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聰明做人,智慧做事(2 / 3)

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縱覽古今中外,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是襟懷坦蕩,度量恢弘,抱著“以和為貴”的處事態度。而度量狹小者,不僅於他人沒有好處,就是於自己也是沒好處的。以和為貴,寬容一點,生活會更快樂。

以和為貴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它既是人倫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們的喜怒哀樂應保持適當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情欲失和,行為偏激,背離人道。這些內容都是貴“和”思想的集中體現。生活的和睦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離不開朋友、上下級、人己關係的道義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們都能以和為貴,那麼在與人交往時,人人都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別人。

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隻要我們能寬容忍讓,就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有助於與人和睦相處,才能更好地與別人相處。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人無完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寬容合作的基礎;互相諒解,互相寬容,追求和諧是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得到真正友誼的前提。同時,以和為貴是人際交往關係的準則。

由此可見,也隻有度量寬宏、以和為貴的人,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

相傳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老禪師是一個能容人之人,主張的就是以和為貴。寬容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教育,它昭示著教育者的大度與力量。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交往、有接觸,就難免有碰撞、有摩擦,而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和摩擦,需要我們用寬闊的胸懷去容納他,懂得以和為貴,與人相處和諧,就會提高自己駕馭生活的能力,掃除生活中的煩惱,享受生活樂趣,從而讓你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的關係建立得更堅固。

小故事大哲理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人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葉府老家的人很神氣,修院牆要張家退讓三尺。張老夫人寫書信給張英,張英見信後回複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令家丁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為通誼之家。化怒為力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會遭遇到挫折和失敗,情緒的平衡因此受到破壞,如果把什麼都悶在心裏,久而久之難免會得憂鬱症。無害的合理宣泄,可以疏導你心中的怨氣,化憤怒為力量,能使自己盡快地走出陰影,輕鬆愉快地走向生活。

當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時,心中的怒氣大有衝決之勢,這時你不妨確立一個“假設敵”,把無限的不平之氣都發泄在它的身上。

現代心理學發現,發怒是由於心理上失去平衡或者是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滿足引起的。可見,隻要是生活的現實中有感情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會在某時某地因某事而大發脾氣,關鍵是要注意發怒的場合,尤其是發怒的方式,切忌一時衝動,弄得身敗名裂。

以筆作武器,將心中的話兒傾注在紙上,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宣泄方式。一般地說,通過寫詩、記日記等,可以有效地宣泄鬱積在心頭的不平之氣,使情緒恢複平靜。同時,人們在情緒失衡狀態下的感受,是一種有意義的體驗,對於創作者則尤其寶貴。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為了理解筆下的人物特別是那些不幸的人物,作家就得能夠痛苦才行。不然,作家就難免“扯謊”、“誹謗”和“誣蔑”,或者“乘機發表淺薄而蒼白的思想傾向”。阿·托爾斯泰更進一步說道,作家隻有經曆了希望、喜悅、振奮,也經曆了痛苦、失望、頹喪以後,才可能把握整整一個巨大的時代,《苦難的曆程》正是這樣產生的。可見,情緒失衡以及它的忠實記錄,往往是一筆財富。自然,用文字攻擊、影射別人,隻會加深仇恨,也加劇個人的苦惱。這與我們所提倡的合理宣泄是毫不相幹的。

我們應該懂得,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沒有能力應付突如其來的厄運。憤怒、消沉、自暴自棄都無濟於事,反之,化憤怒為力量成就大事,借厄運之機磨煉意誌,人才能扭轉不利的局麵,成為生活的強者。有的同學脾氣壞,常常為一些不順心的小事大動肝火。同學們都被他橫眉立目拍桌子打板凳的樣子嚇怕了,逐漸對其敬而遠之,再也不想聽他發怒時的吼叫了,往往事情一過,這位同學也很後悔,覺得實在不必要為些小事大動肝火,鬧得彼此心裏都不痛快,人際關係還挺緊張,於是也想壓住火氣,可常常是越壓越感到怒氣難忍,最終還是爆發出來。可見,要想與別人友好相處,還真要學會一些正確的方法哩!那麼,要製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冷靜地對事情作客觀的分析。因為對事情的不正確的看法,常常是誘發怒氣的根本原因。因此,每當你要發火時,不妨問一問自己:這點事情值得發火嗎?比如有的同學在馬路上騎車和別人撞車了,不容對方說一句話,就大聲叫喊起來:“你是怎麼騎車的?會不會騎車呀?懂不懂交通規則?……”於是出言不遜,一瀉千裏,而且越說越急,簡直要跟人家動起手來。可是如果你冷靜一想:在馬路上難免被別人撞一下,盡管有時不是自己的責任,但是也不應該衝著人家大吵大叫。要知道,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撞,同樣也沒人喜歡去撞別人,至少也該讓對方有機會說聲“對不起”,或者解釋一下吧!還有的同學就因為家長偶爾一兩次沒有把早飯準備好就大叫大嚷,好像自己整天都吃不飽,穿不暖,受多大的委屈似的。然後,發完一通脾氣,自己就上學走了,可家長心裏很難受。事實上,為這一點小事真不值得發火,因為所有的家長都疼自己的孩子,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不好,何況都是中學生了,遇到這種事情本來自己可以在上學的路上買一些東西來吃,可為什麼就不能夠自控,非要鬧得家長和自己都不痛快呢?

第二,理智地找出自己氣惱的真正原因,不隨便遷怒於人。有的同學有一點兒不順心,就亂發脾氣。本來是考試沒考好,自己心裏覺得窩火,就衝著同學或家長撒氣。有的同學在家裏被父母教訓了一頓,心裏不痛快,就到學校裏莫名其妙地和同學們生氣了。如果你要問他為什麼事生氣,他能夠說出一大堆無關緊要的原因。事實上這是在為他的行動找借口,但是真正的痛苦和矛盾並未解決。發怒者以為這樣就可以使原有的問題緩解,不知道過一段時間壓力感又重新出現,那時將又是一陣無名的憤怒。所以,想要改掉發怒的壞習慣,就得找出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明白遷怒於他人、他事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恰切地表達自己不滿的原因。比如,在馬路上跟人撞了車,畢竟是一件不高興的事情,如果認為是對方的責任,那麼完全可以指出來,不必忍氣吞聲,日後耿耿於懷。不過也不應該發火,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隻要把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了。有的同學知道自己脾氣不好,遇事也想忍一忍,可是控製不住,最後爆發了。例如,某同學平時很愛整潔,他非常愛護自己的書本。他的好朋友不注意小節,借他的書看,由於不小心,書看完了也翻髒了。這位同學一看很不高興,可還是忍著沒有說什麼。但一忍再忍,當好朋友第三次將弄得髒兮兮的《上下五千年》還給他時,他想到自己這套嶄新的書竟變成了這個樣子,就再也忍不住了,他衝著朋友大聲叫嚷,指責他三番五次地把自己的書弄得不像樣子。他們倆為此別扭了好長時間。他原本就不滿意朋友的做法,隻是覺得礙於朋友的麵子,忍了又忍,但到後來還是忍不住爆發了。其實,這位同學隻要及時對朋友說出自己的不滿之處,既能使人家及早注意,使自己生氣的“氣源”消除,又不至弄到大爆發而傷害了感情。

第四,科學地選擇合理的泄怒方式。有的同學發起怒來,不是打架摔東西,就是破口罵人,這些泄怒的手段都是不足取的。因為打過、罵過之後,自己可能還會為此感到後悔,覺得沒麵子又缺乏修養,而且事情未必能解決,雙方都極不痛快。所以,要盡量選擇一些更合理的泄怒方式。下麵我們提供幾種方法:

一是情境轉移。火氣上來的時候,對那些看不慣的人和事往往是越看越來氣,越看火氣越大,在這種時候,最好離開使自己發怒的場合。這樣“眼不見心心煩”,或換個使自己平靜的環境,或找一個幽靜的地方欣賞鳥語花香。這樣,心也平了,氣也和了,然後再來冷靜地想想怎樣處理為好。

二是能量宣泄。人要發怒的時候,體內憋著很強的能量,就像噴發前的火山。壓抑了不僅有傷身體,而且還可能會積成更大的怒氣,但隨便發脾氣,又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那麼怎麼才能既使能量宣泄出來,又不刺傷別人呢?

有這麼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大量的體力勞動或較劇烈的體育運動消耗、釋放能量;也可以找一個信賴的朋友盡情傾訴自己的不滿。這樣,既不傷害別人,也能使自己恢複平靜。

三是肌肉放鬆法。憤怒時,人的肌肉組織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例如怒目圓睜、雙拳緊握、咬牙切齒等。不僅如此,人的胃部收縮,甚至痙攣,可謂“一觸即發”。如果自己有意識地把這些緊張部位漸漸放鬆,會防止怒氣爆發,為處理問題贏得時間。

四是挫折超越。挫折是發怒的直接源泉。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挫折,“製怒”就難上加難。所謂挫折超越藝術,就是指以達觀的心態對待逆境、挫折,不患得患失,斤斤計較。這樣,不論遇到多大的麻煩,都能既不遷怒於人,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吸取經驗,再接再厲,當然如果遇到挫折也就不會隨便發怒了。

以上講述了製怒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人是有理智的,而怒氣不過是一種情緒表現。所以,每個同學都要善於運用理智,將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製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以平穩的態度來擺事實、講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讓對方心服口服;而寬恕和諒解有時比傷害、侮辱更能震撼人的心靈。隻要我們肯下功夫學會製怒的正確方法,他人肯定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理智、大度出自內心的佩服。那時,我們自會達到“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遊魚可數”的全新境界。

小故事大哲理

1.有一位著名富商,對於自己發泄怒氣的方法,說得十分有趣。他說:“當我自知怒氣快來時,連忙不動聲色地設法離開,立刻跑到我的健身房,如果我的拳師在那裏,我就和他對打,如果拳師不在,我就猛力捶擊皮囊,直到發泄我的滿腔怒火為止。”日本有些企業,也盛行這種方法。在工廠裏專門設一房子,裏麵掛有經理、老板的像,對他們有意見的員工大可在房間裏大罵,直到發泄完怒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