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魏之際文學家禰衡才華出眾,曹操聽人多次稱頌他,便很想會見他。禰衡瞧不起曹操,他不但假說有病不肯去見,還多次議論曹操,曹操得知後大怒,但因禰衡很有才名,不敢輕殺,便打算找個機會羞辱禰衡。不久,曹操下令將禰衡貶為鼓吏。鼓吏之職在當時是為社會所瞧不起的。一次朝會,賓客雲集,按規定鼓吏敲鼓時,應換上專為鼓吏製作的衣服,輪到禰衡擊鼓,“鼓聲甚愁,音節殊妙”,但他不肯換衣,管事的官吏斥責道:“鼓吏為什麼不更衣?”禰衡停止擊鼓,走到曹操麵前,把衣服一件一件脫去,然後赤條條地站立著,繼而才慢條斯理地換上鼓吏服,又接著擊鼓。曹操歎道:“本來欲羞辱禰衡,不想反而被禰衡所羞辱。”在古代官場中非常講究官服的禮俗,在帝王麵前,臣子的服飾穿戴、一招一勢都須合乎禮儀,而禰衡在肅穆莊嚴的朝會上脫得一絲不掛,這本屬於失禮失儀之舉,本想羞辱禰衡的曹操反而被當眾羞辱。
這個故事從反麵告訴我們: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首先自己要尊敬別人;自己不想被別人羞辱,首先自己就不要去羞辱別人;“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若要別人善待自己,首先自己要善待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要真正想到對方,尊重對方,而不要將自己的要求及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強加給對方,孔子可謂是這方麵的楷模。有史記載:一次,孔子要出門,剛好天下大雨,找不到車。孔子的弟子中有人說:“子夏有,跟他先借用吧!”但孔子卻不同意,他說:“子夏這個人的短處就是在錢物上比較小氣。我聽說和人交往,推重他的長處而避開他的短處,這樣才能長久相處。”弟子們聽後,就沒有去向子夏借車。
孔子說:“做人起碼在三件事上要懂得推己及人。如果對居上位的人不能盡心侍奉,卻要求屬下凡事聽命;如果對雙親不能盡孝,卻要求兒子孝順;如果對兄長不能尊敬,卻要求弟弟聽話,這就是不能推己及人的毛病。人如果在這三件事上麵懂得推己及人,就能成為立身端正的君子了。”孔子這裏所說“推己及人”,即是以樸素、通俗的語言闡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笑府選》中記載了一則笑話:一位賣糕的,聲嘶力竭地叫賣,以致嗓子都喊啞了,有人問“為什麼這樣高聲地叫賣呢?”賣糕人回答:“因為我太餓了!”提問的人又說:“既然餓了,為什麼不吃你賣的糕呢?”賣糕人說:“糕是餿的。”這位饑腸轆轆的賣糕人,自己都不屑於吃餿糕,卻要將它推銷給別人,這種己所不欲,卻施於人的做法,為世人傳為笑談。
戰國時候,有個名叫白圭的人,同孟子談起夏禹治水之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夠比禹做得更好。我隻要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從上麵的故事來看,白圭這種隻肯為自己著想,卻不肯替別人著想的人,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夏禹把洪水泄入大海,雖然費時耗力,但是,他不僅消除了本國人民的水患,同時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水患。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積極表現。
社會是一個大群體,個人是群體中的一分子。隻有大家都能與人為善,互相合作,社會才會進步,個人才能得到快樂。如果我們常常懷著憂人之憂、成人之美之心,遵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充分發揮我們的同情心,處處為人設想,同情別人的處境,了解別人的感受,無論做什麼事都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進一步以犧牲小我去完成大我,並以此推動社會,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就會得以提高,社會必然會無限美好!
四、扶危濟困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一課《水滸傳》節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有一個綽號叫鎮關西的鄭屠,欺壓賣唱的金老父女。魯達路遇不平,奮起相助。於是就有了拳打鎮關西的故事。但故事所反映的隻是封建時代個人的俠義行為,具有局限性。今天就不同了,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關心他人閃耀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光彩。王傑為保護戰友不惜犧牲自己,焦裕祿作為縣委書記無微不至地關心貧困農民的安危……他們的崇高品德已經遠遠超出個人英雄俠義行為的小圈子而體現了更高的偉大情操。
在跳傘訓練基地傳誦著另一個動人故事。那是在一次訓練跳傘時,要從3000米高空跳下。不知什麼緣故,一個隊員的傘沒有按時打開,他正在著急,過了幾秒後,傘又突然砰的一聲張開了。還沒等他高興,遲開的傘又和別人的傘繩緊緊絞在一起。這是跳傘活動中最危險的事故,如果不能立刻解開便難免兩個人同時遇難。時間不等人,絞在一起的傘撐不起兩個人的分量,就像從天空拋下兩塊大石頭一樣,飛快地往下落。這時隻見下麵那個隊友從兜裏掏出平常帶在身上的小刀子,向上邊揮揮手說了句什麼,便毅然決然割斷了自己的傘繩。他把隊友的安全放在首位,寧肯把災難留給自己。但他並不是沒有生之留戀,他在離開隊友一個人飛快下墜時,不斷地狠狠拉動備用傘,直到離地不到500米時,備用傘也奇跡般地張開了。他被重重地摔在剛收割完的稻田裏。人們從四麵八方跑來,問長問短,他卻甩甩濺了一身的泥漿,著急地問那位隊友是否已經安全落地了。
和這些英雄相比,那些扶老大娘過馬路,幫迷路的孩子找到家等等似乎顯得十分平凡了。但關心他人、扶危濟困的實質是一樣的。某小學的孩子們從小學一年級起便分組輪流推一位殘疾小朋友坐輪椅上學,他們戴上紅領巾以後,關心他人的行動更自覺了。他們一直推著這位同學走完整個小學階段。這位殘疾的小朋友是幸福的,這些可愛的紅領巾不也是我們敬佩的孩子嗎?
五、抑“強”助“弱”
這裏所說的“強”和“弱”,不是指知識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和本領的大小。“強”指的是憑借自己的某種特殊條件去欺淩別人,也就是對別人施以強暴的人。“弱”就是被欺淩的人。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不能允許有人橫行霸道,無法無天。對處於逆境的人,則應伸出援助之手。也就是說,要抑“強”助“弱”。
關心他人就要有抑強暴助弱小的勇氣和熱情。像舊社會那樣的南霸天、北霸天現在是不多見了,但依仗惡勢力橫行一方的人還是有的。一次一個小學生怕遲到而慌忙趕路,一個騎車的小流氓帶著一個同夥,橫衝直撞地騎過來,小學生躲閃不及,被撞倒在地,那騎車帶人的流氓也摔了一跤,騎車帶人已經違反交通規則,又橫衝直撞地把人撞倒,更應該承擔交通肇事的責任,但是這個流氓卻蠻不講理。他揪起小學生就是一耳光,凶神惡煞地問:“你也不打聽打聽大爺是誰,竟敢擋我的路!”說罷拳腳相加,小學生無力反抗,趁他們扶起自行車的時候便趕緊跑進學校。誰知這位“大爺”氣還沒出盡,就追到學校去打。他們自以為是強者,又是兩個人,所以氣焰非常囂張。但主持正義的勇氣是拳頭嚇不倒的。那個小學生的同班同學站出來和小流氓理論,當然也遭毒打。隨著小學的老師跑來了,街上的人跑來了……小流氓終於低頭服輸,被扭送到派出所。
拳頭嚇不倒人,刀槍也嚇不倒人,恃強者總以為憑借威力便可以欺壓他人,欺壓弱者。但在正義感的召喚下,勇者會挺身出來抑“強”助“弱”。
強和弱都是相對的,關心弱者的人多了,就能壓倒恃強淩弱的惡勢力。在一所縣城中學,學生正在上課。突然有一個惡棍闖進教室,罵罵咧咧地動手去拉正在講課的女教師。開始大家都驚呆了,但接著便清醒過來,坐在前麵的小同學們擔心老師吃虧,顧不得多想,便跑出座位搶先攔住那個惡棍,惡棍哪把這些孩子放在眼裏,三拳兩腳打開這些同學,繼續往裏闖。全班一下子圍攏來,一麵斥責他的無理,一麵派人去喊學校領導。到底是人多勢大,前推後擁,弄得他站不住腳。正在這個惡棍惱羞成怒,要大發作的時候,學校領導和公安人員同時趕到了,高大強壯的惡棍,被這群十四五歲的孩子製服了。事後女老師十分感動地說:“要不是這些孩子的勇敢,今天我……”他們的崇高行為很快在縣城傳開,中學生見義勇為、不畏強暴的行為,一時傳為佳話。
常存善良之心
著名作家張愛玲有這麼一句話:“因為慈悲,所以懂得。”這個慈悲,就是一種善良之心。古人有雲:人性本善,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一個善良的角落。麵對社會,麵對傷害,我們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包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體悟人生,懂得生活。
“人之初,性本善。”是眾所周知的《三字經》的開篇語,但是現在的我們心中是否還留有這一份善呢?也許我們還留有這份善,也許我們的心中早就被不良的誘惑所擠滿了,不再有善的蹤跡。而且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貪欲與邪惡、自私與狡詐。然而,善良依然是這個世界最感人的一種力量,它使我們充滿力量與勇氣,使我們贏得尊重、贏得支持,使我們與人交往時能夠更好地相處,也能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人世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善良是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救助別人就等於是救助自己,每一個心存善良的人一定會得到回報的。心中懷有善良的人,他們的善良不僅表現在行動上,在他們的言語中也充滿了關愛。
一個寒冬的早晨,馬克·吐溫走在空曠的大街上,路旁一位乞丐走過來,把髒兮兮的、凍得發紅的手伸向馬克·吐溫:“先生,行行好吧。”馬克·吐溫摸遍全身也沒摸到一分錢,困窘地伸開雙手握著乞丐的凍紅的手說:“兄弟,真的很對不起,我沒帶一分錢。”
此時,乞丐的眼角噙滿了淚水,用手緊握著馬克·吐溫的手說:“謝謝您,先生,你已經給了我最好的禮物。”
在這裏,馬克·吐溫的善良和仁愛給了乞丐心靈的溫暖,使乞丐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不再寒冷。
善行必會衍生出另一個善行,善行終將會招來善報。如果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本能地伸出援手的人,當自己有難時,肯定也會及時地得到他人的援助。這時,一定會有一個人奇跡般地出現,並且會予以“相同的報答”。這是一個最強勁的連鎖反應之一。
一個陰雲密布的午後,大雨突然間傾瀉而下,行人紛紛逃入就近的店鋪躲雨。這時,一位渾身濕淋淋的老婦,步履蹣跚地走進費城百貨商店。看著她狼狽的姿容和簡樸的衣裙,所有的售貨員都對她不理不睬。
隻有一個年輕人熱情地對她說:“夫人,我能為您做點什麼嗎?”老婦人莞爾一笑:“不用了,我在這兒躲會兒雨,馬上就走。”但是,她的臉上明顯露出不安的神色,因為雨水不斷地從她的腳邊淌到門口的地毯上。
正當她無所適從時,那個小夥子又走過來說:“夫人,您一定有點累,我給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門口,您坐著休息就是了。”兩個小時後,雨過天晴,老婦人向那個年輕人道了謝,並隨意地向他要了張名片,就顫巍巍地走了出去。
幾個月後,費城百貨公司的總經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寫信人指名要求這位年輕人前往蘇格蘭收取裝潢一整座城堡的訂單,並讓他負責自己家族所屬的幾個大公司下一季度辦公用品的采購任務。詹姆斯震驚不已,匆匆一算,隻這一封信帶來的利益,就相當於他們公司兩年的利潤總和。
當他以最快的速度與寫信人取得聯係後,才知道這封信是一位老婦所寫,就是幾個月前曾在自己商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而她正是美國億萬富翁“鋼鐵大王”卡耐基的母親。
詹姆斯馬上把這位叫菲利的年輕人推薦到公司董事會。毫無疑問,當菲利收拾好行李準備去蘇格蘭時,他已經是這家百貨公司的合夥人了。那年,菲利22歲。
不久,菲利應邀加盟到卡耐基的麾下。隨後的幾年中,菲利以他一貫的踏實和誠懇,成為“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左膀右臂,在事業上扶搖直上、飛黃騰達,成為美國鋼鐵行業僅次於卡耐基的靈魂人物。
事實上,一個人的善行像這個故事所說的一樣,有戲劇性的報答或是獲得社會讚賞,畢竟是很少的。真正的、無私的善是幫助別人且不圖回報的。如果一個人以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僅僅是為了讓人感謝或期待被社會認同,那麼美好的誠意就會大大減低。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有無數善良的人投入時間、精力或金錢以匿名的方式去行善,他們並不期望因此會獲得別人的感謝或讚揚,他們是這個世間的施愛者,這個世界因為有了那些善良的人才充滿愛意、充滿溫情、充滿感動。
善良的心好像陣陣清涼的春風一樣,溫和地拂過人們的麵頰,給人以清醒、愜意。善良的心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往往一個不經意的小小的善舉就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善心與胸懷。我們應該養成做善事的習慣,每天去幫助別人,遇到失意的人不忘給予鼓勵的話,對於那從事最不起眼工作的人不時地說一聲“謝謝”,對不幸的家庭不忘給予自己的愛心和同情心,如此等等。這樣一來,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寬廣,生活更高尚,也會使我們的人品在人際交往中得到一個肯定。
善良的人還能夠營造氣氛,在辦公室裏,善良它就像潤滑劑,意味著相互關懷,互相包容,讓你的工作環境更加和諧,這樣工作效率也會隨之上升。
善良的人,無論生活的貧富,身份和地位的高低,都猶如天使一般能受到人們的尊敬與崇尚。
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以善良的心去寬容它,這是何等的人格和寬闊的胸襟!麵對誤解,麵對傷害,我們唯有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包容,才能真正的領悟到生命的意義,才能懂得生活,品味生活的甘美,審視人生的價值。隻要我們每一個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溫暖的手,露出燦爛的笑臉,說一句暖心的話,那將是飄揚在心空上的善良的旗幟,它將引領我們走向美好而快樂和諧的世界。
在一場暴風雨過後,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一個海灘,一個小男孩每撿到一條便送到大海裏,他不厭其煩地撿著。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這樣勞累,又有誰在乎呢?”小男孩一邊撿一邊說道:“這條小魚在乎。”一時間,老人為之語塞。
善良,仿佛是一段纏綿溫馨的小提琴曲,能夠奏出世界上最動人的樂章——心靈的交響曲,能夠喚醒人們心中最純真的感情。善良是一種溫情,輕柔似水,暖如春風,它能讓老樹發出新芽,能拂去心靈上的傷痛,給人間以無限的生機。隻有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你與別人的友誼才能長存。
把愛心付諸實踐
一、把愛心化為行動
下麵這個故事,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給他的學生們聽的,很耐人尋味。