現時,生活才能快樂,成功才有希望。試想,如果王芳同學不因老師找茬兒(假如這是真的)而憂愁,而是奮發自強,怎見得不能取得優異成績?不能考上大學呢?

第二,不要埋怨別人。自己情緒不好,固然有外界的誘因,但如果能正確處理,就會使無益情感轉變為有益情感。田蘭蘭同學如果不把自己未當上三好生的責任推給別人,而是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用行動博得同學們的好評,初三還會被評上三好學生。再如聽到別人說閑話而生氣的人,並非隻有生氣或爭吵這兩種選擇。如果沒有第三者把閑話轉告他,他是不會生氣的。

可見是否一定要生氣全在於自己。如果聽到別人的閑話,不反擊不報複,而是一笑置之,或有則改之,既不會影響和同學的關係,也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當然,這需要心胸開闊,有度量。

第三,學會主宰自己的命運。一是要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不事事依賴別人。凡事都依賴別人的人,他的情感最容易波動。二是要熱愛自己。哪怕自己相貌不佳,個兒不高,身有殘疾,但它是屬於自己的,是可愛的。那位右腿萎縮的同學應該愛自己的右腿,鍛煉它,使用它,和同學們一起快樂地生活。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我感到逐漸虛弱,所以我趁著我還能覺出心中的烈火,趁著我的腦子還清楚,我就趕快抓緊每一分鍾的時間。死亡在守候著我,這就更加強了我對生活的渴望。我不是一小時的英雄。我戰勝了自己生活的一切悲慘遭遇:瞎眼、不能動、劇烈的疼痛,盡管這個樣子,我仍然是非常幸福的人。”任何因自己的不幸悲哀的人,向這位鋼鐵戰士學習,都可以成為一個堅強的樂觀的人。

第四,培養廣泛的生活興趣。有些同學缺少愛好,生活不充實,無益情感就會乘虛而入。拿嚴冬來說,有的同學詛咒它,有的同學卻破冰冬泳,冬泳給他帶來的是生活的樂趣。如果你有廣泛的生活愛好,讀書、看電影、打球、聽音樂等都有興趣,那麼即使煩惱找上頭來,你也可以用生活的樂趣擠掉它。一個人要學會自己找樂,比如買東西排長隊很煩人,有的人就罵罵咧咧,還會為此與人爭吵。可如果你利用這段時間背幾個外語單詞,或者觀察人的表情,構思一篇短文,豈不是一件樂事。

第五,把產生無益情感的原因、結果記在本上,看看這些無益情感對你對搞好人際關係有什麼好處,這樣你就會看到與其讓無益情感壓抑著你,不如記取教訓,再遇到無益情感的誘因時,想辦法轉憂為喜。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沒有評上三好學生,考試的成績不佳,犯錯誤挨批評……都不必背包袱,更不要向別人發泄不滿,隻要總結經驗教訓,堅定信心,抖擻精神,迎來的將是人們的笑臉和光明。

健康、樂觀的情感有利於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又能給同學們帶來無窮的快樂。希望同學們都能用健康、樂觀的情感取代無益的情感,天天都過快樂的生活。

做人不要過分精明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與他人爭破頭皮,從來不肯吃一點小虧。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獲利不少:比如公司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最後剩下一件,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以某種借口將其據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又或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這個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便借故推給其他同事,自己則一身輕鬆……

這樣的精明,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十分實用,實際上正是為人處世中的一大禁忌。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認真仔細、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他人相處時做到寬容別人,那麼就沒有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由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集體。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果你要認真地計較的話,每天你隨便也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氣的事情。如:被人誣害、因別人犯錯而受連累、受人冷言譏諷等等。有人不即時發作,暗自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裏,伺機報複,但這種仇恨心理,不單無法損害對方分毫,更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自食其果。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好,有些人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人歡迎,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同事關係的產生。有些人在與他人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占,工作揀輕的幹,好處往高處要,看別人時戴著顯微鏡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就總是網開一麵、另當別論。這樣的人怎麼會招人喜歡?又怎麼能擁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呢?!

相反,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為一點點的蠅頭小利與他人計較。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他人佩服和歡迎呢?

所以,在與他人相處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胸懷大度”的原則,盡量不要與他人計較瑣碎的利益,要目光長遠,寬容大度,才能有所作為,同時也能為自己和他人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氛圍。

我們應該告訴自己,有時候自己吃點小虧未必是壞事。

有的人與他人的關係不好,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錙銖必較,老是爭求種種的“好處”,久了難免惹起他人的反感。而這些東西未必能帶給你很多的好處,反而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並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得不償失。如果對那些細小的不大影響自己前程的好處,多一些的謙讓,這種豁達的態度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適當“讓利”,吃點小虧,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體現了你的能力,也會加深你和他人之間的感情。欲將取之,必先予之,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

一輩子不吃虧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吃虧”。

人與人之間你來我往,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總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虧。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鏈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就不能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世界就得照顧萬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虧是無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計較不休、自我折磨呢?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所不同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無論怎樣抱怨也無濟於事。最明智的態度就是避免提及別人,避免與人比較這比較那。而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

有個沙石廠老板,沒有文化,也沒什麼背景,但是他的生意卻出奇得好,而且曆經多年,長盛不衰。說起來他的秘訣也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當他與每個合作者進行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

這樣一來,凡是與他進行合作過一次的人,都非常願意與他再次繼續合作下去,並且還會因此而給他介紹一些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這樣一來也都成為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是可以想一想當所有人的小頭都集中起來,那麼不就明顯地成了最大的大頭,到最後真正的贏家還是他自己。

以這種寬容的姿態去看待所謂的“吃小虧”,你就會有一種好的心境,就會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