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麵對不拘小節的人(1 / 3)

人的性格脾氣是各種各樣的。有的人注意細節,做什麼事都有個講究,言行、禮儀、服飾、交往等都有個規範。有的人則不拘小節,許多方麵大大咧咧、隨隨便便。講究細節的自有其理由,不拘小節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假如您是前者,在鄰居和同事中又有些不拘小節的人,他們常常要和您往來,如果您不想傷害彼此的感情,又想減少一些麻煩,那麼,您該如何對待呢?

一、事先提醒

有些人的不拘小節,是在家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到別人家以為也和自己家一樣,無所顧忌。對這樣的人,可事先提醒,要他知道此處不是彼處。江某家在農村,他愛抽煙,平時又不講究,煙灰隨手彈、煙蒂到處扔。他到鎮裏的妹妹家做客時,妹夫知道他有這種習慣,他一到就立即遞上煙灰缸,提醒他把煙灰煙蒂放在缸內。一開始,江某不習慣,時不時又彈在地上。妹夫一發現,再次提醒。幾次後,他也就改掉了。事先提醒,可避免尷尬,減少麻煩。提醒時,態度盡可能和藹些,不要命令式,有時,可用動作示意,不一定要用語言。二、行為示範

有些行為事先無法提醒,有些場合,又不適宜用言語表達。對此,不妨采用動作示範的方法,用自己或自家人的行為做個樣子給他看看,表示自己讚成什麼、厭惡什麼。小航的鄰居阿榮,常向小航家借些筷子、碗盞、針線或螺絲刀什麼的,有的還,有的拖好長時間才還,有的索性不還。小航知道阿榮不是故意想賴,而是認為無所謂。一次,小航家來了客人,就故意叫孩子去借幾雙筷子。一用完後,馬上叫孩子送去,並教孩子說:“媽媽說借了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當時歸還。”一次,小航又向阿榮借了一支圓珠筆,用後當即自己送去,對阿榮說:“我這個人記性差,不知道有沒有東西借了沒還的,特別是小的,很容易忘記的。”此話一講,阿榮顯得有點尷尬,馬上想起自己借的一些小東西,當即找了一樣要小航帶去。行為示範,實際上就是以身作則,如果針對性強,一般效果是不錯的。

三、委婉勸說

有些不拘小節的人輩分高、資格老,或者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遇到這種人,可用委婉勸說的方法,讓他明白您不大讚賞他的行為習慣或態度、作風。小吳對麵住著同單位的老金,他是廠裏的工會主席,技術上也有一手,待人熱情誠懇,但就是生活上比較馬虎,不講儀態。夏天,常光著身子,穿條短褲走這家串那戶。小吳是技術科的,中專畢業,作為一個有知識的女性,她很不習慣老金的這種儀態。一個雙休日,老金邀小吳的丈夫去另一個同事家下棋。小吳對丈夫說:“襯衫穿上,到別人家去總得有個樣子,拖鞋脫了,換雙涼鞋。”這一講,使老金馬上有所覺察,他說:“等一下,我也去穿件襯衫、換雙鞋。”小吳見機已到,順水推舟道:“金師傅,您這個人很熱情、很隨和,可我覺得在穿著上太不講究了,有時讓人受不了。”待老金穿好衣衫返回,小吳讚揚道:“這一身多神氣啊!金師傅,其實,您是很愛穿的。”說得金師傅舒服極了。以後,他漸漸改變了原先不講儀態的習慣。四、直言相告

不拘小節的人,言語承受力一般都比較強,因此,有時講他幾句也沒關係。在適當的時候,您可以直言相告,讓他清楚:您不讚賞他的這種行為,並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事。馬某平時較隨便,對自己的東西也不大看重。一次,他借了同事小張的一本專業書,幾天後,他還給了小張。小張一看,封麵弄得皺巴巴,再一翻,裏麵批注和塗塗畫畫也不少。小張心裏很不是滋味,他直言道:“小馬,怎麼在我的書上塗塗畫畫,還寫了什麼批注,你該知道,這是我的書,隻有我才有權利在上麵寫,以後得注意點。”直言相告,當然不適宜於所有的人,同時,也要注意場合,在有他人的情況下,更要慎重,以照顧對方的麵子。

五、巧妙拒絕

有些人習慣成癖,你暗示、提醒,或者直言相告,對他都不起作用,他依舊我行我素,而且還常常打擾您、影響您。這樣,您隻有設法躲避,或故意冷淡、或巧妙拒絕。可根據對方的時間來躲避,如對方通常在晚上七點左右串門,那您就在這個時間前一些外出一下,以免被他纏住。假如您無法躲避,對那些無話找話、無話坐半天的常客,可不泡茶、不遞煙,以示故意冷淡,或者一個勁地打哈欠、打瞌睡給他看。如果對方還不肯走,那隻好直接謝客。當然,謝客一定要有理由,譬如說自己身體有點不適,想睡覺了,或者要外出辦點事,是不是以後選個時候再聊等等。拒絕是難堪的,但隻要方法巧妙、措詞恰當,也不一定會傷害彼此感情。

不拘小節的人對別人也往往不計較,但您不能跟著他不計較,以免他更加隨便、更加放縱。譬如阿王平時很不講究,有時會順手捧起別人的茶杯就喝。一次,您外出回來,口渴了,阿王立即遞過他自己喝過的茶讓您喝。這時,您一方麵要表示感謝,一方麵又要拒絕,說:“我自己泡,喝別人喝過的茶,我總好像有點不習慣。”假如阿王這樣說:“我又沒病,你怕什麼?”您可以說:“我知道你沒病,但我的心裏總有點別扭,謝謝啦!”這樣,阿王以後完全有可能不再喝您的茶了。假如您一時沒注意,喝了他喝過的茶,那麼,他以後就會更隨便。

小心一生沒朋友

一、出門在外靠朋友

人人都有和他人交流的需要,也會有一時的困難需要幫助。此時能夠幫助你的人,除了家人,就是朋友。出門在外,離開家人在社會上打拚,就更需要朋友了。

朋友就是你能信任他,他也了解你的人。朋友能分享我們的成功帶來的喜悅而不忌妒;能傾聽我們的煩惱,給我們有益的建議而不泄露隱私;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求回報……友誼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就像銀行裏的存款,在困難時刻幫我們度過危機。有幾個知心好友,人會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踏實的感覺。

二、有人一生無朋友

有的人有很多朋友,可是有的人卻交不到幾個朋友,甚至有人一生也沒有一個朋友,這是為什麼呢?有幾種原因可以對此有所解釋:

1.過於內向的性格不利於交友

朋友首先有互相交流的需要,木訥寡言,心思過重都會影響和他人的交流。當然內向不利於交友不等於交不到朋友,隻是較難接近,但一旦接近,反而容易成為知心朋友。

2.過於自私的人無朋友私欲太重,甚至在利益關頭出賣朋友的人永遠沒有真正的朋友。你能出賣朋友,又怎能指望別人把你當朋友看呢?

3.不善於傾聽,喋喋不休的人容易失去朋友

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關心和理解,善於傾聽是一項基本素質。常見一些人,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樣說自己那點兒事,而不關心別人在想什麼,最後發現失去了所有的聽眾和同情。

4.友誼和生意不分

生意場上有“親兄弟,明算賬”的說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顧及麵子,用友誼代替生意場上的規則,最終引發利益衝突。朋友之間因利益矛盾不歡而散,關係反而不如路人的例子很多。聰明的人會很小心地避免自己的朋友進入自己的生意圈子,如果不可避免,則會在事先明確雙方的利益,即首先是生意上的夥伴關係,其次才是朋友關係。

5.枯燥乏味的人難於交朋友

友誼是在不斷的交往中發展的,共同的愛好是發展友誼的重要基礎。即使你是個一般意義上的好人,但你沒有什麼特長和愛好,不必說運動、音樂或旅遊,甚至對喝酒、聊天也沒有興趣,那麼就很難和別人發展友誼。

6.自視過高,過於自戀者無朋友

這種人一般有很多優點,甚至也很幽默風趣,但是在接觸中總讓人感覺不舒服,最後被人敬而遠之。

三、用距離保住友誼

如果希望友誼長久而穩定,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分寸。過於親密或者過於疏離都不利於長久地保持友誼。

很多人誤以為好友之間應該無話不談,親密無間,卻不曉得過多了解別人的隱私和過多介入別人的生活於人於己都是負擔!無論你和朋友多麼知心,都須明白“疏不間親、血濃於水”的道理,你的朋友最親近的人是他的配偶、子女和父母,而不應是你。生活中常見的一幕是:約朋友周末出來聚聚,朋友說要陪老婆或女友,便譏笑朋友“重色輕友”。其實,“重色輕友”也沒什麼不對,無論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應占用對方太多的時間,不應過多介入對方的家事,不要經常性地無事拜訪或經常做不速之客。

中國人一向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既表達了對上述“親密無間”行為的反感,也反映了現實的無奈——朋友之間多年不見會產生疏離感。盡管現在有了電話、EMAIL、QQ等電子通訊方式,但這樣的聯絡隻能讓人們產生進一步的疏離感。所以,朋友之交不僅推崇“淡如水”,也要注意不時“加點鹽”,多聚一聚,見見麵。中國人的價值觀是“見麵三分親”,而不是“相見不如懷念”的瀟灑。

饋贈禮品的學問

饋贈,是社會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禮品成為人們表達心意的特有方式,發於情而獻之於禮。贈予的是親切和友誼。禮品是生活的興奮劑,是一定的精神與情感的依托物;生活中少了禮品頓覺黯然失色。

饋贈禮品之所以有交際功能,是因為它雖然是以物的形式出現,但它更多的體現了“精神價值”、“感情價值”。

一、贈送禮品的基本要求

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正當的饋贈是向他人表達友誼、感激、敬重和祝福的一種形式,且應給受贈者帶來快樂與幸福,也就是說,根本目的在於保持聯係與溝通。

1.要明確贈禮的性質

贈送禮品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禮品,比如可以是為初次見麵贈送的紀念性禮品,可以是為企業開張或組織的周年慶典贈送的賀禮,也可以是為組織內部員工贈送的鼓勵性或慰問性禮品。所以在贈送禮品之前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明確贈禮性質,隻有對此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選購到合適的禮品,並能適時適地地送給對方,以表達自己的一番情意。贈禮前了解贈禮性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送禮給他人,隻是為了說明自己懂事,因而往往事到臨頭,才急匆匆地跑去隨便買一件禮物,應付了事。如果真的這樣做,還不如什麼也別送為好。

2.要了解受禮對象

禮品的接受對象往往是個人或代表組織的個人,因此,在選擇或贈送禮品時,對受禮者的身份、性格、年齡、性別、教養、愛好和習慣等,必須有較深入的了解。因為同樣一件禮品,對於不同的受禮者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有的人性格比較隨便,對於收到的禮品的品質不太注重;有的人有很高的鑒賞力,不論是送禮物給別人或收到別人的禮物,都會細心地挑選、觀賞。和國外商界朋友打交道時,對此也要特別注意,比如贈送俄羅斯人一瓶名酒,他會高興地向你表示感謝;而贈送阿拉伯人同樣一份禮品,他一定會麵呈難色,甚至拒絕,因為伊斯蘭教不允許喝酒。所以要使自己贈送的禮品恰到好處,就需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充分考慮受禮對象的具體情況。隻有對受禮對象有較深入的了解,才能投其所好,投其所需,否則就有可能“禮不達意”。

3.要注重禮品的價值

一份名貴的禮品,並不就是好禮品,一份價格低廉的禮品,也不一定就不成敬意。比如有的時候,一擲千金送給他人一份極其昂貴的禮物,對方可能會由於禮品過於貴重而產生不安,甚至有受賄的感覺。當然這並不是倡導贈送禮品可有可無,禮品越便宜越好。俗話說:“禮輕情意重”,禮品的好壞不是以金錢的價值作為衡量的標準。禮物應寓意深刻、耐人尋味。一份有意義的禮品,首先是要有保存的價值,如果對方收到這份禮品而不願珍藏它,或把它轉送他人,那就失去了送禮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