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聰明做人,智慧做事(1 / 3)

遇事要冷靜

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實在沒有控製住,發了火,生了氣,失了態,怎麼辦?無它,趕快降溫滅火。這還算你的一個好處,你的火來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滯,叫做日月之蝕,叫做迅雷暴雨之後,仍然是雨過天晴。人做不到無過無咎,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將錯就錯,變本加厲,諱疾忌醫。

人要活得有意義,學會自控則必不可少。而自控是需要理性的,而不是唯唯諾諾地去充當強者的墊背,更不是在逆境中屈膝地生存。自控的內涵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欲望的自控;二是情緒的自控。如果一個人在欲望和情緒的自控能力上都出了問題,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很失敗的人。

欲望是和動物的生命同生共滅的產物。人和動物不同之處,就在於能用理性支配或主導自己的欲望,而動物這方麵與人類就沒有可比性。

此外,自控力差者還時時地表現在人的情緒失控上。比如有些年輕人心浮氣躁,遇到不順心的事沒三下兩下就急躁得很,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不是動嘴就是動手動腳與人相向,這都屬於不冷靜的處事態度。不冷靜的人心態是有問題的,古人說“心賊難防”,意思就是說心態有問題者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恰恰是他自己。

練好自控力,增強自控力——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言、失手、失足,會多一份珍重。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要把你變成什麼樣,隻有自己要把自己變成什麼樣。完善人格修養,以自律為前提地把握好自控能力,你才會立於不敗。

所以,我們說遇事,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千萬要冷靜、切不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人大多是因為遇事欠冷靜。實際上,遇事冷靜地考慮一下,可能會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效果通常是好的。比如,當你的朋友因為某個問題與你爭吵

起來,你可能很有理由,但你的朋友卻不講理,且與你步步相逼,這時你很可能壓抑不住自己,想動手。如果這時你強製自己冷靜一下,控製住自己的感情,或是暫時避開一會兒(這絕不是你弱),等對方也平靜下來,再與他講道理,那麼你既可以不失去這個朋友,而且還可以表現出你的大度。相反,假如你控製不住自己,對朋友大打出手,失去朋友不說,還可能釀成惡果,得不償失。

當然,我們說遇事要冷靜,並不等於做事猶猶豫豫,毫不果斷。遇事冷靜隻是做事前的充分準備,而且冷靜需要的時間並不長,可能隻是幾分鍾或幾秒鍾的時間,但這短短的幾分鍾或幾秒鍾可能會幫助你更好地解決問題。可以這樣說,經常進行理智的思考,遇事冷靜,不但不會延誤時機,相反會培養你的果斷力,在關鍵時刻、緊急關頭能夠當機立斷,正確地處理問題。

1.有一個《猩猩嗜酒》的寓言故事,說的是人在路旁擺了一個盛滿甜酒的酒樽,並放了些酒杯。一夥猩猩見了便曉得人類的用意,堅持不去喝。可是熬了不一會兒,一隻猩猩說:“這麼香甜的酒,何不少嚐一點!”於是各自戰戰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罷,相互囑托說:“可千萬不要再喝了!”誰知,一陣酒香隨風撲來,它們個個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如是者四”,最後“不勝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競相端起大酒樽狂飲起來,結果一個個酩酊大醉,一並為人所擒。

猩猩為了滿足貪杯的欲望,所以被生擒活捉,究其緣由,均係失去了自我控製能力所致。如果那夥猩猩麵對飄香的甜酒,心既不癢嘴也不饞,想必也絕不會被人掠去。故事雖為虛擬,但細細品味,對那些欲望自控力差的人而言,還真有啟迪和教化作用。

2.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作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怎樣化敵為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奇妙,有些經久不衰,有些緣盡而散。有些友誼的褪色主要由於誌趣各異或關山阻隔;但有些關係的逆轉則是由於誤會、分歧沒有處理好,鬧了一兩次矛盾便彼此不再往來,甚至相互成為怨敵。

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不意味著你要喜歡所有的人,也不意味著你要和所有相識的人都成為知心朋友。如果你認為某些人是有價值的朋友,那就應當細心照料這種友情。

我們每個人已經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好比一座大穀倉。這樣一座相當大的建築物本來是堅固的,但如果長年累月無人照料整理,那麼風雨的侵襲,裂縫的擴大,就會造成隱患和危機。一旦哪天刮大風、下暴雨,它就會突然坍塌,變成一堆廢墟。當你撿起舊椽木察看,你會發現,就某一根木頭來看很可能還很結實,但連結榫頭的木釘腐爛了,就無法把巨梁連接起來。

由此,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論多麼堅強、能幹、有成就,仍要靠自己與別人的良好關係,才能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照顧的,就像穀倉需要照料一樣。想寫而沒有寫的信,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想打而沒有打的電話,想參加而又終於沒去參加的聚會,背棄過別人的信任,爭執後沒有和解,為一樁誤會或一點分歧而心存芥蒂——這些猶如滲進穀倉的雨水,腐蝕、削弱了木梁之間的聯係。好好的穀倉,本來隻須花很少工夫稍加照料,就可修整完好,現在也許隻有放棄,或是花費很大工夫來重建了。

總之,我們重視和善於交際,也包括重視和善於重修舊好和化敵為友。做到這些當然需要抓住時機,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自由主動,運用心理策略。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才能掌握時機和技巧。

對於鬧了別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敵,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應該怎麼做呢?在自由主動的前提下,請注意這樣三點:

(1)對於無關緊要的敵意,寬容大度,不予理睬,可以裝聾作啞,或是轉移話題,讓對方無趣而止,絕不可斤斤計較,發生無謂的衝突。

(2)對於有辱人格、有傷大體的譏諷攻擊,應當予以還擊,但這種還擊不是爭吵,而要采取婉言、暗示、幽默等等巧妙的方式,做到有理有節。這種還擊僅僅是為了自衛,維護自己的尊嚴或整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出氣。

(3)發現並抓住時機,向對方表示關懷體貼,給予幫助,促成和解,從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從精神上消滅敵人勝過從肉體上消滅敵人。林肯作為美國總統,他對政敵的態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他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林肯十分溫和地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多一個朋友,便少了一個敵人。化敵為友,不但能使我們消滅對手,還能使我們結交更多的朋友,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亡羊補牢,有錯就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犯了錯誤並不可怕,隻要你懂得及時彌補,及時改正,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上一次犯的錯誤就是值得的。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是麵對錯誤的正確處理方式。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好了,我們需要把眼光看向未來。

“偶爾摔一跤並不可笑,可笑的是每一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人不怕犯錯誤,關鍵是要知錯能改。我們對於所犯的每一次錯誤,都要對它有所分析,有所記錄,避免下次重蹈覆轍。這樣,錯誤就變成了經驗。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經驗比最後的結果還要寶貴。

一個人有力量、有決心的標誌就是知錯就改,這也是一個人有希望、有成就的根本。其實生活很簡單:東西丟了,找一下。實在找不到,就忘了它,去找下一個。摔倒了,就堅強地爬起來,拍拍灰塵,繼續趕路。不能很好地結束,就不能很好地開始,不能盡快地結束,就不能盡快地開始。

每個人都會有過錯,有了過錯能夠改正,這就是最大的好事!

在“亡羊補牢”的故事中,牧羊人因為沒有將羊圈修好,使狼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牧羊人發現後,及時把柵欄補好,沒有讓狼再來叼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發現錯誤之後,應及時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及時做出彌補。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也都犯過錯,但他們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並及時改正。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在年輕時曾一度花天酒地,不思進取。但他及時醒悟,並對自己約法三章。還主動參軍,以鍛煉自己的意誌。為他將來要走的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終美好的品質在他身上紮下了根,最終成為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一般情況下,人在犯了錯誤的時候自己都會知道,但有些人往往因為怕喪失威信,怕丟麵子,而缺乏改正錯誤的勇氣。更有甚者,一意孤行,將錯就錯,這是一種怯懦的表現。實際上,勇於認知過錯並改正錯誤,不僅不會被嘲笑,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尊敬。

錯誤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責任是不能推卸的。承認錯誤,承擔責任,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能夠擔負責任的人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麵對過錯,我們不要試圖逃避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應該勇敢地麵對它,我們應將承認錯誤、擔負責任根植於內心,讓它成為我們腦海中一種強烈意識和人生的基本信條。古人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不改,會讓你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那就非常危險了。那麼你就失去了道德修養之根本。不放過任何一點細小的過錯,對自己真誠,才能夠反躬自省,不斷的進步。

在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有一次,廚師煮的熊掌不夠熟,他就下令把廚師殺掉了。大臣士季進宮勸諫他,話未出口,晉靈公就說:“我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其實,他的話把重點落在前一句,隻是想用這個話堵住士季的口,並不是真想改正錯誤。士季便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的話把重點落在一個“改”字,知錯必改,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

以和為貴

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襟懷坦蕩,度量恢弘,“以和為貴”,此乃與人交往的處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