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蓋不成房屋,一個人成不了社會
一、獨木蓋不成房屋,一個人成不了社會
不知你是否讀過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小說中的主人公魯濱遜冒險去非洲購買黑奴,在海上遭到風暴的襲擊,與他同行的十人全部遇難喪生,唯獨他被海浪衝上了一個孤島。盡管魯濱遜依靠自己的力量與大自然搏鬥,在孤島上頑強地生存了28年,但若不是巧遇到一個在部落氏族戰爭中被俘的野人“星期五”,並馴服開化這個野人為他從事各種勞作,最終一起逃離孤島,那麼脫離人群、脫離社會的魯濱遜恐怕精神也會崩潰,甚至還有毀滅的危險。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當今,信息化的社會,已將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都緊密地聯係了起來。在這種形勢下,科技和經濟要想得到更大的發展,必須經過通力合作,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獲得。而每個人的自身發展,也必須在競爭和合作中才能得以實現。
國內外學者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首創精神往往同一個人是否樂觀、是否合群密切相關。毫無疑問,麵對未來的發展,人們在適應激烈競爭的同時,還必須學會關心、學會交流和學會合作。
常言道:“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負荊請罪”是一則膾炙人口的曆史故事:戰國時期,趙國的臣子藺相如在與秦國的鬥爭中立下了功勞,得到了趙王的賞識,被提升為上卿,位居老將廉頗之上。為此廉頗感到十分不滿,在各種場合有意為難藺相如。然而藺相如卻總是退讓回避,致使門客們也憤憤不平。因為藺相如所想的是國家安危,並不計較個人的恩怨,他說:“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這句話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責備自己的狂妄無知和心胸狹窄。他便脫去上衣,背負荊條向藺相如去請罪。從此,兩人捐棄成見,互諒互讓,共同抗敵。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友誼,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的稱頌。
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莫不善於交友。“攜來百侶曾遊”,“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毛澤東青年時代組織了“新民學會”,周恩來創立了“覺悟社”,李大釗、鄧中夏等人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他們將誌同道合的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縱論天下大事,探索革命的真理,抒發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信仰是友誼的紐帶,友誼要靠真理來鞏固。
二、在學習和集體活動中學習合作
美籍華人張聞選博士在他的《決策與控製藝術》一書中強調:“合作是知識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
他說:“知識是無止境的,我們要取得成就,首先必須掌握已有知識,培養獲得成就的能力。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合作。會同別人合作也是一種能力。”他還說:“現在,我們經常說勤勞可以致富。其實,這句話並不完整。一般來說,人們要富有,固然需要幹勁,需要勤勞。但是,致富的必要條件,在今天來講,卻是知識(能力)和一個可以致富的係統(助力)。這就是說,除了知識,還需要合作。”
可見,學會合作無論是對於今天的學習,還是對於今後走向社會參與創造社會財富,該有何等的重要。因此,我們在學習、集體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應當敞開自己的心扉,消除自我封閉的心理,以發自內心的樸實情懷真誠待人,學會與各種各樣性格的同學交往。
在交往過程中,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在求真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美好的心靈,建立起友好的信任感;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待人寬而責己嚴,言必信而行必果,言談舉止樸實而文明,從中獲得與同學和睦相處、親密合作的體驗和經驗,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斷提高交友能力和合作能力。“幫助”別人做決定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別人做出決定,比如讓她決定買你推銷的長裙。這個時候,決定權在別人的手裏。但是,如果你能聰明的施加影響的話,那就不同啦!很可能,決定權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裏!
一、給我一個理由
人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習慣先考慮為什麼。所以如果你想讓別人做某個決定,先告訴他們這樣做的理由。但是,你提供的這個理由必須能夠讓他/她接受,否則會適得其反。你要讓他們相信,你的理由對他們有利。如果照你說的做,他們是真正的受益者。
二、思維誤區
在涉及真的需要做出決定的問題之前先問一些其他的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比如:“您希望日子過得更好一些是嗎?”或者是“您希望錢花在最有價值的東西上,是嗎?”等等。這些問題通常是隻能用“對”來回答的。這樣,人們就會進入一個表示同意的思維框架,在需要做決定的時候,他/她就更容易說“對”。
三、非此即彼
在期待對方做出決定時,如果你讓對方發現不管怎樣說,她隻是在選擇對你說“對”的方式,那你就成功了。比如,你可以說:“你喜歡這一件還是白色的那一件?”而不要說:“你要一件嗎?”
四、“我期待著您說‘好’”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中立的,他們在決定麵前習慣於被領導。所以,你要讓他們做決定之前明確的感覺到,你在期待著他們說“好”。這種感覺往往讓許多人毫不猶豫的隨你而去。學會說“好”!
與人合作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裏,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在合作中我們可以享受集體的力量與智慧,從中學習到很多生存的技能,從而達到自立的目的。
生存自立是一門藝術,它的法則之一就是合作。因急功近利一己之私而踐踏合作法則,從短時間看損人利己,從長遠看卻害人害己自取滅亡。相反,僅照顧和維護了別人,別人也會感恩並回報於你一份善意,你因別人而受益,別人也會因你而受益。
學會合作往往可以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可以使平凡的人幹出不平凡的事。有了合作,即使有更大困難在你麵前阻擋你,但隻要與你的合作夥伴坦誠友好合作,共同克服,困難也許就被你們勇敢地踩在腳下。學會合作,就是助你開拓美好明天的一把金鑰匙。學會合作首先要學會溝通交流,“溝通、交流使一切變得簡單”說得很有哲理。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交流,溝通,彼此坦誠相待也是合作的最好方式。如一個部門要一份報告,經過大家共同討論後明確了重點、組成部分,然後根據個人優勢分解每人承擔了一部分,結果很快一份高質量的報告出來了,而且大家覺得都幹得很愉快。當然生活工作中也偏偏存在一些不能合作的現象,同事間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往往使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輕則會誤時、誤事,重則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為什麼有時候合作會導致失敗呢?就像“三個和尚沒水喝”一樣呢?這並不是否定合作的正確性,而是要讓我們去反省怎樣去合作。對於最簡單的二人合作而言,信任和寬容是前提條件。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很多,而是他計較的很少。不應該老想著別人會占你的便宜,否則你就會變得斤斤計較,變得很不快樂,無心去完成你應該做的事,從而達不到合作的目的。在合作之前,就應該挑選好合適的人選,充分信任對方,兩個人的知識構成、世界觀、立場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溝通和討論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要一味地肯定自己的想法,否定對方的想法,要正確看待事物發展中的利與弊。雙方竭盡所能也是很重要的,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這樣才能促成事物的發展與成功。我們是一個大團體,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如果不能各盡其力,通力合作,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就好比一台幾十萬的機器一旦缺少一顆幾元錢的螺絲而無法正常運行,那麼它的價值也隻是一堆爛鐵而已!當今流行的組合正是借助合作這一優勢而發展起來的。
學會合作是人與人之間很重要的一種相處方式。每個成功的人都是以合作為階梯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每一個得獎的人都會感謝在他身邊支持幫助過他的人,其實也就是合作。
我們每天都要做許許多多的事,但是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不斷地尋求幫助,提高自身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合作是成功的捷徑,隻有懂得合作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人非完人,但我們擁有無窮的智慧,因此我們要善加利用合作精神,最終步入勝利的殿堂。
大海懂得在退潮時把貝殼留給沙灘,太陽懂得在謝幕後把星星留給蒼穹。我們也應思考如何付出和給予,思考需要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就應如何對待別人。要學會合作。即使你天生是聰慧之人,但知識的海洋深藏不露,讓你不能一眼看穿。你總會有遇到挫折與不解的時候,那麼此時你唯有靠與別人合作,來消除你心中的疑問。倘若一意孤行,要自己一人潛心鑽研,那麼我想你的疑問很難可以盡早解決。那樣的話,你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耗費很多精力。
在沙漠中有一口搖水井,它奇跡般地成為旅行者的生命之泉(沙漠之中水就是生命啊),這都源於它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為後來者留足一碗水。一碗水足可解燃眉之急,但人們總是把它灌進搖水機引水,吸上水後再留一碗。來來往往的旅行者都自覺地遵守著這一規則,因此一碗水成就了永不枯竭的水源。
在非洲的密林中生活著兩種動物:蜜獾和響蜜。蜜獾嘴的前端有很長的吻,腿和爪子很強健,專以蜂類為食。響蜜也嗜食蜂蜜、蜂卵等,嘴很短,爪子也不發達。它們善於發現蜂巢,但不適合在蜂巢中采食。當響蜜發現蜂巢時,便會飛落下去,啄蜜獾的頭。於是蜜獾開始追趕響蜜。這樣,響蜜把蜜獾引到蜂巢前,在樹枝上靜觀蜜獾搗毀蜂巢。蜜獾喝足蜂蜜,吃夠蜂卵揚長而去。這時,響蜜就飛下樹枝,不慌不忙地享用剩餘的蜂蜜。
學會合作,真的很重要,有了合作,人生之路可以賞心悅目……
把奉獻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
提到助人為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雷鋒,雷鋒已經成為公而忘私、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但我們不隻有一個雷鋒,還有許許多多像雷鋒一樣響亮的名字,如:朱伯儒,張海迪,徐虎,吳天祥……吳天祥的事跡感人至深。他是一名信訪幹部,老百姓有了困難都要到他那裏去。能夠通過組織上解決的,他認真地辦理解決,組織上解決不了的,他就自己想辦法。為了幫助生活困難的群眾,他甚至去賣血換錢。還有很多不知名的人也在默默地奉獻他們的愛心。徐州社會福利院自1994年國慶節前已陸續收到一些化名“愛心”“吳影”的人的捐款,至今捐款已達17700元。愛心、吳影還沒有找到,社會上又出現了許多以“莫問誰”為名的人默默地幫助別人。還有很多捐助希望工程的無名英雄,很多青年誌願者走入社區,走入單親家庭,走近需要幫助的每一個人,伸出他們強有力的手。
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共同的東西,這些東西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具備助人為樂的品格。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人生價值觀是人生的追求和價值目標,人們按照這個目標自覺自主地選擇生活道路,完成自己應負的人生使命,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應當是以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進步為人生價值的最高目標,人生的意義在於在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做出貢獻,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樹立了這樣的人生價值觀,就會把對社會對人民的奉獻作為自我價值的體現,在奉獻的過程中感到由衷的幸福。北京市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李素麗在她的崗位上,
真誠奉獻,做了很多方便乘客、助人為樂的好事。她說:“如果我能把十米車廂、三尺票台當成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實實在在去為社會做貢獻,就能在服務中融入真情,為社會多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時自己有點煩心事,隻要一上車,一見到乘客,就不煩了。”可見,隻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對人民、對社會的奉獻作為自我價值的體現,才能在奉獻中感到幸福,在助人中得到樂趣。
二、體諒他人
如果不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往往體會不到他人需要幫助。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隻要不處於某種境遇中,就不會有對這種境遇的切身感受。所以應當主動去關心別人,用心體會在那樣一種情況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才可能知道別人需要哪些幫助。李素麗為了給乘客帶來方便,她自己就不止一次地帶著孩子擠公共汽車,體會乘客的困難,這樣她才能想到做個小棉墊,在汽車擁擠時墊在售票台上,使抱小孩的乘客可以讓小孩坐在上麵,讓乘客感到了溫暖。其次,在幫助別人時,也要體諒對方,否則可能會幫倒忙。比如在幫助那些經濟上比較困難的人的時候,就應當考慮對方的自尊心,要以適當的方式讓對方愉快地接受幫助。
一般說來,人們在生活中需要別人幫助時可能有這樣幾種狀況:
遇到突如其來的危險,這種情況人們通常難以預料,但情形卻十分危急,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給予援助,否則會產生相當大的損失。這種情況相對來說並不是很常見,但一旦遇上,就應當當機立斷給予援助。1996年9月9日15號台風襲擊雷州半島,湛江市霞山區居民李康文的店鋪的窗子、房頂有一部分被打壞,但他購買的一艘40馬力的機艇完好無損,當他聽說還有許多漁民仍在海上的時候,立即冒著生命危險,和夥計李德真一起出海援助,在狂風巨浪的海上堅持了10個多小時,將40多名漁民救起,第二天又幫助漁民打撈漁船,找回對講機、發電機等物資,價值34萬元。在這種危急的關頭,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社會特殊群體,如老人、兒童、婦女、殘疾人等,往往需要較多的幫助。這些人在生活上常常遇到一些自己無力解決的困難,如貧困、過重的體力勞動等等。對這些人的幫助往往需要長期的堅持。湖北的小姑娘徐文娟讀學前班時不幸因車禍失去了雙腿,上小學後總是由父母接送,農忙時,父母常常顧不過來。一次同班的祝秀菊看文娟等得太晚了,就背起徐文娟搖搖晃晃地上路了,而且這一背就是整整6個春秋。現在祝秀菊被評為湖北十佳少年,徐文娟已經上了中學,她所在的班成立了誌願小組,專門負責照顧她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鄰裏同事之間的互助。這些雖然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這些小事卻會經常地出現。而且也正是這些助人為樂的小事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聯係,體現出新型的社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總之,助人為樂就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幫助別人,讓被幫助的人在危急時刻感受到被關心的溫暖,使幫助別人的人得到道德上的升華和精神上的愉悅,使社會形成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並且最終每個人都將受益於這種關係。
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裏孔子把自己所不想接受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看作是一個人應該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解釋,也就是推己及人,由自己而推想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